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主要研究了用于治疗不同证型的方剂的药物性味归经配伍规律。分别以用于治疗血虚血瘀证和血虚血瘀兼有血热证的方剂为研究对象,将方剂中的中药分别按性味归经进行分布,应用计算机图形化技术形成分布图。总结分析了不同证型方剂性味归经分布图的共同特征和差异点,与用于各种证型的方剂相对应,研究其配伍规律。通过该方法得到了治疗血虚血瘀证及兼有血热时的不同方剂作用特点,与传统中医理论一致。该方法用于方剂性味归经配伍规律研究,可以将中医理论转化为数字化的图形研究,更加直观、形象,便于从中发现规律,为中医方剂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3.
中药引经理论与靶向给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探讨中药引经理论与现代靶向给药思想之间的关系,为中医引经理论的现代应用提供展望和设想,以期更好的发扬中医理论精华.方法:调研中医引经理论、中药归经思想以及中药药代动力学及生理、生物药剂等研究结果,归纳比较,提出论点及验证方法.结果:中药引经理论与现代靶向给药思想具有相通之处,目前生理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的研究成果可为揭示其内在联系提供方法.结论:引经理论有可能应用于靶向给药系统的设计,克服目前靶向制剂存在的缺点.引经理论与靶向给药关系的研究有助于中医理论的发扬光大,同时可推动引经药作用机理以及物质作用基础等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5.
方剂性味归经配伍规律的图形化知识挖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研究了用于治疗不同证型的方剂的药物性味归经配伍规律。分别以用于治疗血虚血瘀证和血虚血瘀兼有血热证的方剂为研究对象,将方剂中的中药分别按性味归经进行分布,应用计算机图形化技术形成分布图。总结分析了不同证型方剂性味归经分布图的共同特征和差异点,与用于各种证型的方剂相对应,研究其配伍规律。通过该方法得到了治疗血虚血瘀证及兼有血热时的不同方剂作用特点,与传统中医理论一致。该方法用于方剂性味归经配伍规律研究,可以将中医理论转化为数字化的图形研究,更加直观、形象,便于从中发现规律,为中医方剂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6.
麻黄中麻黄碱在小鼠组织中的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麻黄(Herba Ephedrae,HE)中麻黄碱(ephedrine,E)在小鼠脑、肺、心、肝、肾的分布变化,探讨HE的归经。方法用GC-MS/SIM法,分析30,60,120 m in时间点E在小鼠脏器分布量。结果E不同时间点于小鼠脏器的分布结果是:30 m in时:肺>肾>脑>心>肝;60 m in时:肾脏、心脏>肝脏、肺脏、脑;120 m in:脑>心>肾>肺>肝。结论该实验初步从E在小鼠体内脏器的分布量反映了HE的归经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归胃经寒性中药对胃热证大鼠胃机能的影响。方法:用温热药干姜水煎剂连续灌胃大鼠15 d,造成胃热证模型。再分别以黄连、蒲公英、枳实水煎剂灌胃治疗10 d,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大鼠血液中与胃机能相关的生化指标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胃泌素(Gas)、胃动素(MTL)、生长抑素(SS)。结果:胃热证模型大鼠血液中的TXB2/6-keto-PGF1α,MTL,Gas较空白组有显著性升高(P<0.05),6-keto-PGF1α则有显著性降低(P<0.05)。分别予以黄连、蒲公英、枳实治疗后,6-keto-PGF1α与SS有不同程度升高,TXB2,TXB2/6-keto-PGF1α,Gas,MTL有不同程度降低。各寒性中药治疗组的药效以黄连组最强,其次是蒲公英组,然后是枳实组,且黄连、蒲公英、枳实的高剂量组药效均强于低剂量组。结论:归胃经寒性中药黄连、蒲公英、枳实可有效改善胃热证大鼠的胃机能,且疗效因药物的寒性程度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8.
中药归经学说的本质--关于中药传统理论的当代化学物理及群子(量子)统计理论的诠释(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应用群子统计力学计算方法,得到了人体各器官和组织及中药生命动力元素分布的群子参数,并进行了对比,总结出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群子参数分别对阳性阳离子中药,较阳性阳离子中药,较阴性阳离子中药和阴性阳离子中药的归经作了总结.提出当群子参数R1<6时,中药以入肺经为主;当R1为6~9时,中药以入肾经为主;当R1为10~12时,中药以入肝脾经为主;当R>13时,中药以入心经为主.同时根据各组织器官的相生相克关系(从群子参数变化趋势得出),考虑每一种药又兼入其它经.这些为中药归经的内在本质提供了理论解释,为建立传统医学归经学说的现代化理论提出了新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