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6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背景: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技术快速发展,需要异地移植病例不断增加,但是关于细胞保存运输条件的研究甚少.目的: 比较几种临床常用输注液及实验室配制的输注液对间充质干细胞生存和生长的影响.方法: 抽取健康志愿者髂骨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筛选相结合的方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细胞形态、细胞表面标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鉴定.25℃条件下,用10%FBS-DMEM、细胞输注液和5种临床常用细胞输注液(9 g/L氯化钠注射液、50 g/L葡萄糖注射液、50 g/L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和5%的人血自蛋白溶液)保存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检测1,2,4和6 h细胞的存活率.然后4℃条件下,以细胞输注液保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检测2,4,8,12,24 h细胞的存活率和存活细胞的生长曲线.结果与结论: 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均匀一致的长梭形,平行或旋涡状紧密排列.细胞表面标记CD44、CD105表达阳性,CD45表达阴性.成骨诱导3周后,长梭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变成多角形,von Kossa染色可见典型的黑色钙化小结;成脂诱导2周后,细胞变成短梭形或椭圆形,油红O染色可见胞浆内密集的被染成红色的脂滴.在25℃条件下,细胞输注液中保存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其存活率远高于在上述5种临床常用输注液中所保存细胞;4℃条件下,细胞输注液和完全培养基中保存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存活率和再生长能力基本相同.提示细胞完全培养基成分配制的输注液是维持间充质干细胞脱离培养环境后保持细胞活性,且延长细胞存活时间最适宜的溶液.  相似文献   
2.
背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应用面临移植前保存的问题,而临床保存介质对移植前细胞活性的影响直接关乎移植后疗效,目前却缺乏对临床介质保存效果的系统性研究。目的:评价临床常用保存介质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在4℃与室温(25℃)条件下,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临床常用保存液(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和1%人血白蛋白溶液)中保存2,4,6h,观察上述保存介质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活性、凋亡,死亡率、多向分化能力及DNA损伤的影响。结果与结论:无论在4℃还是室温条件下,细胞在临床常用保存介质中的活性均在短期内呈时间依赖性下降。此外,不同保存介质引起细胞死亡而非凋亡,且死亡率呈时间依赖性增加;经不同介质保存后,细胞出现DNA损伤,但其增殖与多向分化能力未受明显影响,提示细胞核DNA损伤为细胞活性下降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本研究通过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1对血管内皮细胞株EA.hy926的作用,来探讨高分子量脂联素对EA.hy926中NF-κB活性及其下游因子的影响,以阐明高分子量脂联素在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构建NF-κB荧光素酶报告质粒,并稳定转染血管内皮细胞株EA.hy926。在TNF-α和IL-1作用之前,用不同浓度(0~8μg/ml)高分子量脂联素处理转染后的血管内皮细胞EA.hy926。NF-κB的活性通过荧光酶报告分析法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IL-1及IL-6的浓度。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PCR)法、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在m RNA和蛋白水平上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含量。结果研究表明高分子量脂联素抑制促炎因子TNF-α和IL-1介导的NF-κB活性及其下游因子的表达。结论高分子量脂联素通过抑制NF-κB的活性及其下游因子的表达,抑制前炎症因子介导的炎症反应,从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甲型H1N1流感患儿Th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探讨甲型H1N1流感的发病机制,并评价患儿的免疫状况及与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总结19例甲型H1N1流感患儿Th细胞亚群动态变化,选择21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计数INF-γ+细胞占CD3+CD8-T细胞百分比(Th1%)和IL-4+占CD3+CD8-T细胞百分比(Th2%),并计算Th1与Th2的比值。结果 19例甲型H1N1流感患儿中,存活15例(78.9%),死亡4例(21.1%)。健康对照组、存活组和死亡组三组儿童性别、年龄无显著性差异;入院时,甲型H1N1流感患儿存活组和死亡组Th1%、Th2%和Th1/Th2分别为6.65%(0.62%~25.30%)vs.7.26%(4.66%~14.03%)、1.40%(0.31%~5.41%)vs.1.69%(1.52%~2.42%)、6.15%(2.0%~14.46%)和3.84%(3.03%~7.67%),Th1%较健康对照组无明显改变,Th2%显著升高、Th1/Th2显著下降(P均〈0.01);存活的甲型H1N1流感患儿Th1%逐渐升高,Th1/Th2比例有可逆性下降,最终升高;而同期死亡者Th1/Th2比例不可逆性下降,直至死亡,较存活组和健康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甲型H1N1流感急性期为Th2细胞占优势型,存在免疫抑制;Th1/Th2的平衡可以影响机体的免疫状态,动态监测还可对疾病的程度和预后做出判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以反相液相色谱-库仑阵列电化学联用紫外检测法同时测定随机尿液中儿茶酚胺代谢产物方法,并应用于0~10岁儿童正常值范围的确立及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方法 反相液相色谱梯度洗脱法分离样品,库仑阵列电化学定量检测VMA和HVA的浓度,紫外检测器检测Cr的浓度.