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1篇
综合类   5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洋地黄毒苷(Digitoxin)在体外对人CD4+T细胞产生IL-17A和IFN-γ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人PBMC用抗CD3和抗CD28抗体共刺激或在诱导Th17分化的条件下,同时加或不加Digitoxin,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培养上清中IL-17A和IFN-γ的产生。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因子IL-17A、IFN-γ以及转录因子RORγt的表达。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Digitoxin对RORγt表达的影响。结果 Digitoxin对人IL-17A有显著的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并且在刺激的早期(第0小时和第6小时)加入Digitoxin能显著地抑制IL-17A的产生,但不影响IFN-γ的产生,而晚期(第12小时和第24小时)加入Digitoxin对IL-17A的产生没有明显地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Digitoxin抑制Th17细胞的分化,调控IL-17A的转录因子RORγt的表达。结论本实验表明,Digitoxin通过早期调控RORγt的表达来抑制IL-17A的产生,但不抑制IFN-γ的产生,提示Digitoxin除了对心血管作用外,也可以抑制炎症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霉酚酸衍生物(JU95—07B)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IL-17和IFN-1的抑制作用,为临床治疗炎症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用anti.CD3+anti.CD28刺激PBMC。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加入不同浓度JU95—07B及作用不同时间点的IL-17和IFN-y水平。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JU95—07B对T细胞不同亚群表达IL.17和IFN-y/的影响。用RT-PCR法测定JU95.07B对IL-17和IFN-1mRNA的作用。结果JU95.07B对anti—CD3+anti—CD28诱导PBMC产生的IL-17和IFN-y均呈剂量依赖性的抑制,与作用时间有关,早期无明显的抑制现象,12h后开始出现有统计学意义的抑制效果(P〈O.05),培养时间越长抑制效果越明显。JU95.07B可明显降低CD4’和CD8+T细胞产生IL-17和IFN-y的比例,对IL-17的抑制率高于IFN-1。此外,JU95—07B抑制IL-17和IFN-1mRNA的表达。结论JU95—07B能有效抑制T细胞产生IL-17和IFN-y。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正常人周围血中CD3+ TCRvβ11+ NKT 细胞和CD3+ TCRvα24+ NKT细胞在频率、亚群、表型特征及功能方面的异同,以进一步了解NKT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方法:分离正常成年人PBMCs,利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TCRvα24、TCRv1β11、CD4、CD8、CD45RA、CD62L和CCR7表面分子的表达;PMA+ Ionomycin刺激PBMCs后,检测CD3+ TCRvα24+、CD3+ TCRvβ11+NK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IL-4和IFN-γ的情况.结果:PBMCs中CD3+ TCRvα24+和CD3+ TCRvβ11+NKT细胞的平均频率分别为0.63%和0.43%,NKT细胞频率的个体差异较大,少数细胞同时表达TCRvα24和TCRvβ11;根据CD4和CD8分子的表达,PBMCs 中CD3+ TCRvα24+ NKT细胞可分为CD4+、CD8+、CD4-CD8-3个亚群,平均频率分别为64.35%、19.04%、17.18%,CD3+ TCRvβ311+ NKT细胞同样可分为CD4+、CD8+、CD4-CD8-3个亚群,其平均频率分别为53.69%、18.99%、29.74%,相应各亚群之间无显著差异;CD45RA+ CD3+ TCRvβ11+ NKT细胞的频率(71.14%)要高于CIM5RA+ CD3+ TCRvα24+ NKT 细胞的频率(46.55%),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CD62L+CD3+ TCRvα24+ NKT (46.26%)对CD62L+ CD3+ TCRvβ11+NKT(42.36%)以及CCR7+ CD3+ TCRvα24+ NKT(9.24%)对CCR7+ CD3 +TCRvβ11+NKT(8.22%)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细胞因子检测的结果表明CD3 +TCRvα24+ NKT细胞和CD3+ TCRvβ11+NKT细胞产生的IL-4( 13.01%对6.62%)和IFN-γ(38.12%对26.95%)的总体水平间无显著性差异,但是IFN-γ+ IL-4+ CD3+ TCRvα24+NKT细胞的平均频率(12.65%)要高于IFN-γ+ IL-4+ CD3+ TCRvβ11+NKT细胞的平均频率(3.02%),且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正常人周围血中CD3+ TCRvα24+ NKT细胞和CD3+TrCRvβ11+NKT细胞在频率、表型及产生细胞因子方面均有一定差异,总体来看,二者频率虽小但表型复杂,产生细胞因子IFN-y和IL-4的水平高,参与免疫调节及免疫应答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抗原特异性初始CD4~+T细胞的体内分化及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在体内的分裂、表型、Th1细胞因子的产生和组织器官的分布。将CFSE标记的抗原特异性初始CD4+T细胞静脉被动输给小鼠后,进行免疫,3d后处死小鼠取其脾脏、淋巴结和肺组织,分离单个核细胞,利用流式细胞计数仪在单个细胞水平上,观察细胞的分裂、表型、Th1细胞因子的产生和组织分布。结果显示在没有抗原刺激的情况下,未见初始CD4+T细胞分裂,其主要分布于淋巴结和脾脏。当受到抗原刺激后,CD4+T细胞分裂1~5次,主要分布于脾脏和肺组织,CD25的表达增加,CD62L的表达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而减少。IL-12促进CD25的表达和细胞的分裂。促进Th1细胞的分化和IFN-γ的表达。研究的结果提示,在体内,当CD4+T细胞活化后,主要分布于脾和非淋巴组织发挥其免疫效应。  相似文献   
5.
食物变应学不仅是乳幼儿时期变态反应性疾病的主要原因,而且与成人支气管喘息有密切关系。根据摄食后至发病时间不同分为速发型,迟发型和缓发型三种,有人认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SARS S DNA疫苗经不同的免疫途径及免疫次数,所诱导的免疫效果之间的差异。方法 C57BL/6小鼠经肌肉和皮下途径初次或加强免疫SARS S DNA疫苗,取其脾和肺淋巴细胞经S抗原多肽刺激以后,应用ELISA、ELISPOT和FACS等检测诱导细胞产生细胞因子情况。结果肌肉初次免疫后产生IFN-γ的量较低(均值脾:2.7 pg/ml;肺:68.9 pg/ml),加强免疫2次或3次后IFN-γ水平明显提高(脾:809.2~1398.7 pg/ml;肺:202.3~534.6 pg/ml),与初次免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脾P<0.001,肺P<0.05)。皮下二次免疫后IFN-γ产生量为54.3~106.1 pg/ml,但三次免疫后IFN-γ量显著提高均值达到729.1 pg/ml与对照组比较P<0.05。二次免疫后抗原特异性阳性细胞的频率肌肉免疫(188个/2×105细胞)高于皮下免疫(57个/2×105细胞),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免疫3次后2种免疫途径可诱导数量相当的特异性阳性细胞(169~198个/2×105细胞,P>0.05)。S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亚群以分泌IL-2为主,而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分泌IFN-γ为主。结论经肌肉和皮下2种途径注射SARS S DNA疫苗免疫后,均可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加强免疫后诱导免疫应答明显强于初次免疫;肌肉免疫两次或皮下免疫三次后可达最佳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IL-12是否能够恢复化疗药物对人抗原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细胞的免疫抑制功能及其机制。方法人PBMCs在抗CD3和抗CD28共刺激条件下,加或不加化疗药物和IL-12,不同的方法检测细胞因子IFN-γ和TNF-α的产生及其mRNA的表达。利用流式细胞术或Western blotting检测T细胞不同亚群细胞因子IFN-γ和转录因子T-bet、p-STAT-1、p-STAT-4的表达。利用卡介苗(BCG)刺激PPD+PBMCs,检测化疗药物及IL-12对抗原特异性细胞IFN-γ和TNF-α的表达影响。