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9篇
  免费   119篇
  国内免费   104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246篇
妇产科学   41篇
基础医学   69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02篇
内科学   409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55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467篇
综合类   688篇
预防医学   173篇
药学   224篇
  7篇
中国医学   195篇
肿瘤学   70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161篇
  2013年   192篇
  2012年   187篇
  2011年   230篇
  2010年   155篇
  2009年   152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161篇
  2006年   168篇
  2005年   123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5篇
  1973年   3篇
  196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胎龄<34周早产儿不同断脐方式下血红蛋白、胆红素及相关并发症差异,为早产分娩行挤压脐带断脐法(UCM)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15例经阴道分娩的胎龄<34周的早产儿,根据断脐方式分为UCM组(n=59)和立即断脐(ICC)组(n=56),比较两组早产儿娩出后血红蛋白变化趋势和输血量、住院期间经皮胆红素值及光疗时间以及颅内出血、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结果 UCM组出生后1 h内、出生后1周左右和出院前血红蛋白显著高于ICC组(t=2.246、2.123、1.886,P<0.05),住院期间ICC组早产儿输血次数及每人次输血量显著多于UCM组(χ2=2.145,t=2.160,P<0.05)。两组经皮胆红素达峰时间均为3~6 d,UCM组经皮胆红素值显著高于ICC组(t=2.231、2.654、2.686、2.038,P<0.05),两组光疗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住院期间发生颅内出血、视网膜病变、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正常断脐相比,挤压脐带可增加胎龄<34周早产儿的血容量和血红蛋白量,减少住院期间输血次数及输血量,且不增加患儿病理性黄疸和并发症的风险,可作为胎龄<34周早产儿首选的断脐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新生儿胆汁淤积性黄疸血清胆红素水平与肠道菌群失调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南阳市中心医院的新生儿胆汁淤积性黄疸患儿109例,同时选取母乳性黄疸患儿68例,健康新生儿80例。检测3组血清中胆红素水平和粪便标准肠道菌群,对比3组门水平优势菌群和属水平优势菌群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血清胆红素水平与肠道菌群及肠道菌群失调的相关性。结果 胆汁淤积症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直接胆红素水平和总胆红素比值(DBIL/TBIL)明显高于健康组和母乳性黄疸组(P均<0.05),胆汁淤积症组Ⅱ度菌群失调和Ⅲ度菌群失调占比明显高于健康组和母乳性黄疸组(P<0.05);胆汁淤积症组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水平显著高于母乳性黄疸组和健康组(P<0.05),胆汁淤积症组变形菌门水平显著低于母乳性黄疸组(P<0.05),胆汁淤积症组中放线菌门水平明显低于健康组和母乳性黄疸组(P均<0.05);胆汁淤积症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丰度显著低于健康组和母乳性黄疸组(P<0.05),胆汁淤积症组大肠杆菌和肠球菌丰度明显高于健康组和母乳性黄疸组(P<0.05),胆汁淤积症组双歧杆菌/大肠杆菌(B/E)值低于健康组和母乳性黄疸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ALT、TBIL、DBIL、DBIL/TBIL与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呈正相关(均P<0.05),与放线菌门呈负相关(均P<0.05);TBIL与双歧杆菌、B/E值呈负相关(均P<0.05),与大肠杆菌、肠球菌呈正相关(均P<0.05);DBIL与双歧杆菌、B/E值呈负相关(均P<0.05);DBIL/TBIL与双歧杆菌、大肠杆菌、肠球菌、B/E值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 胆汁淤积性黄疸患儿菌群失调,双歧杆菌明显减少,且血清胆红素水平与菌群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积极补充益生菌可能成为治疗胆汁淤积性黄疸一种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3.
Objective People in Western Africa suffer greatly from febrile jaundice, which is caused by a variety of pathogens. However, yellow fever virus(YFV) is the only pathogen under surveillance in Sierra Leone owing to the undeveloped medical and public health system there. Most of the results of YFV identification are negative. Elucidation of the pathogen spectrum is required to reduce the prevalence of febrile jaundice. Method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used Ion Torrent semiconductor sequencing to profile the pathogen spectrum in archived YFV‐negative sera from 96 patients in Sierra Leone who presented with unexplained febrile jaundice. Results The most frequently identified sequencing reads belonged to the following pathogens: cytomegalovirus(89.58%), Epstein‐Barr virus(55.21%), hepatitis C virus(34.38%), rhinovirus(28.13%), hepatitis A virus(20.83%), coxsackievirus(10.42%), Ebola virus(8.33%), hepatitis E virus(8.33%), lyssavirus(4.17%), leptospirosis(4.17%), chikungunya virus(2.08%), 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 virus(1.04%), and hepatitis B virus(1.04%). Conclusion The distribution of sequencing reads suggests a broader spectrum of pathogens for consideration in clinical diagnostics and epidemiological surveillance in Sierra Leone.  相似文献   
4.
