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7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2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2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从中医临床证候探讨该病在岭南地区的疫性特点,更好地指导临床辨证治疗。方法:收集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36例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输入病例20例,本地病例16例,分析全部病例、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的临床资料和证候特点。结果:新冠肺炎患者年龄分布较广,平均年龄45岁,以男性居多,55.56%的患者为外地输入病例,44.44%的患者为本地感染病例。全部病例证型以湿邪郁肺型和邪热壅肺型为主,分别占44.44%和38.89%;91.67%的患者呈现“湿”的病理特点,72.22%的患者呈现“热”的病理特点。其中输入病例证型以湿邪郁肺型为主,占65.00%,100%的患者呈现“湿”的病理特点,55.00%呈现“热”的病理特点;本地病例证型以邪热壅肺为主,占56.25%,93.75%的患者呈现“热”的病理特点,81.25%呈现“湿”的病理特点。结论:本次疫病在岭南地区的疫性属于以湿邪和热邪为主导的“湿热疫”,病机特点为湿热并重;输入性病例多表现为以湿邪为患的“湿疫”,有化热的趋势和倾向,病机特点为湿重于热;本地病例多表现为以热邪为主的“温热疫”,病机特点为热重于湿。此次新冠肺炎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疫性的可能,辨证和治疗要遵守三因制宜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认识初探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刚  金劲松 《天津中医药》2020,37(3):247-25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属"寒湿疫"范畴,以湿邪为病机核心,以肺为病位中心,以脾胃盛衰为疾病进退的关键。治疗与预防调护方面,急性期,卫气同调,宜宣清和化;恢复期,肺脾同治,宜清补轻宣,注重饮食、情志调摄;谨慎使用抗病毒、抗生素、激素及液体疗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中医经典文献及临床实践思考,立足于"湿疫"理论阐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病因、病机、传变规律及治疗方药。认为新冠肺炎乃湿毒疫邪所致,其病机特点为内外病邪相引,合而致病;本病除遵循卫、气、营、血传变规律外,同时也表现出三焦传变的过程。同时,通过归纳梳理相关中医经典著作中关于湿疫的证治方药,为新冠肺炎的中医诊治提供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4.
自2019年12月以来,以我国湖北武汉地区为中心,以人群集散辐射传播为特点,全国各地病例陆续出现增加。疫情发源地罹患患者早期以身热不扬、干咳气促、身楚乏力为主要症状,以脉濡缓、舌苔厚腻、胸部X线检查显示炎性反应性改变为特征的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感染性肺炎为主的新型传染病。疫情传入地的患者早期症状由于地域的不同,有所差异。各地传统中医、现代医学先后集体或个人出台了相关诊疗方法和建议方案。作为现代中医,按照习近平主席:“遵循中医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和“中西并重”的指示精神。为规范这一新型传染病“瘟疫”的认知和诊疗,综合相关资料,根据疫情演变规律,结合个人经验与体会,特此探讨COVID-19感染性肺炎的诊疗建议方案。  相似文献   
5.
韩延华教授认为外阴白斑病机:一为肝肾不足,或年老体衰,精血亏损;或久病不愈,阴血不足而致肝肾阴虚,肝脉过阴器,肾司二阴,肝肾阴虚,精血亏少,冲任血虚阴部肌肤失养,阴虚生风化燥,风动则痒。二为肝经湿热,郁怒伤肝,肝郁化热,肝气犯脾,脾虚湿盛以致湿热互结,而发痒痛。韩延华教授以补益肝肾,清热祛湿止痒为治疗原则,自拟方药"外阴白斑洗方"中药熏洗坐浴,配合局部外抹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与口服育阴丸或妇科养荣胶囊,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分消走泄法"源于《黄帝内经》,方出仲景,法于北齐,详于清代,而明确提出者乃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分消走泄法"对应疾病为暑温、湿温、湿病等,而其对应之证,乃湿热证。湿浊之邪所盘踞之处均以脾胃为主,旁及于肝,上及于肺,下及于肾,即盘踞中焦,上蒙下注,涉及肺肾。针对湿热病机,"分消走泄法"用药以"轻灵"取胜。"轻灵"二字,不但指药物气味与质地"轻灵",还指药物剂量"轻灵"。临证应圆机活法,精简扼要,力求"轻灵中求纯正"。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京杭两地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疾病状态及中医证候分布进行临床调查和统计分析,更加科学地认识RA的地域分布特点,并为中医药防治RA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采用前瞻、多中心横断面观察研究方法,于北京、杭州两地5家医疗机构共收集302例RA患者,采用EpiData 3.1软件录入数据,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患者的基本情况、证候情况以及与地域、实验室指标、疾病活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RA的诱因以受凉和劳累最多,产后次之。RA患者证候分型中,比例最高的为湿热瘀阻证,其余依次为痰瘀痹阻证和肝肾不足证,寒湿痹阻证与风湿痹阻证最少。湿热瘀阻证28个关节的疾病活动评分(the disease activity score in 28 joints,DAS28)水平最高。实验室指标中风湿痹阻证和寒湿痹阻证C反应蛋白(C reaction protein,CRP)水平低于其他证候,各证候间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和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9,P=0.0678)。所调查的北京和杭州两地的RA患者中,杭州的肝肾不足证比例高于北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而北京湿热瘀阻证比例虽然高于杭州,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4)。[结论]京杭两地的RA患者的中医证候规律既表现出RA病机的共性,湿、热、瘀,又表现出一定的地域差异性,提示在临床辨治RA时应注意共同病机与三因制宜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成人风疹病毒性脑炎是风疹病毒感染的少见并发症,是一种累及神经系统的罕见病,目前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尚无特异治疗,西医以抗病毒、抗炎、增强免疫力等治疗为主。林培政教授以温病理论为指导,结合患者发病特点,辨病为暑湿病,辨证先后属暑湿弥漫三焦、困阻中下焦、暑湿伤气,分别以清暑化湿、宣通三焦,清暑化湿、健脾化湿消积,清暑化湿、培元和中为法,完全治愈1例成人风疹病毒性脑炎患者,无任何后遗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治疗湿热瘀滞型慢性前列腺炎(C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湿热瘀滞型CP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35例,脱落4例)和药物组(35例,脱落5例)。药物组采用口服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每次0.2 mg,每晚1次)治疗;针药组在药物组基础上,电针关元、三阴交、阴陵泉治疗(疏密波,电流强度为5 mA)30 min。两组均治疗30 d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1、2、3个月后及治疗后2个月随访时的中医证候积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CPSI)评分,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3个月后及随访时针药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均低于药物组(P<0.05)。两组治疗3个月后及随访时NIH-CPSI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针药组均低于药物组(P<0.05)。针药组总有效率为90.3%(28/31),高于药物组的80.0%(24/30,P<0.05)。结论:针药联合可以改善湿热瘀滞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且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五味温通除痹胶囊对类风湿关节炎寒湿证患者免疫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整理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类风湿关节炎寒湿证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是否使用五味温通除痹胶囊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五味温通除痹胶囊+中药)73例,对照组(单纯中药)317例。分析患者的免疫及炎症指标。结果:①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2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类风湿因子(RF)等指标均降低(P<0.05);而治疗组在改善hs-CRP、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免疫球蛋白M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③关联规则分析显示,hs-CRP、RF、补体C3等指标的改善均与五味温通除痹胶囊有较强关联,且联合丹参、桂枝等中药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单纯中成药。结论:五味温通除痹胶囊能有效改善类风湿关节炎寒湿证患者免疫炎症指标,且联合中药内服与指标的改善存在明显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