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92篇
  免费   926篇
  国内免费   314篇
耳鼻咽喉   102篇
儿科学   114篇
妇产科学   93篇
基础医学   2001篇
口腔科学   351篇
临床医学   903篇
内科学   2006篇
皮肤病学   132篇
神经病学   825篇
特种医学   333篇
外科学   931篇
综合类   1732篇
预防医学   1184篇
眼科学   215篇
药学   2478篇
  8篇
中国医学   716篇
肿瘤学   308篇
  2023年   192篇
  2022年   333篇
  2021年   540篇
  2020年   452篇
  2019年   398篇
  2018年   354篇
  2017年   381篇
  2016年   433篇
  2015年   479篇
  2014年   841篇
  2013年   969篇
  2012年   820篇
  2011年   839篇
  2010年   641篇
  2009年   699篇
  2008年   696篇
  2007年   602篇
  2006年   572篇
  2005年   526篇
  2004年   409篇
  2003年   382篇
  2002年   296篇
  2001年   274篇
  2000年   236篇
  1999年   245篇
  1998年   177篇
  1997年   142篇
  1996年   153篇
  1995年   117篇
  1994年   123篇
  1993年   105篇
  1992年   89篇
  1991年   97篇
  1990年   84篇
  1989年   91篇
  1988年   87篇
  1987年   72篇
  1986年   63篇
  1985年   68篇
  1984年   71篇
  1983年   47篇
  1982年   53篇
  1981年   39篇
  1980年   34篇
  1979年   22篇
  1978年   25篇
  1977年   16篇
  1976年   13篇
  1973年   7篇
  1972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分析多生牙相关特征,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科经CBCT确诊的234颗多生牙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生长发育特征及继发影响。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11.16±7.61岁,以7~12岁最多。男女比例为1.6∶1。汉族占85.0%。多数单侧生长,数量多为1颗。多生牙生长区域多数为上颌骨切牙区,下颌骨前磨牙区。切牙区多生牙多见于7~12岁,尖牙区和前磨牙区多见于13~18岁,磨牙区多见于≥19岁。切牙区多生牙好发于男性,以圆锥形为主;其余区域多生牙好发于女性,以结节形为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育情况为≥19岁年龄组高于其他3组,磨牙区高于其他区域,上颌骨高于下颌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位于两恒牙牙根之间的多生牙高于其他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萌出情况为部分牙根形成和完全形成高于牙冠形成,正向高于其他方向;位于两恒牙牙根之间的多生牙高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继发影响为各生长区域及位于恒牙唇侧、根尖部和两恒牙牙根之间的多生牙主要影响邻近恒牙,位于恒牙腭侧的多生牙多数无继发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BCT可精确分析多生牙相关特征,利于临床制定完善诊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PurposeThe Americ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 (ACMG) recommends the return of pathogenic and likely pathogenic (P/LP) secondary findings from exome and genome sequencing. The latest version (ACMG secondary finding [SF] v3.0) includes 14 additional genes. We interrogated the ClinSeq cohort for variants in these genes to determine the additional yield in unselected individuals.MethodsExome data from 1473 individuals (60% White, 34% African American or Black, 6% other) were analyzed. We restricted our analyses to coding variants; +1,+2,–1, and –2 splice site variants; and the pathogenic GAA variant, NM_000152.5:c.-32-13T>G. Variants were assessed with slightly modified ACMG/Association of Molecular Pathology guidelines.ResultsA total of 25 P/LP variants were identified. In total, 7 individuals had P/LP variants in genes recommended for return of heterozygous variants, namely HNF1A (1), PALB2 (3), TMEM127 (1), and TTN (2). In total, 4 individuals had a homozygous variant in a gene recommended for biallelic variant return, namely HFE, NM_000410.3(HFE):c.845G>A p.Cys282Tyr. A total of 17 P/LP variant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heterozygous state in genes recommended only for biallelic variant reporting and were not returned. The frequency of returnable P/LP variants did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 by race.ConclusionUsing the ACMG SF v3.0, the returnable P/LP variant frequency increased in the ClinSeq cohort by 22%, from 3.4% (n = 50, ACMG SF v2.0) to 4.1% (n = 61, ACMG SF v3.0).