中药黄芪对骨代谢的影响及相关基础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芪(Astragali Radix)为豆科黄芪属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始载于东汉末年的《神农本草经》,具有2000多年的药用史,在《本草纲目》中被列为上品,认为黄芪具有补气升阳、利水消肿、固表止汗、托疮生肌等功效。黄芪化学成分包括:葡聚糖、杂多糖等多糖成分;黄芪苷I、II、III和大豆皂苷等多种皂苷;天冬氨酸、丝氨酸等多种氨基酸;多种微量元素及叶酸、亚油酸、甾醇类等。目前对黄芪的化学成分研究多集中在黄芪多糖、黄芪皂苷或其有效单体成分。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芪具抗肿瘤、免疫调节、心血管保护、保肝、改善神经系统功能、抗骨质疏松等生物活性,其中,黄芪对骨细胞代谢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通过对近年来黄芪对骨代谢的影响及相关基础研究的文献汇总,发现黄芪甲苷等黄芪提取物及黄芪制剂大多通过对成骨细胞的促进及破骨细胞的抑制进行骨代谢的调节,亦有通过促进类骨素的分泌、激素水平的调节进行调控,本文综述了黄芪甲苷等黄芪提取物及黄芪制剂对骨代谢的基础、动物模型及临床3个方面近十年的研究内容进行综述,为研究中药黄芪对骨细胞代谢影响提供些许帮助并为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鼻胆管引流术(ENBD)和(或)胆道内支架植入术(ERBD)治疗梗阻性黄疸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成功施行ERCP+ENBD和(或)ERBD治疗的379例梗阻性黄疸病例资料。共实施ERCP 435例次,其中术后退黄不理想为74例次(17.0%)。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恶性肿瘤(χ2=24.502,P=0.000)、重度黄疸(χ2=6.738,P=0.009),合并乙肝肝硬化(χ2=18.010,P=0.000)、自身免疫性肝病(χ2=5.484,P=0.019)、合并肝吸虫病(χ2=4.788,P=0.029)、引流方式(χ2=9.685,P=0.021)、黄疸病程时间较长≥2周(χ2=26.103, P=0.000)、术后胆道感染(χ2=10.463,P=0.001)是影响ERCP术后退黄效果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恶性肿瘤(OR=3.675,P=0.000)、乙肝肝硬化(OR=3.685,P=0.001)、自身免疫性肝病(OR=12.308,P=0.004)、肝吸虫病(OR=6.591,P=0.000)、黄疸持续时间≥2周(OR=2.620,P=0.001)及术后胆道感染(OR=5.865,P=0.016) 是ERCP术后黄疸下降不理想的独立影响因素。 随访2个月,大部分病例经过针对性治疗后黄疸症状改善明显。 结论 恶性肿瘤、乙肝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病、合并有肝吸虫病、黄疸病程时间较长(≥2周)和术后胆道感染是ERCP治疗梗阻性黄疸病人术后退黄不理想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7.
文章通过对李时珍《本草纲目》中黄疸相关内容进行整理和研究,发现李时珍论治黄疸内容非常丰富,且具有自己的特色。书中以脏腑理论为基础,概括了黄疸的病因病机和分型;又通过虚实标本,总结了黄疸的主治药物及加减规律;对前贤论著和民间验方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并加以临床验证及发明创新,丰富了黄疸的外治法;提倡药食结合,注重饮食禁忌和食疗;善于察病之源,讲究服药方法和剂型。对于临床治疗黄疸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术前减轻黄疸对壶腹部癌患者行Whipple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7月45例在Whipple手术术前行减轻黄疸治疗的壶腹部癌患者(减轻黄疸组)的临床资料,与同期34例行Whipple手术术前未行减轻黄疸治疗的壶腹部癌患者(未减轻黄疸组)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的差异。结果:减轻黄疸组患者治疗后总胆红素(TBil)、结合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AL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R 0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轻黄疸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优于未减轻黄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减轻黄疸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胰漏发生率和胆漏发生率少于未减轻黄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壶腹部癌患者行Whipple手术术前彻底减轻黄疸,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肝外胆道肿瘤罕见,其中以横纹肌肉瘤最常见。横纹肌肉瘤是一种软组织恶性肌肉骨骼肿瘤,是儿童非常罕见的一种胆总管恶性肿瘤。它通常表现为阻塞性黄疸和/或瘙痒。如果肿瘤没有局部浸润邻近组织,其影像学表现则类似胆总管囊肿。因此,确诊通常是在手术时或术前通过活检。早期诊断、与胆总管囊肿鉴别、尽早开始治疗对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有重要意义。该文报道1例10岁男童,反复阻塞性黄疸和发热,术前诊断为胆总管囊肿,术后确诊为胆总管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经手术切除、术后化疗,该患儿预后良好。故必须了解这种罕见的肿瘤可以类似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并且在儿童阻塞性黄疸的鉴别诊断时应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0.
胆汁淤积是由于肝内外胆管阻塞或肝细胞功能障碍所致的胆汁不能到达十二指肠而在肝细胞和血液积聚的一种病理学状态。肝细胞是胆汁合成和分泌的主要场所。当肝细胞上的胆盐输出泵(bile salt export,BSEP)、ATP结合盒(ATP-binding cassette,ABC)转运蛋白、多耐药相关蛋白2(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MRP2)功能障碍或受抑制,则可导致胆汁酸或其结合胆盐在肝细胞和血清中聚积引起肝细胞型胆汁淤积[1]。引起肝细胞型胆汁淤积的常见病因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感染、酒精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自身免疫性或药物相关性肝损伤、全胃肠外营养、重症相关(缺血性)肝内胆汁淤积、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benign recurrent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BRIC)、进展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progressive famili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PFIC)、ABCB4基因缺乏、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霍奇金病、转移性肿瘤、肉芽肿性肝炎和肉芽肿病、血管性疾病(如布加综合征和肝窦阻塞综合征)和各种原因的肝硬化等[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