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8篇
儿科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魏玮教授临证近三十载,在治疗脾胃病的用药上学验俱丰,治疗用药注重调理肝气,调肝擅用花类药;讲究有是证用是药,随证用药轻灵灵活又不拘泥于常量;重视"能量、动态、平衡"的中医生命观;重视运用多维度心身诊疗模式治疗脾胃病。用药、诊治看似平淡,其中却别有深意。  相似文献   
3.
正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全球发病率为5%~11%[1]。脑肠互动异常为包括FD在内的功能性胃肠疾病的主要发病机制[2]。焦虑障碍(anxiety disorder,AD)与FD发病密切相关,在我国FD住院患者中54.2%合并有焦虑和(或)抑郁倾向,较普通人群(9.1%)明显升高[3]。部分病例中焦虑先于消化系统症状出现[4]。基于脑肠互动紊乱的FD与  相似文献   
4.
姜黄素是一种从姜科植物的根茎中提取而得的橙黄色多酚类化学物质,是中药姜黄、郁金等的主要有效成分,被广泛用于食品添加、化妆品、染料等。近些年大量研究表明姜黄素还存在较高的医疗价值,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凋亡、抗纤维化、免疫调节等作用,可用于多种疾病[1],已逐渐成为国内外的一个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5.
正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一组无器质性原因可解释的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的消化不良症候群。其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进餐后腹部饱胀不适、上腹胀满、嗳气、腹痛、反酸、烧心及厌食等[1]。FD是消化科门诊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球发病率达11.0%-29.2%[2];我国广州的一份调查报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中医证候与客观化指标的关系。方法:纳入NAFLD患者153例,根据四诊信息将患者分为湿浊内停、肝郁脾虚、湿热蕴结和痰瘀互结4个证型,观察并记录其肝功能、血脂、B超。结果: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证候分型与脂肪肝程度间关系,以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证型间生化指标的差异。结果:NAFLD患者中医证候以湿浊内停居多(30.7%),痰瘀互结最少(15.0%),其中男性以湿浊内停为主(33.7%),而女性则以肝郁脾虚为多(36.4%)。各证型超声分度不完全相同,轻度以肝郁脾虚证居多(41.0%),中度以湿浊内停为主(36.8%),重度以湿热蕴结多见(45.7%)。肝功能(ALT、AST、GGT和TBiL)各证型存在不同程度异常,以湿热蕴结证升高最为显著,湿浊内停亦有不同程度的异常;血脂(TC、TG、HDL-C及LDL-C)异常以痰瘀互结证为主。结论:NAFLD患者中医证候与客观化指标具有一定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7.
古有"热结旁流"之证,而无"寒结旁流"之说。"寒结旁流"多表现为自利清水,秽臭不显,腹痛,四肢不温,面色无华,口淡不渴,舌淡苔白滑或腻,脉弦紧。该证以寒实冷结为基本病机,治疗以温下为法,根据寒结程度可选用大黄附子汤、三物备急丸或温脾汤加减。  相似文献   
8.
综述近年有关大鼠慢性疼痛的评价方法。以大鼠行为反应为思路,简述缩足反射、甩尾反射、自发痛行为学检测、热板疼痛实验法、腹壁撤退反射、大鼠面部表情量表的具体实施方法,对这些方法应用情况及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并据此对未来大鼠的测痛方法进行了简单预测。  相似文献   
9.
药枕法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外治法,道教经典总集《道藏》中收录的大量医药文献中就包括药枕方文献。《道藏》医方文献中的药枕方可分为单味药物药枕方和多味药物药枕方,前者特点为所使用药物皆属寒性药物,而后者特点为所含药味多,且多为文献的重复收录。《道藏》药枕方内容不但具有重要文献价值,同时对养生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黄帝内经》以来不断丰富发展。结合当代病证结合的临床诊疗特点,根据脾胃学说及现代医学理论,提出"调枢通胃"理论。阐释"调枢""通胃"的内涵与外延,认为"调枢"即调控疾病及其病理变化过程的关键环节,可包括调节脏腑脾胃、神明之枢心脑、开合之枢少阳;"通胃"既是治疗目的也是治疗手段,即通过调节脏腑之枢脾胃,治疗脾胃功能失调引发的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其他脏腑失调引发的疾病。探讨"调枢通胃"理论的构建与意义,为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的有机结合探索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