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35篇
  免费   2112篇
  国内免费   626篇
耳鼻咽喉   41篇
儿科学   148篇
妇产科学   69篇
基础医学   1517篇
口腔科学   166篇
临床医学   1089篇
内科学   1437篇
皮肤病学   127篇
神经病学   1754篇
特种医学   326篇
外科学   821篇
综合类   3012篇
现状与发展   4篇
预防医学   1556篇
眼科学   167篇
药学   2241篇
  19篇
中国医学   2424篇
肿瘤学   555篇
  2024年   78篇
  2023年   645篇
  2022年   967篇
  2021年   1424篇
  2020年   1216篇
  2019年   790篇
  2018年   580篇
  2017年   568篇
  2016年   511篇
  2015年   592篇
  2014年   854篇
  2013年   946篇
  2012年   789篇
  2011年   803篇
  2010年   689篇
  2009年   552篇
  2008年   679篇
  2007年   681篇
  2006年   596篇
  2005年   548篇
  2004年   416篇
  2003年   513篇
  2002年   281篇
  2001年   280篇
  2000年   207篇
  1999年   170篇
  1998年   148篇
  1997年   150篇
  1996年   97篇
  1995年   131篇
  1994年   101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57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12篇
  1977年   9篇
  1976年   9篇
  197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日常使用中遇到的Brilliance 16排螺旋CT高压系统、机架以及控制器局域网络(CAN)通讯等故障现象进行分析与维修,最终通过更换滤波电容、机架数据采集控制器(DMC)电源以及信号刷等配件得以排除故障。通过对故障准确判断以及合理运用厂家Service模式下的维修工具软件快速解决故障,保障了影像科检查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设备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3.
4.
5.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寻复方一枝蒿颗粒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TCMSP数据库、BATMAN-TCM数据库及文献收集复方一枝蒿颗粒活性成分及潜在靶点。通过TTD、GeneCards和OMMI数据库检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的靶点。将复方一枝蒿颗粒药物靶点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基因取交集,使用String数据库构建靶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通过Cytoscape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基因–疾病”网络。对交集靶点进行GO功能、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Autodock_vina软件对活性成分和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共筛选92个活性成分,1 627个靶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疾病靶点464个,两者取交集筛选出87个潜在靶点。GO功能富集得到2 040个条目(P<0.05),与病毒过程、参与共生相互作用的生物过程、活性氧代谢过程的调节、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生物过程、病毒生命周期、炎症反应的调节等生物学过程有关。KEGG通路分析共得到150条通路,与新冠肺炎密切相关的有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结核、COVID-19、IL-17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证实,筛选的靶点受体蛋白与活性成分可以较好地结合。结论 复方一枝蒿颗粒可通过多组分、多靶点和多途径的方式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产生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香菇多糖抑制三阴乳腺癌(TNBC)的作用机制并采用细胞和动物实验进行验证。方法 通过GeneCards数据库和DisGeNET数据库筛选与TNBC相关基因靶点,利用TCMID、PubChem、SwissTargetPrediction和GeneCards数据库查询香菇多糖相关基因靶点。使用Sangerbox软件进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合STRING数据库与Cytoscape 3.7.0软件将共同靶点进行可视化处理,筛选核心靶点,构建"化合物-靶点-通路"网络。利用Metascape软件进行转录因子及相关调控基因特异富集。体外培养小鼠TNBC细胞4T1和人TNBC细胞MDA-MB-231,磺酰罗丹明B染色法观察香菇多糖(31.25、62.5、125、250、500、1 000μg·mL-1)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健康雌性BABLC小鼠sc接种1×106个4T1-Luc细胞构建TNBC模型,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观察香菇多糖(100、200 mg·kg-1)对肿瘤生长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技术检测肿瘤组织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STAT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VEGFA) mRNA表达。结果 数据库及软件分析得到香菇多糖治疗TNBC关键靶点52个,靶点主要涉及PI3K-Akt、AGE-RAGE、HIF-1、MAPK信号通路和肿瘤蛋白多糖相关通路,PPI分析得到VEGFA、STAT3、MAPK1、IL2、TNF、RELA、AKT1、MAPK3、BCL2L1HSP90AA1 10个hub基因。与对照组比较,香菇多糖对4T1和MDA-MB-231细胞存活率均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0.01),且作用呈浓度相关性;在给药14、21d后,与模型组比较,香菇多糖能够剂量相关性地抑制小鼠TNBC肿瘤的生长,高剂量组差异显著(P<0.05、0.01),21 d抑制率达到(91.9±4.7)%;与对照组比较,香菇多糖给药后能够剂量相关性抑制STAT3和VEGFA的mRNA表达,高剂量组差异显著(P<0.05、0.01)。