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中华文化起源于古人对自然界的观察认识,关注的是在自然界规律总体框架下对万物的观察与解读.中医药体系以中华文化为养分,从对自然规律、药物认识到人体生长变化、疾病产生发展过程的解释中,均体现出对事物本质规律的关注,并最终对事物的趋向性发展作出解释.中医药人对这种趋向性的把握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势数"学说的思想息息相通.所谓"...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脾瘅的发病病因,从“滞-热-损”角度探析糖尿病前期的临床治疗。[方法]围绕脾瘅形成的病因,在查阅诸多古籍文献和现代研究的基础上,探究“滞-热-损”在糖尿病前期发生发展及诊治中的重要意义,并附医案一则以证其效。[结果]“滞-热-损”是糖尿病前期形成的重要病理基础,其中饮食不节、脾胃壅滞为始动因素,壮火食气、滞热伤脾为中心环节,过用为劳、脾虚受损为最终进展,且滞-热-损与胰岛素抵抗的形成关系密切。因机立法制方,将消滞、清热、防损作为糖尿病前期的主要治法,参古方玉液汤创脾瘅降糖方,用于糖尿病前期的治疗可获良效。所附临床典型验案,西医诊断属糖尿病前期,中医四诊合参辨病为脾瘅,辨证为脾胃壅滞、滞热伤脾证,治以消滞清热、健脾益气为法,方以脾瘅降糖方加减,用之效可。[结论]滞-热-损是糖尿病前期形成的重要病理因素,以消滞、清热、防损为法组方的脾瘅降糖方临床验之有效。  相似文献   
3.
基于心为生之本探讨高血压的病因病机是中医传统辨证论治结合当前西医学认识的有机结合,亦是对中医学“标本论治”的进一步发挥,对于控制、治疗高血压及并发症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启发意义。本文从现代临床对血压定义的认识出发,结合心主血、主神的理论认识,分别从高血压形成的基本条件、影响因素、损伤脏器等方面进行论述,重点阐述心为生之本对于高血压防治的重要性,及其作为基础治疗法则的必要性,并从心神、血液、心气、血脉等方面提出相应治疗策略,在此基础上结合阴阳五行与人体体质等多个维度标本兼治,因势达变,更加有效地解决高血压“居高不下”“难以速效”的实际问题。对于充分发挥中医学“治未病”与“治病求本”具有重要意义,亦是对中医学与西医学理论认识的有机结合,对于中医学衷中参西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脾瘅是因过食肥甘而致中满内热,并且以口甘为主症的一种代谢性疾病前状态。脾瘅病位在脾,病理基础在于火热熏灼。本文基于《黄帝内经》“备化”一词探究脾瘅火热根源,提出“备多-化少”这一病理过程为火热之源。脾瘅之始,因“备多”而纳化失衡,积而化火;随着火邪发展,因“化少”而精微不运,郁而化火。脾瘅之火亦可传至五脏,而引起不同的临床症状。临证以恢复脾之备化平衡为要,截断火邪发生、发展,同时可根据火热传变,分脏论治,有助于实现脾瘅火热的精准治疗。  相似文献   
5.
比例是数学学科中的常见概念,不仅如此,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中也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日常生活中,比例的运用更是随处可见。比例关系在中国文化很早就有记载,在天文、地理以及人文文化中体现颇多。中医理论中也富含比例关系的运用,借以解释天地人的变化以及指导诊疗疾病。运用比例关系梳理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有利于发挥中医药优势资源,提炼出高效的治疗方案。文章旨在通过简单梳理,为临床工作者诊疗疾病提供处方用药思路,发挥“简、便、优”的中医优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