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4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4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步态联合平衡训练对小脑梗死伴共济失调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8例小脑梗死伴共济失调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训练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干预,训练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步态及平衡功能训练。于入选时及训练4周、8周后分别采用世界神经病联合会国际合作共济失调量表(ICARS)、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入选时训练组和对照组患者ICARS、PASS、BBS、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别经治疗4周、8周后,发现训练组ICARS[分别为(45.8±9.2)分和(35.2±8.7)分]、PASS[分别为(25.6±2.2)分和(33.3±2.0)分]、BBS[分别为(26.2±1.4)分和(36.7±2.6)分]及MBI评分[分别为(61.7±6.0)分和(88.4±6.9)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水平,其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步态联合平衡训练能显著改善小脑梗死伴共济失调患者共济失调症状及平衡功能,对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平板训练联合音乐干预对帕金森病(PD)患者冻结步态的治疗作用。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6例PD伴冻结步态患者分为对照组、平板组、音乐组及联合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PD药物(如左旋多巴、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治疗,根据每位患者实际情况酌情调整剂量及配伍。平板组、音乐组患者在上述药物治疗基础上分别辅以平板训练或音乐干预,联合治疗组则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辅以平板训练及音乐干预。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冻结评分、起步时间、跌倒次数、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Ⅲ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对各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前4组患者冻结评分、起步时间、跌倒次数、UPDRS-Ⅲ及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平板组及联合治疗组上述疗效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而音乐组仅有UPDRS-Ⅲ及MB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通过进一步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联合治疗组冻结评分[(1.58±1.48)分]、起步时间[(3.58±3.23)s]、跌倒次数[(3.52±5.79)次]、UPDRS-Ⅲ评分[(22.51±7.54)分]及MBI评分[(49.71±28.38)分]均显著优于平板组、音乐组及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平板训练联合音乐干预能显著缓解PD患者冻结步态,减少摔倒次数,对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伴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BD)帕金森病(PD)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54例PD-RB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28例)及对照组(26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PD药物治疗及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tDCS治疗,对照组则辅以tDCS假刺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多导睡眠图(PSG)、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PD睡眠量表(PDSS)、Epworth嗜睡量表(ESS)及PD生活质量问卷(PDQ-39)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总睡眠时间(TST)、睡眠潜伏期(SL)、睡眠效率(SE)、快速眼动睡眠时间(REMS)、醒觉指数(AI)、HAMD、ESS、PDSS及PDQ-39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上述各项疗效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仅有TST、HAMD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通过进一步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观察组TST、SL、SE、REMS、AI、HAMD、ESS、PDSS及PDQ-39评分[分别为(359.57±28.12)min,(17.48±3.37)min,(75.49±18.25)%,(12.37±4.51)min,(24.17±8.94)次/小时,(6.3±2.3)分,(7.12±1.3)分,(118.08±24.06)分 和(22.55±8.19)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DCS能明显改善PD-RBD患者睡眠质量及抑郁情绪,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早期未治疗帕金森病(PD)患者认知功能及听觉事件相关电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6例早期未治疗PD患者分为tDCS组及对照组。tDCS组给予阳极刺激,电刺激强度为2.0mA;对照组给予伪刺激,即电刺激仪在刺激(电流强度为2.0mA)30s后自动停止电流输出,其他治疗参数同真刺激。2组患者均每天治疗20min,每天治疗1次。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2组患者认知功能情况,同时于上述时间点检测2组患者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50及P300潜伏期和波幅。 结果 治疗8周后发现tDCS组患者视空间/执行功能、命名、注意、语言、抽象、延迟记忆、定向和MoCA总分分别为(4.47±0.53)分、(2.13±0.57)分、(5.44±0.99)分、(1.89±0.31)分、(1.17±0.42)分、(5.73±0.67)分、(5.28±0.69)分和(26.35±5.61)分,与组内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DCS组患者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50波幅[(2.11±1.06)μV]较组内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DCS组患者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314.7±33.4)ms]和波幅[(10.74±2.89)μV]与组内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tDCS治疗能显著改善早期未治疗PD患者认知功能,同时还能降低患者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50波幅,缩短P300潜伏期,增加P300波幅,该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具有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及嘌呤霉素(puro)抗性的重组慢病毒载体。