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2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39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8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8 毫秒
1.
2005年2月2日,九三学社中国中医研究院支社召开座谈会,庆祝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马继兴教授80华诞辰暨从事学术活动60周年。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副主委兼秘书长王琳、组织部长童年,中国中医研究院领导姚乃礼、曹洪欣、高思华,及其九三学社中研支社社员和弟子共20余人出席了座谈会,九三学社中研支社主委朱建平主持会议。台湾青年学者林伯欣特地赶到北京参加了这次座谈会。  相似文献   
2.
今人多以“大医”一说出于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且以其有专论“大医习业”、“大医精诚”之言,而多臆断“大医”等义于“大师”之谓,此诚考镜不明,释诂亦牵强附会。  相似文献   
3.
祖国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藏真阴而寓元阳,大凡肾病多为阳损阴耗之候,故肾虚证在临床极其常见,其研究亦较深入和广泛;而同为肾病之一的实证远远未能得到充分的继承和发展,对肾实证的客观存在性,一直是百家争鸣,莫衷一是,乃至六版中医教材也只论其虚,不言其实,肾实证在临床并非鲜见,古往今来,有关论述屡见案端,依据赵绍琴老师经验并参阅古今文献,对肾实证渊源进行系统阐述和辨析。在临床上结合临证所得,悟出“泻肾、降浊、消白、排毒”等新疗法治疗肾病,取得了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祖国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藏真阴而寓元阳,大凡肾病多为阳损阴耗之候,故肾虚证在临床极其常见,其研究亦较深入和广泛;而同为肾病之一的实证远远未能得到充分的继承和发展,对肾实证的客观存在性,一直是百家争鸣,莫衷一是,乃至六版中医教材也只论其虚,不言其实,肾实证在临床并非鲜见,古往今来,有关论述屡见案端,依据赵绍琴老师经验并参阅古今文献,对肾实证渊源进行系统阐述和辨析.在临床上结合临证所得,悟出"泻肾、降浊、消白、排毒"等新疗法治疗肾病,取得了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笔者在80年代跟随恩师刘渡舟进修,亲耳聆听刘老教诲,深得其亲授.现将刘老"古今接轨论"临床经验介绍如下,以便使同道更好地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6.
烟草是舶来品,初始是作为药物收录于明代医家张景岳的<景岳全书·本草正>.至明末清初起,烟草已从药笼中物演变成普遍的吸食行为,从旱烟、水烟、鼻烟的衍变,成为一种有害健康的不良生活方式.本文在检阅医药学典籍和笔记小说的基础上,复习古代医家有关烟害与健康的争论,个案和戒烟解毒的方法的记载等,从医学史的角度进行考释,探讨中国古代医家控烟意识的萌生和烟草从药品到有害消费品的演变过程,温故而知新,对我们今天开展控烟工作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回回药方》是一部记述阿拉伯传统医学的医方与术语 ,约成书于元·至正 2 8年 (13 67年 )很具特色的古代医学著作 ,全书共3 6卷 ,现仅存残本 4卷。本书由宋岘考释 ,共分 2册 ,上册为考释 ,下册为影印残卷 ,中华书局出版 (2 0 0 0 -0 7)。未读本书之前 ,我曾看过赵璞珊先生研究的论文 ,待到国家图书馆善本室借阅缩微胶卷观看时很多地方看不懂 ,真实感到受到语言障碍 ,因其中很多术语均来自古希腊、罗马 ,又兼很多古西伯莱文等古代文种 ,虽属转译成汉文但很难卒读 ,因此我很佩服赵先生的成就。最近 ,回民医院马欣同学 ,将新出版的本书及若干…  相似文献   
8.
清初喻嘉言《尚论篇》阐明了惊风的病机与治疗,发前人之所未发。喻氏认为,热深多发厥,厥证多属阳,惊风其实质是外感高热抽搐。强调对病邪应尽早祛除,重视保津存液,反映喻氏诊治疾病时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9.
"岐黄"考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以是黄帝、岐伯问答的体裁写成,因而后世即以“岐黄”代称《黄帝内经》。由于《黄帝内经》为中医学奠基之作,至宋代,岐伯与黄帝首次被窦材《扁鹊心书》合称为“岐黄”,并被奉为医学正率之祖,被请进庙堂供奉起来,并开始注入新的含义,不仅仅是岐伯、黄帝二人的简称,而是由此引申为专指正统中医、中医学,当然更多的是是作为中医,中医学的代称,同时,由“岐黄”组合的新词,也各有自己相应的意义。“岐黄之术”、“岐黄之道”,分别指中医学术或医术,中医理论,又“岐黄家”指中医生、中医学家,“岐黄书”指中医书,“岐黄业”指中医行业,等等,由此可见,“岐黄”一词中就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0.
《太平圣惠方》共一百卷,是我国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写的大型综合类方书。全书共1670门,载方16834首,涉及临床所有各科病证,首先阐明诊断脉法,其次叙述用药法则,然后按类分述各科病症的病因、病理、方药,是一部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医书。《太平圣惠方》第六十五卷单列《治(疒呙)疮诸方》、《治(疒呙)疮久不瘥诸方》两章。在《治(疒呙)疮诸方》中,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