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9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覆膜金属可回收支架治疗食管顽固性良性狭窄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全覆膜金属可回收支架治疗的33例食管顽固性良性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结果 33例患者共计放置可回收支架41支,其中8例患者行二次可回收支架置入,术后均有不同程度胸痛及异物感;术后并发支架移位11例(共计14支),移位发生率34.1%(14/41);其余22例患者(共计27支支架)均于术后4~8周顺利回收。术中及术后无明显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无支架相关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定期参加随访(12个月),其中12例成功解除梗阻,临床缓解率为36.4%(12/33)。结论全覆膜金属可回收支架用于治疗食管顽固性良性狭窄是安全可靠的,可使部分患者成功解除梗阻,但支架移位发生率高,有待于临床进一步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直肠巨大广基息肉(基底直径≥2cm)的治疗价值.方法:通过对21例行ESD治疗的直肠巨大广基息肉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ESD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21例病变基底直径在2~4cm之间,其中2~3cm的15例,>3 cm的6例,位于距肛缘4~15 cm之间.20例病变一次性完整剥离,1例转外科手术,ESD治疗成功率95.2%.ESD治疗时间43~ 139 min(平均87 min).并发穿孔1例,迟发性出血4例,经保守治疗后痊愈.ESD术后病理示管状腺瘤4例,管状-绒毛状腺瘤12例,绒毛状腺瘤4例,其中2例伴癌变,8例伴腺体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0例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切除标本基底及边缘均无病变组织残留.术后所有患者定期随访(>6个月),无残留及复发病例.结论:ESD可切除范围广,局部复发率低,对直肠巨大广基息肉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胸段食管鳞癌基于超声内镜检查(EUS)和基于CT勾画的大体肿瘤靶体积(GTVEUS、GTVCT)的差异.方法 2008年3月到2010年2月间连续收治的36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CT模拟定位前行EUS,在EUS确定的食管病变上下界用止血夹标记.治疗体位CT模拟定位,在定位CT片上勾画GTVCT和根据止血夹标记勾画GTVEUs.分别对纵向GTVCT和纵向GTVEUS长度(LCT、LEus)和空间位置差异进行比较.结果 LCT为(7.79±3.15)cm,LEUS为(7.42±2.72)c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2,P>0.05),两者Pearson相关系数为0.61(P<0.001).2例CT无法显示病变部位,故对其余34例进行空间位置差异比较:纵向GTVCT与纵向GTVEUS空间位置吻合度(CI)为0.79±0.18,71%(24/34)患者两者空间位置不一致.8例近端不一致,21例远端不一致.未发现与EUS放置止血夹有关的并发症.结论 超声内镜止血夹定位术安全、可靠.在胸段食管鳞癌(尤其是在浅表生长的肿瘤和黏膜下生长的肿瘤)纵向GTV定位中,超声内镜能够为CT提供额外信息.  相似文献   
4.
①目的 检测胃腺癌组织中真核翻译起始因子3a(S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3, eIF3a)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2(S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2, MMP-12)的表达,分析其临床价值。②方法 选择83例胃腺癌作为观察组1,留取临床资料及术后组织,选择39例正常胃粘膜组织作为对照组1,留取术后石蜡包埋组织。选择12例胃腺癌新鲜组织作为观察组2,选择12例新鲜正常胃粘膜组织作为对照组2。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观察组1和对照组1中eIF3a和MMP-12蛋白的表达,应用Western Bolt法检测观察组2和对照组2中eIF3a和MMP-12的半定量表达。③结果 免疫组化法显示观察组1和对照组1中eIF3a和MMP-12的表达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1中eIF3a和MMP-12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脉管累犯相关,eIF3a的表达与Ki67指数和肿瘤最大径相关,MMP-12的表达与间质的炎细胞浸润程度相关(P<0.05)。观察组1中eIF3a和MMP-12的表达具有正相关性,观察组1中二者的表达与生存时间相关。Western Bolt法显示观察组2和对照组2中eIF3a和MMP-12的半定量表达差别有统计学意义。④结论 胃腺癌中eIF3a和MMP-12蛋白和mRNA的表达升高,二者具有正相关性,共同促进病变的形成和进展。联合检测二者对判断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陶亚利  阮荣蔚  王实 《中国肿瘤》2018,27(12):926-932
摘 要:恶性梗阻是进展期胃癌的常见并发症,因梗阻引起的恶心呕吐、进食困难常导致严重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使患者无法进一步耐受抗肿瘤治疗,甚至加速患者的死亡。对于此类患者,如何解除梗阻或建立合适的营养通路是改善预后的关键。目前主要的内镜治疗手段有肠内营养管饲治疗(包括短期的内镜下鼻胃肠管置入和长期的经皮内镜胃或空肠造瘘术)和自膨式金属支架内镜置入治疗,金属支架是外科胃肠吻合术外解除恶性梗阻的首选治疗。超声内镜引导下胃肠吻合术是一项新兴技术,兼具创伤小和长期缓解症状的优点,但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尚需大样本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6.
