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70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59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58篇
中国医学   21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克隆地黄Rehmanniaglutinosa毛蕊花糖苷合酶基因(Rg Ac S1),分析其亚细胞定位和表达模式。方法在地黄的转录组数据库中通过注释和比对,获得地黄Rg Ac S1的c DNA序列,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进行分子克隆。构建绿色荧光蛋白(GFP)融合表达载体,以农杆菌瞬时表达法观测Rg Ac S1的亚细胞定位。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检测Rg Ac S1基因在地黄块根不同部位的表达模式。结果获得地黄1个莽草酸-O-羟基肉桂酰基转移酶的全长编码序列,c DNA长度为1 659 bp,包含1个1 296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431个氨基酸残基,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475 900,具有莽草酸-O-羟基肉桂酰基转移酶的典型结构域,命名为Rg Ac S1。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Rg Ac S1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在细胞核中也有分布。q RT-PCR分析表明,Rg Ac S1在地黄的周皮和根毛中表达量较高,在木质部和韧皮部表达量较低。Rg Ac S1基因在地黄品种北京1号、QH1和85-5中非菊花心中表达量均高于菊花心中的表达量,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结论获得地黄Rg Ac S1的c DNA序列,明确了Rg Ac S1的亚细胞定位和时空表达模式,为进一步研究Rg Ac S1基因在毛蕊花糖苷合成过程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地黄Rehmanniaglutinosa为我国民间传统植物药,有着久远的历史记载,主产于河南、河北、陕西、山西等地。其化学成分类型主要包括环烯醚萜类、紫罗兰酮类、苯乙醇苷类、三萜类、黄酮类及糖类等,对人体血液系统、心脑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有显著作用。随着现代分离分析手段的不断创新,加之现代科学技术与药理学方法不断应用于地黄的药理作用及机理研究,近年来,地黄中的化学成分不断被发现,其药理作用进一步被开发,临床适用范围逐年扩大,引起了国内外科研工作者的热切关注。对地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旨在为传统中药地黄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和现代化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3.
Eight new iridoids (1–8) and an ionone glucoside (9), together with 31 known compounds (10–40), were isolated from the whole plants of Rehmannia henryi. The structures of these compounds were elucidated on the basis of their spectroscopic data and chemical evidence.  相似文献   
4.
文题释义:地黄梓醇:是从地黄中提取出来的一种环烯醚萜苷化合物,2015 版《中国药典》明确规定了地黄梓醇可作为地黄质量控制的指标。地黄梓醇的药理作用包括抗细胞凋亡、抗炎等。半乳糖凝集素3:具有争议的促炎或抗炎活性,取决于各种因素,包括其细胞内或细胞外定位以及与这些过程有关的靶细胞。一方面半乳糖凝集素3通过清除凋亡的中性粒细胞可能有助于消除炎症;另一方面,半乳糖凝集素3通过加强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以及T和B淋巴细胞的活化而显示出大部分促炎作用。背景:在膝骨关节炎早期,滑膜分泌炎症递质可能是诱导膝骨关节炎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伴随着膝骨关节炎的进一步加重。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地黄梓醇对早期膝骨性关节炎大鼠膝关节滑膜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半乳糖凝集素3、钙结合蛋白S100A12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地黄梓醇治疗早期膝骨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从48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中随机抽取14只为正常对照组,其余34只为模型组,实验开始后第1,4,7天于右膝关节腔注射4%木瓜蛋白酶联合0.03 mol/L半胱氨酸溶液0.2 mL制备早期膝骨关节炎模型。实验开始后第10天随机抽取正常对照组大鼠4只,造模组大鼠4只,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及Mankin、OARSI评分进行模型验证,将模型组剩余30只大鼠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模型对照组、地黄梓醇低剂量组、地黄梓醇高剂量组,每组10只。验证造模成功后第2天,地黄梓醇低剂量组、地黄梓醇高剂量组灌胃0.2 mL/kg相应浓度的地黄梓醇,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均为1次/d,连续灌胃28 d。取各组大鼠右膝关节滑膜组织,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滑膜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半乳糖凝集素3、钙结合蛋白S100A12水平。结果与结论:①模型组Mankin评分和OARSI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②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滑膜组织中S100A12、白细胞介素1β、半乳糖凝集素3水平显著升高(P < 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地黄梓醇低剂量组滑膜组织中S100A12、白细胞介素1β、半乳糖凝集素3水平有所降低(P < 0.05),地黄梓醇高剂量组降低更明显(P < 0.01);③结果表明,地黄梓醇可通过降低滑膜组织中相关炎症因子水平来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减缓膝骨关节炎进展。ORCID: 0000-0002-0811-4737(张斌)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