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泄的类型和年龄因素与盐酸达泊西汀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在秦皇岛市第一医院生殖医学科男科门诊治疗的96例早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早泄的类型将患者分为原发组(原发性早泄)42例、继发组(继发性早泄)54例;再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青年组(<35岁)46例、中年组(≥35岁)50例。各组患者均于性交前1~3 h给予盐酸达泊西汀30 mg,口服;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2个月,停药1个月后随访。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阴道内射精潜伏期(IELT)、早泄诊断标准量表(PEDT)评分、早泄分析表(PEP)评分、临床疗效和复发情况。结果:(1)原发组、继发组患者治疗后和随访末期IELT、PEDT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且继发组患者治疗后和随访末期的IELT显著长于原发组,PEDT评分显著低于原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和随访末期的各项PEP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和随访末期,继发组患者的射精控制能力和性生活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原发组,早泄相关苦恼、早泄对伴侣关系的影响评分显著低于原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青年组、中年组患者治疗后和随访末期IELT、PEDT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青年组患者的IELT显著长于中年组,而PEDT评分显著低于中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和随访末期的各项PEP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青年组患者的射精控制能力评分显著高于中年组,早泄相关苦恼及早泄对伴侣关系的影响评分显著低于中年组;随访末期,青年组患者的早泄相关苦恼及早泄对伴侣关系的影响评分显著低于中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原发组、继发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1.43%(30/42)、88.89%(48/54),复发率分别为30.95%(13/42)、9.26%(5/54),21.42%(9/42)、7.41%(4/54)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中年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9.13%(41/46)、72.00%(36/50),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分别为17.39%(8/46)、20.00%(10/50),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达泊西汀治疗继发性早泄的临床效果优于原发性早泄,治疗青年早泄患者的临床效果优于中年早泄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激素是调控植物活性次生代谢产物合成途径的核心调控因子,内源激素结构多样、含量极低,检测难度高,缺乏高效、准确的检测方法。本研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技术构建了对黄花蒿中茉莉酸、细胞分裂素、赤霉素、生长素、脱落酸等多类植物内源性激素高效定量检测方法。方法 使用Agilent Poroshell 120 EC-C18(2.7 μm, 3.0×150 mm)色谱柱,流动相为0.05%甲酸水-乙腈溶液,梯度洗脱,采用多反应监测模式验证方法可行性,并对黄花蒿不同器官中植物激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本方法中检测的16种植物激素均呈良好线性,加样回收率、精密度和稳定性均符合植物样品的测定要求。利用此方法测定青蒿不同器官的激素含量,结果表明脱落酸、茉莉酸、茉莉酸甲酯均在叶中含量较高,赤霉素和生长素在根部含量高,细胞分裂素在叶和茎中含量高。结论 青蒿不同器官的激素测定结果可进一步印证脱落酸、茉莉酸、茉莉酸甲酯在调控青蒿素合成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相关报道,同时表明该方法检测性良好。本文构建的植物内源性激素的检测方法为进一步探究植物生长发育、抵御外界胁迫的相关机制及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等方面提供了手段。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 研究塔克拉玛干沙漠来源链霉菌Streptomyces sp. 90的次级代谢产物。方法 采用反相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半制备HPLC方法分离纯化该菌株的发酵粗提物,通过ESI-MS、NMR等波谱数据分析并与文献对比确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琼脂扩散法和稀释法分别追踪化合物抗菌活性及评价化合物1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利用LC-MS法初步研究光照和温度因素对化合物1稳定性的影响。结果 从Streptomyces sp. 90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通过质谱和核磁共振等方法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已知化合物collismycin A(1)、collismycin B(2)、pyrisulfoxin A(3)、SF2738C(4)、SF2738D(5)和SF2738F(6);化合物1对表皮葡萄球菌表现出较明显的抑制作用,MIC值在8~16 μg/mL之间,对甲氧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表现出一定抑制作用,MIC在32~64 μg/mL,而对革兰阴性菌抑制活性较弱。化合物1在溶液状态下对光照敏感,而对温度较稳定。结论 化合物1为放线菌Streptomyces sp. 90主要活性物质,但对光照不稳定。  相似文献   
6.