方法:改建慢病毒载体质粒pLKO-1-puro的多克隆位点(MCS),以质粒pEGFP-C3为模板扩增出CMV-EGFP并与pLKO-1-puro连接,形成重组的慢病毒载体质粒pLKO-1-EGFP-puro,后者与包装质粒Δ8.2和包膜蛋白质粒VSV-G在293T细胞中进行包装,产生重组慢病毒颗粒,感染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细胞,观察GFP的表达。结果:成功改建了慢病毒载体质粒pLKO-1-puro并插入了CMV-EGFP,形成了新型慢病毒载体质粒pLKO-1-EGFP-puro。3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产生的重组慢病毒颗粒感染Vero细胞后高表达绿色荧光。结论:成功构建了高效的带GFP报告基因及嘌呤霉素抗性的慢病毒载体。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早期未治疗帕金森病(PD)患者非运动症状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 方法 对106例早期未治疗的PD患者及108例对照组进行非运动症状问卷调查,分析非运动症状的分布状况,并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进行比较,其中PD老年组76例,年龄(66.8±6.6)岁,非老年组30例,年龄(57.3±5.2)岁;结合临床特征等因素分析非运动症状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果 (1)老年PD组的非运动症状总数(13±7)个和非老年PD组的非运动症状总数(11±4)个,均高于同龄对照组[分别为(4±2)个和(2±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843、12.145,均P<0.001).(2)老年PD组非运动症状发生率有20项,而非老年PD组非运动症状发生率有9项,均显著高于同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项发生率中老年组以便秘、非老年组以嗅觉障碍的发生率最高.(3)老年PD组非运动症状发生个数与病程(r=0.413)、Hoehn-Yahr分级(r=0.318)和年龄(r=0.385)呈正相关(P<0.05);非老年PD组非运动症状发生个数与Hoehn-Yahr分级呈正相关(r=0.306,P<0.05). 结论 老年和非老年PD患者的非运动症状发生率均高于同龄对照组;非运动症状普遍存在于早期PD患者,且随着病情的加重及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应提高对非运动症状诊断和合理治疗的重视,才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定量步态分析在帕金森病诊断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方法选取该院神经内科门诊及病房2015年6月‐2017年3月收治的30例帕金森病(PD)患者为实验组,选取同期健康老年人30例为对照组,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定量步态,了解步态障碍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组步速为(0.77±0.15)m/s,快于对照组的(0.58±0.21)m/s(t=2.871,P0.05);两组研究对象开始接触、姿势范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38,P0.05;t=6.348,P0.01)。结论通过定量步态分析法,可以发现PD患者的步态异常,定量步态分析对于早期发现运动功能障碍和监测疾病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建立帕金森病发病早期诊断技术和优化治疗方案具有重要学术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音乐联合心理治疗对帕金森病(PD)患者多导睡眠图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伴睡眠障碍的PD患者分为对照组、音乐组、心理组及联合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PD药物(如多芭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治疗,根据每位患者实际情况酌情调整剂量及配伍。音乐组、心理组患者在上述药物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音乐或心理治疗,联合治疗组则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同时给予音乐和心理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1d后分别应用多导睡眠图(PSG)和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对患者夜间睡眠和白天嗜睡情况进行检测,记录各组患者总睡眠时间(TST)、睡眠潜伏期(SL)、睡眠效率(SE)、快速眼动睡眠时间(REMS)、醒觉指数(AI)及ESS评分并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治疗前4组患者TST、SL、SE、REMS、AI及ESS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1d后音乐组及联合治疗组患者上述疗效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其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组仅有TST及SL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通过进一步组间比较发现,治疗21d后联合治疗组TST[(367.56±26.84)min]、SL[(17.66±5.16)min]、SE[(75.5±14.3)%]、REMS[(13.41±6.22)min]、AI[(25.9±10.8)次/h]及ESS评分[(10.4±10.3)分]均显著优于音乐组、心理组及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音乐联合心理干预能显著改善伴睡眠障碍PD患者的夜间睡眠结构,减少日间过度嗜睡,提高睡眠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常规康复训练联合低水平抗阻训练对帕金森病(PD)患者直立性低血压(OH)的影响。 方法 选取91例PD伴O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9例)及对照组(42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抗帕金森药物治疗及以运动训练为主的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低水平抗阻训练。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对2组患者卧-立位血压差、直立耐受不能程度分级及OH有效率进行比较。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一般资料、卧-立位血压差及直立耐受不能程度分级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2组患者卧-立位血压差、直立耐受不能程度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观察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OH总有效率(84.4%)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75.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常规康复训练联合低水平抗阻训练能更好地改善PD伴OH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26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病史、血脂异常、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饮酒、卒中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男性多于女性,发病部位多在基底节区。及时采用溶栓、抗血小板、抗凝、扩血管和脑保护剂的治疗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有效。结论高血压病史、血脂异常、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饮酒、卒中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脑卒中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预防这些危险因素并采用相应的临床治疗措施,可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