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11篇
中国医学   1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逆针灸贴脐法对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的临床防治效果。方法将102例临床确诊为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的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春秋组、秋季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患者共93例(秋季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7例)。贴脐药物以桂枝汤合玉屏风散、苍耳散组成。春秋组分别于立春前4周和立秋前4周贴脐,秋季组仅在立秋前4周贴脐,对照组则无任何干预措施。各组在干预前与干预后均进行鼻症状积分(TNSS)与鼻结膜炎生活质量调查问卷(RQLQ)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与干预前和对照组比较,春秋组及秋季组经干预后TNSS及RQLQ总分下降(P0.05);春秋组在立春前干预后的疗效与秋季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春秋组立秋前干预后的总有效(70.59%)高于本组立春前干预(58.82%)及秋季组(53.13%);长病程的有效率(27.78%)低于短病程的有效率(75.00%);不同证候的总有效率依次为肺气虚寒证(69.70%),肾阳不足证(46.67%),脾气虚弱证(38.89%)。结论逆针灸贴脐法能有效防治季节性过敏性鼻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疗效与治疗次数、病程长短及证候类型相关,为该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古今文献多以得气、气至与针感等概念来表述针刺感应,而对于三者含义的异同,有多种不同的认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学习,分析了得气的内涵,及其与气至、针感的异同及关系。认为得气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内涵,分广义和狭义。狭义得气是针灸治疗的前提,气至为广义得气,是治疗的最终目的;针感是针刺后机体的所有感觉。  相似文献   
3.
脐疗法对过敏性鼻炎的防治作用,是在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指导下,辨证求因、按证选方、对证用药这一完整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脐(神阙穴)是脐疗发挥效应的结构基础:其中医功能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可补益元气、调畅气机、调理肺卫并使药物循经传至病所;而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其解剖位置的特殊性又是与呼吸系统直接或间接发生联系的根本所在。基于全息胚理论的脐疗法可通过发挥神经——体液等的一系列调节,使机体预防免疫功能增强,具有疗效明确、操作简单、无不良反应等特点,在过敏性鼻炎的防治方面较有优势。  相似文献   
4.
寒凝血瘀证动物模型制备方法的评价与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医寒凝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方法:对近年来制备寒凝血瘀证动物模型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及综合评价。结论:制备符合中医辩证施治理论特点的寒凝血瘀证动物模型的方法繁多,综合相关文献报道,认为制备寒凝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关键因素是温度,尚需进一步的摸索。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中自建库至2018年5月应用脐疗法防治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期刊类临床文献的研究分析,探讨其疗效特点及治疗作用。认为脐疗法与其他疗法配用,能发挥协同作用,对AR既有确切的近期疗效,更具良好的持久作用,在停治后巩固疗效,防止复发方面有着重要意义。针对AR的病机关键,脐疗可发挥益肺固表、调理脾胃、补肾培元的作用,体现出治病求本、整体调节的优势。这一作用的发挥主要基于脐(神阙穴)的部位特性及经络联系的效应传导路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周期序贯针灸疗法对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患者疼痛症状及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丹阳市人民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PD患者90例,随机分为药物组、常规针刺组和序贯针灸组,每组各30例。药物组予布洛芬缓释胶囊口服,常规针刺组采用常规针灸方案,序贯针灸组采用择期序贯针灸治疗方案,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量表、COX痛经症状量表(COX menstrual symptom scale,CMSS)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比较治疗前、治疗后以及3个月随访期患者疼痛、痛经症状以及焦虑情绪评分。[结果]各组患者治疗后疼痛评分、痛经症状评分以及情绪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1)。治疗后序贯针灸组与药物组疼痛评分均低于常规针刺组(均P<0.01),序贯针灸组严重程度评分显著低于药物组和常规针刺组(P<0.01,P<0.05),序贯针灸组及常规针刺组情绪评分显著低于药物组(P<0.01,P<0.05),且序贯针灸组低于常规针刺组(P<0.01)。随访期药物组患者的疼痛、症状以及情绪评分等均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针刺组与序贯针灸组各项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1),且序贯针灸组疗疼痛评分、痛经症状严重程度评分及情绪评分显著低于常规针刺组(P<0.01,P<0.05,P<0.05)。[结论]周期序贯针灸疗法可有效减轻PD患者的疼痛程度、痛经症状以及情绪焦虑状态,其疗效优于常规针灸疗法及常规药物疗法。  相似文献   
7.
得气是医者在守神的基础上,以针具为媒介,作用于患者经络腧穴上,使得经络腧穴产生了反应,医者根据这些反映的性质与状态,施行一定的针刺手法,有效地调整失衡紊乱的经气,继而调节气血的运行和脏腑的功能,使之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它应是动态的调治过程而不是静止的不变状态。患者感觉、医者手下感觉及临床疗效是判断得气的综合标准。  相似文献   
8.
得气最早源于《黄帝内经》中的“气至”,《内经》中以针刺前后脉象的变化作为客观指标,并始终描述为针刺过程中医者的客观感应。清代后,至现代针灸学定义中多将得气等同于针感,尤以患者的感觉为重。随着中医针灸理论的国际化发展,得气与痛感的区分及其生理机制方面的研究增多。在循证医学研究中,国际上对得气与疗效的关系仍有不同的学术见解,因而其客观化的评价标准及其生物学机制成为重要且亟待研究的学术问题。可从医生和患者两方面综合评价.并结合疗效,探索客观界定得气的标准。  相似文献   
9.
作者回顾性分析了43例CT-动脉、门静脉造影(CT-AP造影)表现,男22例、女21例。年龄24~84岁。28例为转移性肝肿瘤,15例为原发性肝肿瘤,在行CT-AP造影之前均先作SMA及腹腔动脉DSA检查,然后将导管插入SMA作CT-AP造影。在注射造影剂后20s开始从肝下缘通过肝脏作连续CT横断面扫描、层厚10mm,扫描时间2s,间隔时间6 s,注射速度2ml/s,造影剂总量为150~200ml碘异酞醇。结果见到,43例中11例(26%)技术失败。其中4例因导管脱落后造影剂注入主动脉,2例导管选择性插入SMA近端分支至门静脉  相似文献   
10.
针灸医案学是针灸推拿专业高年级学生的选修课,该课程基于历代医家记录的针灸医案文献,内容复杂繁多,较难理解。笔者通过对近年来教学实践的思考,总结归纳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中医思维指导针灸诊疗的能力,最终提高本专业学生针灸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