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3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76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20篇
中国医学   618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圆(丸)”。在古医籍中有地黄丸方近20首,而流传最为广:之且沿用不衰的是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的一首。其方由六味药组成:熟地黄24克,山萸肉、干山药各12克,泽泻、牡丹皮、茯苓(去皮)各9克,共为细末,炼蜜为丸,空腹淡盐汤或温水送服,也可作汤剂煎服。  相似文献   
2.
从《内经》理论出发,浅述"六字诀"的开阖补泻规律。"六字诀"既可补身体之"虚",也可泻身体之"实",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健身气功"六字诀"使用"嘘呵呼呬吹嘻",引动相应的肝心脾肺肾三焦脏腑和经络气机,起到畅通经络、调息疗病、保健养生的功效。"吸气为补、呼气为泻",即吸气不发音为补,呼气吐音为泻。"六字诀"的"开阖补泻"规律与中医的开阖补泻理论相吻合。根据自身体质的偏虚偏实,有目的地习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补泻平衡手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及对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20例单膝骨关节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10例。治疗组予补泻平衡手法,对照组予常规推拿手法,均每次20 min,每日2次,1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3、6个月全身临床症状、体征及中医证候评分,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全身临床症状、体征评分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评分明显降低(P<0.05);2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全身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后比较,2组治疗后3、6个月全身临床症状、体征评分升高。治疗组治疗后3、6个月中医证候评分升高,仍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8%(101/110),对照组为78.2%(86/11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补泻平衡手法与常规推拿手法治疗膝骨关节炎均有效,前者疗效优于后者,且中远期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4.
5.
五行音乐调式属性特点各具风格,主治及代表曲目各不相同。然五音调式的应用尚无统一标准,五音补泻是五行音乐发挥疗效的关键,如何应用五音进行补泻对五行音乐临床运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五音疗疾”理论基础上,探讨了脏腑虚实、情绪状态、体质因素对五音疗效的影响,分析了五音的脏腑补泻、情志补泻及体质补泻,提出了五音不同调式乐曲对五脏、情志及体质的补泻原则及应用方法,以期为五音补泻奠定理论基础,为五音的临床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中医逆其证而治的特点决定了治法往往是相反成对的,基于治法而言的药性也可以相反而分的。现将相反药性配伍由"相反相成法"更名为"相反药性并用法",论述了此法的内涵及6种代表形式:补泻并用、寒热并用、升降并用、散收并用、动静并用、燥润并用。分析经方、时方及古今医案发现,除药味数极少的方剂外,"相反药性并用法"是普遍存在的,相反药性药物的药效并不互相抵消,而是互相制约,并行不悖,各奏其效,方剂中体现此法的形式越多,临证中运用的范围越广,且此法涵盖12种基本治法而尤显重要。因此,临证中应当主动运用此规律审查处方配伍,一般而言,至少需要兼顾6种形式之一而避免单一药性组方,且需根据病证协调相反药性在处方中的整体用药比例。  相似文献   
7.
《辽宁中医杂志》2017,(6):1157-1159
补泻是中医治疗的总原则,其内容在《黄帝内经》中分散在各篇章之中,理清并汇总各篇章之中有关补泻的内容,分析《内经》中补泻的内涵十分重要。文章从文字学和医理的角度对《内经》中"补"和"泻"进行研究,来探求《内经》中补泻理论的原始内涵和核心思想。《内经》中补泻有两种内涵,而以"调均有无"为多见。在此内涵中,补的含义是"移气于不足",泻的含义是"去此注彼"。补泻即"调均有无"。"调均有无"的含义大多被后世医家所忽略了。针刺和药物只是治疗手段的区别,其治病的原理是一致的。中医治疗的根本大法是补虚泻实,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或选择药物治疗,或选择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足阳明胃经补泻同用法对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100例住院患者按就诊顺序号法简单随机分为两组。在我院脑病科、重症监护室、急诊科观察穴位放血法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患者取卧位,常规皮肤消毒后,患侧解溪、内庭穴放血,医生用左手固定点刺部位,右手持三棱针用点刺法直刺3~5mm,快进快出,采用反复交替挤压的方法,每穴挤出血液7~10滴。同时加用足三里隔姜灸,病情较重者双侧均用,病情较轻者可酌情减少穴位。1次/d,隔日1次,3次为一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血肿吸收率、中医症状体征严重程度积分、合并电解质情况、合并肺部感染指标的改变,评价治疗(14±2)d、(21±3)d的情况。结果:治疗组在神经功能缺损积分、血肿吸收率、中医症状体征严重程度积分、合并电解质情况、合并肺部感染、合并便秘等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足阳明胃经补泻同用法能明显减轻急性脑出血症状,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复式针刺补泻对臀大肌挛缩术后患者运动步态髋、膝关节屈伸角度的影响。方法:将66例臀大肌挛缩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每组33例。观察组在康复治疗基础上,予针刺患侧秩边、环跳、居髎,行透天凉泻法;患侧髀关、伏兔、足三里、丰隆、血海、地机、阳陵泉,行烧山火补法。对照组仅予与观察组相同的基础康复治疗。每日治疗1次,30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星期。使用Lokomat全自动机器人步态评定系统对患者进行运动步态髋、膝关节的屈伸角度测定。结果:观察组患者髋关节屈曲角度值(HFA-FF)、髋关节屈曲角度最大值(MAX-HFA)、髋关节伸展角度最大值(MAX-HEA)、膝关节屈曲角度值(KFA-FF)、支撑相膝关节屈曲角度最大值(MAX-KFA-TP)、摆动相膝关节屈曲角度最大值(MAX-KFA-WP),及对照组患者髋关节屈曲角度值(HFA-FF)、髋关节伸展角度最大值(MAX-HEA)和膝关节屈曲角度值(KFA-FF)与治疗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髋关节屈曲角度值(HFA-FF)、髋关节屈曲角度最大值(MAX-HFA)、髋关节伸展角度最大值(MAX-HEA)、膝关节屈曲角度值(KFA-FF)及支撑相膝关节屈曲角度最大值(MAX-KFA-TP)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式针刺补泻可提高臀大肌挛缩术后髋、膝关节功能,改善步态运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烧山火、透天凉复式针刺补泻法对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下肢运动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在西医治疗基础上予以针刺治疗,采用烧山火、透天凉复式针刺补泻方法,对照组患者仅予以与观察组相同的西医基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对患者髋、膝关节肌力,肌张力以及关节活动度进行运动学参数测定,以及轨迹长、外周面积、单位面积轨迹长、矩形面积平衡功能参数测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轨迹长、外周面积、单位面积轨迹长、左右偏移、矩形面积、稳定性系数、体重分布系数均较本组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两组髋、膝关节肌力,肌张力以及关节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为60.0%,两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式针刺补泻法能提高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下肢运动和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