结果化疗药物对人IFN-γ和TNF-α的产生有显著的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同时IL-12对其抑制作用的恢复也呈显著的剂量依赖性;BCG刺激PPD+PBMCs实验证明,化疗药物抑制抗原特异性细胞产生IFN-γ和TNF-α,IL-12能够恢复其免疫抑制功能。进一步研究发现,化疗药物通过下调STAT-1和STAT-4的磷酸化以及T-bet的表达影响IFN-γ和TNF-α的产生,IL-12通过上调STAT-4的磷酸化恢复了免疫的抑制作用。结论化疗药物抑制人的细胞免疫应答,而IL-12通过上调STAT-4的磷酸化完全恢复其抑制作用,从而对肿瘤化疗病人重建免疫功能(包括抗感染和抑制癌细胞的复发)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正常人外周血中CD3+CD56+NKT细胞的频率与CD3+Vα24+iNKT、CD3+Vβ11+iNKT细胞之间的关系、表型特征及细胞因子的表达。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56+NKT细胞频率与CD3+Vα24+iNKT和CD3+Vβ11+iNKT细胞之间的关系、CD4及CD8表面分子及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正常人外周血CD3+CD56+NKT细胞的频率为6.39%±2.34%;只有1.5%CD3+CD56+NKT细胞表达TCRVα24和1.2%CD3+CD56+NKT细胞表达TCRVβ11,0.7%CD3+CD56+NKT细胞同时表达TCRVα24和TCRVβ11;根据CD4和CD8表面分子的表达,可将CD3+CD56+NKT细胞分为66.9%CD4+、20.4%CD8+和11.6%CD4-CD8-3个亚群;当细胞刺激后,50.2%CD3+CD56+NKT细胞分泌IFN-γ,3.3%分泌IL-4,1.5%同时分泌IFN-γ和IL-4。此外,CD4+NKT、CD8+NKT和CD4-CD8-NKT 3群细胞分泌IFN-γ的频率分别为45.1%、70.3%和55.4%,分泌IL-4的频率为6.5%、7.0%和6.9%,同时分泌IFN-γ和IL-4的频率为2.4%、4.7%和3.1%。结论大多数CD3+CD56+NKT细胞与CD3+TCRVα24+iNKT和CD3+TCRVβ11+iNKT细胞是不同的NKT细胞亚群,CD3+CD56+NKT细胞频率小,能分泌大量的细胞因子,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IFN-γ是由被有丝分裂原或抗原所激活的T细胞和NK细胞所产生,它具有广泛的免疫调节活性,现认为IL-12(外源性)是诱导 IFN-γ产生的强诱导剂,并可促进静息 CD4+T细胞朝向 Th1表型分化,即诱导细胞免疫。目的是为了解由PBMC产生的内源性IL-12是否在体外可诱导IFN-γ的产生及通过何机制诱导细胞免疫。方法:用抗CD3抗体、PHA、抗CD3抗体加抗CD28抗体和抗原(MLC)来检测被刺激的PBM细胞的IFN-γ的产生,同时也用IL-12和IL-12Rβ1的中和抗体来抑制IFN-γ的产生。结果:激活的人PBM中IFN-γ分泌依赖于内源性IL-12的产生,而且激活的T细胞可诱导APC细胞产生IL-12,此过程是通过T细胞表面的CD40L和APC的CD40相互作用而实现。结论:这些结果提示,内源性IL-12在正常宿主抗细胞内抗原的感染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在某些形式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移植排斥反应的免疫病理发生中也起中心作用。  相似文献   
10.
绿脓杆菌制剂与IL-12在诱导人NK细胞IFN-γ产生中的协同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探讨绿脓杆菌制剂(piliated Pseudomonas Aeruginosa,PPA)与IL-12协同诱导人PBMC和NK细胞IFN-γ的产生。分离健康人PBMC和纯化NK细胞分别与培养液、PPA、IL-12或PPA+IL-12共同培养,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无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的水平。同时采用流式细胞仪在单个细胞水平上分析PPA和IL-12诱导IFN-γ产生的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显示,单独应用亚适剂量的IL-12或PPA刺激人PBMC或纯化NK细胞,不能诱导或只能诱导低水平IFN-γ的产生。当PPA和IL-12共同与人PBMC或纯化NK细胞孵育后,PPA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与IL-12协同诱导PBMC和纯化NK细胞产生大量IFN-γ。细胞亚群分析的结果表明,PPA和IL-12协同诱导CD56+NK细胞产生IFN-γ,但对CD4+T和CD8+T细胞无明显作用。PPA与IL-12协同促进NK细胞IFN-γ的产生,提示PPA和IL-12能直接刺激NK细胞发生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