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5篇
  2015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体外扩增的不成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胸腔内注射对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从6例对化疗耐药的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细胞因子诱导培养获得不成熟DC,每4周患者胸腔内注射DC(5~10)×107个,连续3次为一疗程,观察治疗后患者胸腔积液的变化及治疗的不良反应,流式细胞仪检测胸水中T细胞、NK细胞亚群。结果:总体疗效为:CR 2例,PR 1例,SD 1例,PD 2例,有效率为50%(3/6),获益率(CR+PR+SD)为66.7%。2例CR均为肾癌患者,缓解时间达26周和147周;3例肺癌患者中1例PR、1例SD及1例PD;1例恶性胸膜间皮瘤PD;治疗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DC治疗后6例患者胸水中的T细胞百分率均较治疗前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K细胞百分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结论:采用无抗原加载的自体不成熟DC胸腔内注射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肯定,可能主要是通过NK细胞介导,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对荷B细胞淋巴瘤小鼠脾脏中髓源抑制性细胞(myeloid derived suppressor cell, MDSC)的影响,以及吉西他滨化疗联合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治疗巨大淋巴瘤的疗效。方法:小鼠皮下接种A20淋巴瘤细胞,30 d后形成巨大肿瘤,流式细胞仪分析吉西他滨化疗前后荷瘤小鼠脾脏中Gr1+CD11b+ MDSC的比例,免疫磁珠纯化的脾脏MDSC体外加入吉西他滨共培养后,AnnexinV/PI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观察荷瘤小鼠接受吉西他滨化疗联合DCs瘤内注射后肿瘤生长情况及小鼠存活期。结果:荷A20淋巴瘤小鼠脾脏中MDSC的比例显著上调,是正常小鼠脾脏中的10倍以上。体外吉西他滨时间依赖性诱导MDSC凋亡与坏死;荷瘤小鼠体内注射吉西他滨后,脾脏中绝大部分的MDSC被清除。单独吉西他滨注射或DCs瘤内注射对肿瘤生长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小鼠平均存活天数分别为(48.8±3.6)d和(47.2±7.4)d,而对照组小鼠平均存活天数为(38.8±2.2)d;吉西他滨化疗联合DCs瘤内注射后瘤体持续显著缩小,60%小鼠存活时间均超过90 d。结论:吉西他滨可有效清除荷瘤小鼠脾脏MDSC,吉西他滨化疗与DCs瘤内注射免疫治疗具有协同效应,可以提高对巨大淋巴瘤的疗效,本实验为应用生物化疗综合治疗模式治疗复发、难治性淋巴瘤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青黛有效成分在体外对HEL细胞的增殖、凋亡和分化作用。方法应用MTT法检测青黛有效成分对HEL细胞的增殖抑制效应;流式细胞术检测CD14和CD11B,观察HEL细胞单核系分化趋势;流式细胞术AnnexinV-FITC/PI双标记法检测青黛有效成分对HEL细胞的早期凋亡诱导作用。结果与阴性对照组相比25,50,75和100μg/mL青黛有效成分作用下HEL细胞均出现单核系分化趋势,其中100μg/mL的分化趋势最明显;MTT结果显示25,50,75及100μg/mL药物对HEL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6.01%,39.12%,50.06%和59.28%;青黛有效成分可诱导HEL细胞凋亡:25,50,75及100μg/mL药物对HEL的早期凋亡率分别是5.60%,13.7%,17.8%和18.4%,明显高于对照细胞的自发凋亡率(2.70%)(P<0.05)。结论青黛有效成分对体外培养的HEL细胞具有显著抑制增殖作用,且可诱导细胞早期凋亡和单核系分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 CIK)细胞治疗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采集2005年3月至2014年10月江苏省中医院血液科收治的22例复发性MM患者的骨髓瘤细胞以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扩增自体DC-CIK细胞,然后回输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者免疫指标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DC联合CIK细胞治疗复发性MM总体疗效为,完全缓解(CR)2例,接近完全缓解(nCR)5例,部分缓解(PR) 7例,轻微治疗反应(MR)3例,疾病进展(PD)5例,总体反应率(CR+nCR+PR)为63.64%(14/22)。DC-CIK细胞治疗后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比例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K细胞百分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22.26±9.67)% vs (12.61±8.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DH含量\[(166±41)% vs (112±21)%\]和β2-MG含量\[(5.11±2.33)% vs (2.65±1.61)%\]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C-CIK细胞联合治疗复发性MM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有望进一步在骨髓瘤及其他B细胞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前针对恶性淋巴瘤(ML)的治疗方案还不是十分有效,因此研发治疗淋巴瘤的新型药物具有重要意义。