2011年3月—2020年1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内镜中心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经病理确诊的15例幽门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病例纳入回顾性总结和分析,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7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3例、早期胃癌5例。15例均为R0完整切除,平均手术时间55.2 min(35~78 min)。仅1 例术后出现迟发性出血,其余14例术中及术后未发生出血、穿孔和腹痛等并发症。平均随访31.3个月(1~106个月),所有患者未见复发或转移,未见幽门管狭窄。提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幽门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安全、有效,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背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可一次性完整切除整块病变,目前已被广泛用于表浅食管癌的治疗,但当切除黏膜范围超过3/4 wk时,极易并发顽固性食管狭窄,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的评价创面局部单次注射曲安奈德预防大范围表浅食管癌ESD后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2017-12在浙江省肿瘤医院内镜中心行ESD治疗的49例大范围表浅食管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前期27例仅行ESD治疗,设为对照组,后期22例ESD术后创面局部注射曲安奈德预防狭窄,设为治疗组.两组均系统内镜随访,并发食管狭窄时予以内镜下球囊扩张(endoscopic balloon dilation, EBD)治疗,直至成功解除梗阻.统计比较两组食管狭窄的发生率及所需的EBD次数.结果治疗组食管狭窄发生率为22.7%(5/22),明显低于对照组74.1%(20/27)(P=0.001);狭窄发生后所需EBD次数,治疗组平均为4.4±2.1次(范围2-7次),亦明显少于对照组,平均8.7±4.2次(范围1-17次)(P=0.037).无局部注射相关的出血、穿孔、纵膈脓肿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大范围食管ESD术后创面单次注射曲安奈德可以有效预防食管狭窄的发生,并可显著减少EBD治疗次数.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消化内镜技术的飞速发展,迎来了内镜微创治疗的崭新时代,越来越多的消化道肿瘤可以通过内镜下切除而得到有效治疗,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外科手术。文章主要就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的内镜治疗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下咽癌及癌前病变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18年12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内镜科行ESD治疗的10例早期下咽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病例资料,评价ESD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 10例患者共计12处下咽病变行ESD治疗,病变长径0.8?~3.0?cm,平均(1.7±0.8)cm,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整块切除率100%,ESD治疗时间20~160?min,平均(65.6±46.0)min。术后并发迟发性出血1例,呼吸困难1例,经内镜及内科保守治疗后痊愈;无穿孔、皮下气肿等并发症发生。ESD术后病理提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 3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5处,中分化鳞状细胞癌(SCC)4处。除1例SCC基底切缘阳性追加放疗外,其余病变周切缘及基底切缘均阴性。中位随访时间21.5个月(5~39个月),1例患者并发食管入口狭窄,扩张后成功解除梗阻;无局部残留及复发转移。结论 ESD治疗早期下咽癌及癌前病变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血清中寻找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相关的标志物,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浙江省肿瘤医院经病理证实的血清标本279例,其中早期胃癌100例,胃上皮内瘤变38例,萎缩性胃炎41例及正常对照100例。采用弱阳离子交换纳米磁珠(WCX)和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检测获得血清多肽谱,用CiphergenProteinChip3.2.1和Biomarker Wizard软件进行分析,筛选差异峰后,采用SPSS13.0软件ROC曲线进一步评价其敏感度和特异性。[结果]与正常人群比较,早期胃癌组质荷比(m/z)为2745、3400的蛋白峰低表达,诊断敏感度分别为67.92%、66.83%,特异性分别为90.89%、81.02%;胃上皮内瘤变组m/z为2745的蛋白峰低表达,诊断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是77.79%、82.27%;萎缩性胃炎组m/z为4800的蛋白峰低表达,诊断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是58.52%、89.68%。[结论]m/z为2745、3400、4800的差异峰具有诊断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