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不同针灸方法治疗术后胃瘫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优化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针灸方法。方法:按会诊顺序随机将41例PGS患者分为3组,温针灸组(A组)17例,采用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方法治疗;针刺配合耳穴贴压组(B组)12例,采用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单纯针刺组(C组)12例,采用常规针刺的方法治疗。观察治疗后胃液引流量及治疗次数和痊愈率。结果:3种针灸治疗均可显著减少胃液引流量,A组痊愈率为100.0%,平均治疗(7.24±3.87)次;B组痊愈率为66.7%,平均治疗(9.83±4.60)次;C组痊愈率为75.0%,平均治疗(15.25±3.81)次。3组临床痊愈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组治疗次数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温针灸法是治疗PGS最佳的方法,治疗次数少,治愈率高,奏效快。 相似文献
2.
低分子肝素预防老年髋关节周围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预防髋关节周围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年龄大于60岁的髋关节周围骨折患者76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行物理方法预防;实验组36例行物理方法预防+低分子肝素预防。分别于入院时,术后1 d1、0 d查血常规、凝血四项;于入院时,术后10 d、1个月、3个月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了解有无下肢DVT,记录术后引流量,2组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术后10例发生DVT,发生率25%,实验组术后2例发生DVT,发生率6%,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选取病例数较多的股骨头置换术患者进行术后引流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无一例出现出血并发症。2组患者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变化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应用低分子肝素能有效地预防髋部骨折患者术后DVT的发生;对血小板、血红蛋白、凝血机制无影响,未明显增加术后引流量。 相似文献
3.
4.
扶正解毒祛瘀方药联合化疗治疗乳腺癌术后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扶正解毒祛瘀方药联合化疗治疗乳腺癌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5例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联合组(23例)与对照组(22例)。两组均采用CTF方案化疗,21天为1个周期,联合组同时加用扶正解毒祛瘀方药;2个化疗周期后,.观察卡氏评分、体质量、免疫功能、肿瘤标志物及生存质量变化情况。结果联合组卡氏评分疗效、体质量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7.0%和91.3%,对照组分别为27.3%和63.6%;组问卡氏评分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CD3、CD4/CD8、NK细胞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CD8细胞水平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后CD3、CD4、CD4/CD8、NK细胞水平下降(P〈0.05,P〈0.01),CD8水平升高(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联合组治疗后CEA和CAl53较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CEA较治疗前降低(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CEA、CAl5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生理状况、情感状况、功能状况、附加关注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组问治疗后比较,生理状况、情感状况、功能状况和附加关注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之0.01)。结论扶正解毒祛瘀方药联合化疗可明显提高乳腺癌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5.
消痰散结中医治疗方案用于胃癌术后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消痰散结中医治疗方案(金龙蛇颗粒+华蟾素注射液)用于胃癌术后的临床疗效、毒性反应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83例胃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消痰组(消痰散结中医治疗方案)41例、化疗组(OFL化疗方案)42例,治疗3个月,评价2组患者肿瘤标志物变化、毒性反应及生活质量(卡氏评分与QLQ-30评分)。结果消痰组与化疗组CA19-9、CA12-5、CA72-4、CEA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毒性反应:白细胞降低、感觉性神经病、呕吐、厌食化疗组高于消痰组(P〈0.01),静脉炎则反之(P〈0.01)。生活质量化疗组低于消痰组,卡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 1);QLQ-30评分:总体健康状况(P=0.003 2)、情绪功能(P=0.001 5)、疲倦症状(P=0.004 9)、恶心与呕吐症状(P=0.001 2)、食欲丧失症状(P=0.000 9)子量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消痰散结中医治疗方案用于胃癌术后可减轻毒性反应,患者生活质量优于化疗。 相似文献
6.
头针超前镇痛对肠癌患者术后硬膜外吗啡镇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头针超前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需做肠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头针加硬膜外组(头针组)30例和硬膜外组30例。头针组患者在手术开始前20min即行头针刺激,持续刺激至手术结束,手术结束时给予硬膜外镇痛。硬膜外组只在手术结束时给予硬膜外镇痛。通过观察肠癌患者手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布氏舒适评分(BCS)、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探讨头针对肠癌患者术后硬膜外吗啡镇痛的影响。结果:头针组VAS评分在6h、12h、24h、48h4个时间点均较硬膜外组低,6h、12h两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BCS评分在4个时间点比较,头针组均较硬膜外组低,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以头针组快,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恢复时间也以头针组快,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头针具有一定的超前镇痛作用,可减轻患者术后不适,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对肛周脓肿合并糖尿病的术后治疗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肛周脓肿合并糖尿病临床较常见,因恐伤口不愈合,患者对手术切开引流颇有顾虑。对此本科采用术后中药内服外用,配合微波治疗,从而促进伤口愈合,减少了再次感染的发生。为便于观察疗效,术后选择治疗组55例予中药内服、熏洗及挟药,配合微波治疗。对照组予1:5000高锰酸钾坐浴,庆大霉素及贝复荆挟药,不予微波治疗。应用Ridit及T检验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在肛门疼痛、创面渗液消失时间、创面愈合时间,这三方面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中药内服、熏洗及换药,配合微波治疗能促进肛周脓肿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的伤口愈合,解除患者的担忧。 相似文献
8.
穴位注药埋线法对痔术后疼痛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穴位注药埋线法对痔术后疼痛的止痛作用和安全性。方法将105例痔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对照组51例。治疗组于局部麻醉后在长强穴一次性注药埋线,对照组予吲哚美辛栓术后1粒纳肛。分别于手术后第1、2、4、7天记录两组中度及重度疼痛情况、疼痛程度评分、综合疗效评分,进行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结果在不同时间点,穴位注药埋线法对痔术后综合疗效评分、中度及重度疼痛的发生率、疼痛程度评分、患者的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发症的发生率、镇痛药物使用率等方面的作用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7天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注药埋线法对痔术后疼痛有较好的止痛作用,能减少合并症,并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10.
针刺加推拿治疗肛肠病术后尿潴留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针刺加推拿治疗肛肠病术后尿潴留疗效。方法对所观察的6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采用针刺加推拿治疗:对照组33例,用新斯的明0.5mg作肌肉注射。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0.6%,对照组有效率为69.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加推拿治疗肛肠病术后尿潴留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