以VMA/Cr和HVA/Cr表示尿儿茶酚胺代谢物的含量.对该法进行系统性评价后应用于120例健康儿童和15例神经母细胞瘤患儿随机尿样的测定中.结果 VMA、HVA和Cr的日内变异系数和日问变异系数均小于5%,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0.回收率均大于95%.健康儿童VMA/Cr(2.99±1.77)μg/mg和HVA/Cr(3.40±1.50)μg/mg与年龄有显著相关性(P<0.001),0~2岁组[VMA/Cr(4.04±1.24)μg/mg,HVA/Cr(4.87±1.81)μg/mg]与其他年龄组[2~4岁:VMA/Cr(3.02±0.81)μg/mg,HVA/Cr(3.46±1.06)μg/mg;4~6岁:VMA/Cr(2.68±0.95)μg/mg,HVA/Cr(2.75±1.04)μg/mg;6~10岁:VMA/Cr(2.32±0.95)μg/mg,HVA/Cr(2.61±0.84)μg/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低于(-x)+3s作为正常值,超过此范围诊断为神经母细胞瘤,对患儿诊断的符合率达93%.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同时快速准确检测随机尿样VMA、HVA和Cr的方法,并分年龄组建立了0~10岁儿童的正常值范围,为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和筛查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指标和简单易行、准确灵敏的生化检验手段,也可用于与儿茶酚胺异常分泌相关的其他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7.
脓毒症是小儿危重症死亡的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原因,病死率高,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被用作诊断脓毒症的生物学标志物,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有限,在非炎症情况下也会升高。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亚型(又称presepsin)是一种存在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中的糖蛋白。报道显示脓毒症患者体内的presepsin水平比健康者体内pr-esepsin水平显著升高,且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8.
小儿胸腔积液71例病因及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小儿胸腔积液的病因和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71例胸腔积液患儿临床资料.结果 ①71例胸腔积液患儿中以感染为首位原因,肺炎旁胸腔积液66例(占93%),3例为肿瘤(占4.2%),外伤1例(占1.4%),病因不明1例(占1.4%).遭肠例肺炎旁胸腔积液中,支原体感染居首位,43例(65.15%),其次是细菌感染5例(7,58%),结核感染2例(3.03%).③支原体感染有明显的年龄特点,6-12岁支原体感染占此年龄组肺炎旁胸腔积液的86.84%,同3-5岁和1-2岁患儿相比有显著性差异(X2=7.885,P<0.01;8.829,P<0.01).细菌感染无明显年龄差别(3.111,P>0.05),结核感染无明显年龄差别(X2=0.P>0.05).结论 小儿胸腔积液的病因仍以感染为主,但支原体感染占首位,有明显的年龄特点,而细菌和结核感染比例明显下降,没有年龄差别.  相似文献   
9.
背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应用面临移植前保存的问题,而临床保存介质对移植前细胞活性的影响直接关乎移植后疗效,目前却缺乏对临床介质保存效果的系统性研究。 目的:评价临床常用保存介质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活性的影响。 方法:在4 ℃与室温(25 ℃)条件下,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临床常用保存液(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和1%人血白蛋白溶液)中保存2,4,6 h,观察上述保存介质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活性、凋亡/死亡率、多向分化能力及DNA损伤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无论在4 ℃还是室温条件下,细胞在临床常用保存介质中的活性均在短期内呈时间依赖性下降。此外,不同保存介质引起细胞死亡而非凋亡,且死亡率呈时间依赖性增加;经不同介质保存后,细胞出现DNA损伤,但其增殖与多向分化能力未受明显影响,提示细胞核DNA损伤为细胞活性下降的关键因素。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0.
曾蕊  常会波  吴建新 《中国肿瘤》2017,26(6):452-459
肾母细胞瘤是最常见的儿童原发性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具有早期诊断难、预后欠佳、易复发等特点.研究表明具有肾母细胞瘤倾向的综合征、肾母细胞瘤发病机制相关的基因通路(WT1、WTX、TP53、MYCN及基因拷贝数变异等)、表观遗传机制(印记基因、甲基化)、MicroRNAs、DNA错配修复系统等多种因素均参与肾母细胞瘤的发生发展,但一些结论仍然需要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来支持.肾母细胞瘤发病机制纷繁复杂,应充分利用现有研究进展,开展遗传咨询及个体化治疗.全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于肾母细胞瘤发病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一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