树突状细胞作为一类抗原递呈细胞,目前已开展了肿瘤抗原冲击树突状细胞(DC)免疫治疗ML的研究。从ML相关的各种抗原类型、DC疫苗的制备及临床试验研究等方面阐述近年来DC疫苗免疫治疗ML的进展,并探讨了DC疫苗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化疗联合美罗华免疫治疗使NHL获得了较高的缓解率,但仍有部分患者因为原发耐药或者缓解后复发而无法获得治愈,因此研发新的淋巴瘤治疗方法对于提高疗效,延长患者生存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疫苗免疫治疗各类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受到广泛的关注,通过给患者免疫接种携带肿瘤抗原的DC,可以诱导患者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持久的抗肿瘤免疫应答\[1-2\];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细胞输注可以调节和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功能\[3\]。因此本研究选择在淋巴瘤化疗完全缓解期,采用淋巴瘤抗原体外冲击的自体DC皮下免疫接种患者,其后静脉回输自体CIK细胞的方法免疫治疗B细胞淋巴瘤, 进行了初步的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疫苗是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的热点,文中观察肿瘤冻融抗原体外冲击的DC对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 RCC)的治疗作用. 方法 反复冻融法制备肿瘤抗原,Lowry法测定肿瘤抗原蛋白浓度,小鼠重组巨噬细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human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培养扩增小鼠DC,肿瘤抗原体外冲击制备DC瘤苗,DC瘤苗与淋巴细胞混合培养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LDH释放法测定CTL的杀伤活性,小鼠皮下接种Ranca细胞荷瘤后72 h皮下接种DC瘤苗,1次/周,共接种3次,荷瘤后4周取瘤体称重. 结果 小鼠RCC Ranca细胞冻融抗原体外冲击制备的DC瘤苗具有典型的DC形态特征与免疫表型特征,在体外能有效诱导肿瘤特异性CTL生成,对于小鼠RCC Ranca细胞具有较强的杀伤作用,体内接种DC瘤苗治疗组小鼠肿瘤体积较等渗盐水对照组及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lymphokine activated killev,LAK)细胞治疗对照组明显缩小, DC瘤苗治疗组小鼠的瘤体重较等渗盐水对照组(P<0.01)及LAK细胞治疗对照组(P<0.05)显著减小. 结论 肿瘤冻融抗原体外冲击的DC瘤苗对小鼠RCC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本研究为DC免疫治疗复发、难治性RCC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80岁老年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生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的情况及其功能特点.方法 取30例≥80岁老年人及30例60~70岁老年人外周血,用淋巴细胞分离液离心获得单个核细胞,贴壁培养2h后获得单核细胞,用含有rhGM-CSF和rhIL-4的培养基培养1周,观察2组DCs的生长、活力、存活时间、同种T淋巴细胞的刺激反应,并进行比较.结果 ≥80岁组DCs培养过程中细胞逐渐死亡,培养至第7天大部分细胞死亡,获得的DCs数量较少,其中有8例未能培养出DCs;较60~70岁组对同种T淋巴细胞的刺激能力也显著下降,而60~70岁组培养细胞的活力保持较好,至第7天均可获得数量较多的DCs.结论 较60~70岁组,≥80岁组外周血培养的DCs体外的生长活力、T细胞刺激能力明显降低,可能是≥80岁老年人免疫功能降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正> 人体旋毛虫病是由于生食或半熟食含有旋毛虫幼虫的动物肉而感染的疾病。本病是一种较常见的寄生虫病,分布于全世界,但以欧美尤以北美发病率高。我国自1936年首次报导人体旋毛虫病后,陆续在西藏、云南等地区发现此病流行。但在我省内尚未见报导。1990年我们在进行我区人体特殊蠕虫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发现了1例因食半熟肉而引起发热腹泻、肌肉痛病人,按肠炎、腹泻治疗效果不明显,后做ELISA试验、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在机体免疫应答的启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中主要探讨高龄老年人外周血DC亚群和表面标志的改变。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直接检测30例高龄老年人(≥80岁)外周血及30例普通老年人(60~70岁)外周血中DC的亚群(DC1和DC2)占白细胞总数的比值,进一步从高龄老年人外周血分离获得单核细胞,用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human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hGM-CSF)和人白细胞介素-4(humaninterleukin-4,hIL-4)培养1周获得DC,并将普通老年人外周血培养得到的DC设为对照组,观察2组DC表面标志CD1a、HLA-DR、CD80(B7-1)、CD86(B7-2)、CD40、CCR-7和CD209的改变。结果高龄老年人组外周血DC1占白细胞总数的比值及DC1/DC2的比值均低于普通老年人组,前组培养获得的DC的CD1a的细胞阳性率明显较后组低,同样前组DC表达CD40、CD80、CD86、CD209分子的水平均低于后组。结论随着增龄,DC细胞亚群和其表面标志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提示这些改变可能参与了老年人免疫衰老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