如何准确、合理地衡量中枢神经系统调控下的肌间耦合关系,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在时变copula函数的基础上,通过与熵理论相结合,提出一种时变copula互信息估计方法,并将其应用于10名被试腕屈、腕展运动过程中,肱二头肌(BB)和肱三头肌(TB)记录的表面肌电(sEMG)信号在theta、alpha、beta等特征频段的耦合分析,同时对照静态copula函数验证其有效性,所用数据源自Ninapro DB4。实验结果表明,较之静态copula函数,时变copula函数对肌间相依结构的拟合优度更高,由时变copula互信息描述的肌间耦合强度存在显著的频段差异(P<0.05),具体表现为频段越高肌间耦合强度越低(腕屈:0.075 7~0.214 7 bit;腕展:0.078 0~0.237 3 bit),而静态copula互信息严重地低估肌间耦合强度。时变copula互信息为肌间耦合分析提供一种先进的理论指导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评估AAA、AXB算法在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IMRT)中剂量计算的准确性,并分析空腔和骨性结构对剂量计算准确性造成的影响,以期指导临床应用。选取20例鼻咽癌IMRT计划导入SciMoCa中,使用蒙特卡罗算法进行独立验算,以蒙特卡罗计算结果为标准,对比光子剂量算法(AAA和AXB)对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差异,以及γ通过率,并分析空腔和骨性结构对剂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AAA、AXB算法的计划平均γ通过率分别为95.99%和96.26%,无统计学差异(P>0.05)。靶区内空腔区域AAA、AXB算法的平均剂量偏差为-2.26%和-0.33%,γ通过率为80.22%和98.55%;靶区内骨性结构区域AAA、AXB算法的平均剂量偏差为1.43%和0.17%,γ通过率为93.25%和99.72%。AAA算法下靶区内空腔区域的γ通过率与其体积呈线性正比(r=0.65),靶区骨性结构区域的γ通过率与其体积呈线性反比(r=-0.74);当空腔体积<20 cm3或骨性结构体积>10 cm3时,γ通过率均<95%。使用AAA算法时需要注意靶区内空腔和骨性结构的体积对剂量计算准确性的影响,而使用AXB算法时无需考虑空腔和骨性结构体积的影响,其计算结果与蒙特卡罗算法更接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4,TLR?4)抑制剂TAK?242对大鼠重度牙周炎骨质吸收的影响,为重度牙周炎寻找辅助治疗手段提供实验基础。方法18只3周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n=6),其中1组为正常对照组,另外2组以含有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ATCC33277的5?0丝线结扎大鼠双侧上颌磨牙行重度牙周炎建模,分为牙周炎组、TAK?242组;TAK?242组从丝线结扎第1天起,通过尾静脉隔天注射1次溶于DMSO的TAK?242(2 mg/kg),另外两组注射相同体质量比例的DMSO溶剂,连续8周;第8周末处死3组大鼠,获取大鼠上颌骨标本,采用micro?CT扫描后三维重建,测量特定位点釉牙骨质界?牙槽嵴顶的距离评估骨丧失量,并对牙槽骨骨质相关参数和骨质微结构进行分析;组织学切片苏木精?伊(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病理改变;甲基绿染色观察牙槽骨吸收情况;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观察破骨细胞分布情况。结果Micro?CT定量分析显示:牙周炎组与TAK?242组牙槽骨吸收显著高于对照组;与牙周炎组相比,TAK?242组大鼠上颌第一磨牙近、远中根吸收位点的骨丧失均显著减轻(P<0.001),骨密度(P<0.05)与骨体积/总体积分数(P<0.01)显著增高,骨小梁数目与骨小梁厚度(P<0.01)相对增多,骨小梁分离度(P<0.01)和骨小梁结构模式指数显著降低。牙周炎组骨质呈现疏松多孔的蜂窝状结构,骨小梁结构恶化,向杆状结构转变;TAK?242组骨质微结构改善,骨量改善,骨小梁分布相对更致密,骨小梁结构与对照组更相似。HE染色发现牙周炎组与TAK?242组牙周附着丧失与牙槽骨吸收较对照组显著;与牙周炎组相比,甲基绿染色表明TAK?242组骨吸收减轻,TRAP染色显示破骨细胞浸润减少(P<0.001)。结论TLR?4抑制剂TAK?242能缓解大鼠重度牙周炎骨吸收,改善其多孔、稀疏、排列紊乱的炎症性骨小梁结构。  相似文献   
9.
10.
摘要:目的 研究北极海洋来源真菌Aspergillus sp. HDN19-401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方法 采用反相硅胶柱色 谱、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半制备HPLC等方法分离纯化该菌株的发酵粗提物,通过ESI-MS、NMR等波谱数据分析并与 文献对比确定化合物的结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抗肿瘤活性采用 MTT法测定。结果与讨论 从Aspergillus sp. HDN19-401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通过对比核磁数据确定为:6-O-methylaverufin (1)、6,8-di-O-methylaverufin (2)、6,8-di-O-methylnidurufin (3)、aversin (4)、oxisterigmatocystin A (5)、oxisterigmatocystin B (6)、 fellutamide C (7)、notoamides B (8)、notoamides C (9),除化合物2外,其余均为首次从极地来源真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对 K562细胞系具有中等的抑制活性,IC50值为7.78 μmo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