结论 香菇多糖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协同作用抑制TNBC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液质联用技术分析白鲜皮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基于网络药理学技术研究白鲜皮治疗皮肤湿疹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液质联用技术(LC-MS)对白鲜皮主要成分进行分析,通过质谱数据结合文献资料,对各主要成分进行快速识别;通过利用SwissADME数据库对白鲜皮潜在活性成分进行预测,筛选主要作用靶点。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终得到白鲜皮成分-靶点-疾病-通路网络图。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对主要成分和作用靶点进行验证。结果 从白鲜皮中共分析鉴定了12种成分,进一步筛选得到4种潜在活性成分,可作用于48个关键靶点和14条主要通路。结论 采用LC-MS技术结合网络药理学方法,可以快速分析白鲜皮的潜在活性成分,并初步揭示了成分-靶点-通路之间的关系。通过分子对接技术可以做作用靶点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核心作者、作者合著网络特征,推测国内健康信息研究的发展阶段、主要研究力量及主要研究主题。方法以CNKI期刊库为数据源,以"健康信息"及相关词为主题词,检索2000—2018年的相关文献,基于普莱斯定律及综合指数法确定核心作者,使用数据统计软件Excel及社会网络分析软件Vcinet,利用综合指数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法计算作者间联系合作紧密度,并离析高产合作子网。结果文献量以较快指数型速率增长。作者合作率较高且信息传输渠道较通畅,2000—2018年国内研究的合著率稳定在80%,但学者的合作关系较为单一,多集中在同一机构或同一师门,阻碍了跨机构学者的交流合作。主要合作团队活跃度较高且核心成员多为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科研产出量较大且被引频次较高。结论国内研究正处于旺盛发展期,但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体。学者间因同机构或师门关系产生固定合作,健康信息管理、公众健康行为、健康教育等为核心作者或活跃团队研究的主要主题。  相似文献   
10.
《Saudi Pharmaceutical Journal》2022,30(11):1572-1588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omplications of a metabolic syndrome caused by excessive accumulation of fat in the liver. Orthosiphon stamineus also known as Orthosiphon aristatus is a medicinal plant with possible potential beneficial effects on various metabolic disorders.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in vitro inhibitory effects of O. stamineus on hepatic fat accumulation and to further use the computational systems pharmacology approach to identify the pharmacokinetic properties of the bioactive compounds of O. stamineus and to predict their molecular mechanisms against NAFLD. Methods: The effects of an ethanolic extract of O. stamineus leaves on cytotoxicity, fat accumulation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were assessed using HepG2 cells. The bioactive compounds of O. stamineus were identified using LC/MS and two bioinformatics databases, namely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egrated Database (TCMID) and the Bioinformatics Analysis Tool for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TMAN-TCM). Pathway enrichment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the predicted targets of the bioactive compounds to provide a systematic overview of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action, while molecular docking was used to validate the predicted targets. Results: A total of 27 bioactive compounds corresponding to 50 potential NAFLD-related targets were identified. O. stamineus exerts its anti-NAFLD effects by modulating a variety of cellular processes, including oxidative stress, mitochondrial β-oxidation, inflammatory signalling pathways, insulin signalling, and fatty acid homeostasis pathways. O. stamineus is significantly targeting many oxidative stress regulators, including JNK,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 NFKB1, PPAR, and AKT1. Molecular docking analysis confirmed the expected high affinity for the potential targets, while the in vitro assay indicates the ability of O. stamineus to inhibit hepatic fat accumulation. Conclusion: Using the computational systems pharmacology approach, the potentially beneficial effect of O. stamineus in NAFLD was indicated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multiple compounds, multiple targets, and multicellular compon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