骨质疏松症常易导致骨折,致残和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中药地黄及组方在临床上抗骨质疏松效果显著,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和报道了其活性成分梓醇在这方面的作用和机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将通过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等对于近10年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搜集并整理有关地黄、梓醇抗骨质疏松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归纳梓醇通过颅骨缺损模型、卵巢切除模型和糖尿病骨质疏松模型等体内动物模型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等体外细胞模型发挥抗骨质疏松作用的实验结果,分析其研究动态、给药剂量、作用指标以及可能影响Wnt、Hedgehog和PTEN/RANKL等相关信号通路,挖掘潜在的作用靶点和分子机制,为更好地发挥、研究地黄和梓醇抗骨质疏松的作用及机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为玄参科地黄属植物, 其块根为常用中药。该植物块根和叶中含有大量的环烯醚萜类成分, 同时还存在紫罗兰酮、二苯乙烯、三萜、黄酮、酚酸、木脂素、含氮类、糖及其他类化合物;药理研究表明梓醇等多个成分具有抗心脑血管疾病、神经保护、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抗骨质疏松、增强免疫等多种药理作用。由于中药地黄显著的滋补作用, 历来是研究的热点。对最近5年有关地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进行综述, 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江西建昌帮炆熟地黄的HPLC指纹图谱,为科学评价及控制炆熟地黄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建昌帮炆熟地黄指纹图谱,并采用国家药典委员会的"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计算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0批次建昌帮炆熟地黄共有13个指纹图谱峰,经相似度计算,整体相似性好。结论:该方法稳定,重复性好,可用于建昌帮炆熟地黄的的质量评价与控制。  相似文献   
8.
巴元明  董文 《河南中医》2015,35(2):241-243
肾小球性血尿病机复杂,临证表现繁多,但总以阴虚生热者为主。邵老在重视本虚,强调阴虚病机在血尿中作用的同时,也注重气、血、水在本病演变中的作用。邵老认为,肾性血尿虽与阴虚有关,但血瘀、水湿却贯穿于疾病之始终,遣方用药时,在阴虚的基础上,以"滋阴清热,凉血止血"为大法自拟"血尿方",并灵活运用"活血、理气、行水"之法,环环相扣,随证加减,用之临床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地黄寡糖(ROS)对糖尿病大鼠血脂代谢及肾脏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将40只SPF级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健康组、DM组、ROS组及药物对照组,每组10只。DM组、ROS组及药物对照组大鼠均建立糖尿病模型。ROS组及药物对照组分别采用200 mg/(kg·d)的ROS及二甲双胍灌胃,剩余两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治疗22 d。治疗结束后,检测血脂代谢指标、肾脏重量、肾脏病理组织切片、肾脏组织中VEGF阳性率及蛋白。结果与健康组比较,DM组、ROS组、药物对照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经药物干预后,ROS组、药物对照组TC、TG明显低于DM组,HDL-C明显高于DM组,且ROS组TG明显低于药物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组比较,ROS组、药物对照组大鼠肾脏重量及肾脏指数均明显增加,药物干预后,与DM组比较,ROS组及药物对照组肾脏重量及肾脏指数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组大鼠肾脏结构完整,肾小球基质分布清晰,未见增生及肥大;DM组大鼠肾小球基质模糊,毛细血管增厚,炎性反应浸润严重,肾小球出现肥大;经药物干预的ROS组及药物对照组上述病理情况均好转,症状减轻。健康组、DM组、ROS组及药物对照组大鼠肾脏组织中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15、3.03±0.33、1.45±0.27、1.50±0.3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9.100,P<0.001)。DM组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880,P<0.001)。ROS组及药物对照组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70、10.990,P<0.001)。结论灌胃ROS能够改善糖尿病大鼠血脂代谢指标,降低肾脏重量,这与抑制VEGF表达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背景血管新生是目前缺血后脑保护研究的新方向之一,地黄主要有效成分梓醇具有促血管新生作用,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的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调控角度探讨地黄梓醇促血管新生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实验时间为2019年4—8月,将采用0.9%氯化钠溶液处理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作为对照组,将采用终浓度为1 mg/ml的梓醇溶液处理的HUVECs作为实验组。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采用细胞迁移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另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免疫印迹法检测HUVECs的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VEGFR-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对照组HUVECs的OD值低于实验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HUVECs相对增殖率为(1.871±0.152)%。(2)以培养0 h为对照,实验组培养12、24 h迁移细胞数量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HUVECs培养24 h迁移细胞数量均多于培养12 h(P<0.05)。(3)两组HUVECs的VEGFR-1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HUVECs的VEGF、VEGFR-2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地黄梓醇通过上调VEGF、VEGFR-2表达而促进HUVECs增殖、迁移,进而发挥促血管新生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