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60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完全免费 | 120篇 |
专业分类
中国医学 | 2284篇 |
出版年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22篇 |
2017年 | 53篇 |
2016年 | 49篇 |
2015年 | 76篇 |
2014年 | 330篇 |
2013年 | 159篇 |
2012年 | 319篇 |
2011年 | 331篇 |
2010年 | 271篇 |
2009年 | 179篇 |
2008年 | 103篇 |
2007年 | 151篇 |
2006年 | 15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15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23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23篇 |
1995年 | 25篇 |
1994年 | 34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电针太阳穴治疗偏头痛肝阳上亢证即时镇痛效应研究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目的:探讨电针与药物治疗偏头痛肝阳上亢证的效应差异。方法:采用3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300例患者随机纳入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分别给予电针太阳穴和口服西药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头痛强度评分、头痛缓解度和缓解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针刺或服药1次后,头痛强度的VAS评分呈动态降低趋势,治疗组治疗后3~4小时头痛强度评分达最低值,且降低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头痛缓解持续时间分别为(388.6±430.1)分钟和(163.3±182.3)分钟,治疗组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缓解率分别为80.1%、76.4%,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太阳穴治疗偏头痛肝阳上亢证具有肯定的即时镇痛效应,其在效应的维持上优于常规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2.
头部电针透穴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研究头部电针透穴疗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PSD)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108例PSD患者随机分为电针透穴组(38例)、非透穴组(36例)和西药组(34例)。电针透穴组选用悬颅透悬厘、脑户透强间、头临泣透阳白等穴;非透穴组选用百会、印堂、四神聪等穴;西药组采用氟西汀口服。治疗28天后,分别对3组疗效、治疗前后HAMD抑郁量表评分、SDS自评量表评分和血浆中5-羟色胺(5-HT)含量进行对比观察。结果:电针透穴组有效率为86.84%,明显优于非透穴组的63.89%和西药组的67.65%(P<0.01,P<0.05)。电针透穴组能明显提高血浆中5-HT含量,与非透穴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与西药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头部电针透穴疗法能明显提高病人血浆中5-HT含量,治疗PSD的疗效明显优于非透穴组和西药组。 相似文献
3.
电针后溪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的近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目的:对比观察电针后溪穴与药物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疗效差异。方法:将300例急性腰扭伤患者随机分组,每组150例。电针组电针后溪穴,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药物组用莫比可治疗,每日口服1次,每次7·5mg。两组分别在治疗7天和1个月后进行近期和远期疗效评定。结果:近期疗效比较,电针组有效率为97·3%,药物组有效率为89·2%,二者疗效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而远期疗效比较,电针组有效率为99·3%,药物组有效率为93·2%,二者疗效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电针后溪穴治疗急性腰扭伤,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均优于药物组。 相似文献
4.
不同穴位组合对脑梗死患者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PET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目的:观察不同穴位组合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方法:脑梗死患者12例,随机分为2组,醒脑开窍组(7例)选取内关、水沟、风池、三阴交、阴陵泉、太冲;常规针刺组(5例)选取合谷、曲池、足三里、阳陵泉和悬钟。针刺前后应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技术观察脑局部葡萄糖代谢。结果:醒脑开窍组激活的脑区有梗死中心区、颞上回、丘脑、颞下回、直回、岛叶、枕外侧、顶叶、小脑;常规针刺组激活海马、额下回、尾状核、扣带回、楔前叶、顶叶。结论:不同穴位组合激活不同的脑区,说明了穴位与脑功能区存在特异联系。 相似文献
5.
不同针灸方法治疗术后胃瘫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优化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针灸方法。方法:按会诊顺序随机将41例PGS患者分为3组,温针灸组(A组)17例,采用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方法治疗;针刺配合耳穴贴压组(B组)12例,采用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单纯针刺组(C组)12例,采用常规针刺的方法治疗。观察治疗后胃液引流量及治疗次数和痊愈率。结果:3种针灸治疗均可显著减少胃液引流量,A组痊愈率为100.0%,平均治疗(7.24±3.87)次;B组痊愈率为66.7%,平均治疗(9.83±4.60)次;C组痊愈率为75.0%,平均治疗(15.25±3.81)次。3组临床痊愈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组治疗次数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温针灸法是治疗PGS最佳的方法,治疗次数少,治愈率高,奏效快。 相似文献
6.
穴位贴敷疗法的理论基础及目前应用现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穴位贴敷疗法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其理论基础为整体观念、经络学说以及腧穴作为脏腑经络气血汇聚之处,有独特的生理功能几个方面.通过药物的吸收作用、激发经气作用来达到治疗的目的.目前,穴位贴敷疗法多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各种痛症的治疗.在发挥药物治疗作用的同时还发挥了经络腧穴对人体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同神经节段取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寻找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疗法。方法:将11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66例)与对照组(50例)。分别采用同神经节段取穴法与常规取穴法进行治疗,观察2个疗程与3个疗程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2个疗程愈显率与3个疗程治愈率分别为90.9%、74.2%,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6.0%、32.0%,其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同神经节段取穴法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疗法。 相似文献
8.
透刺配合电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探索提高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疗效的方法。方法:将8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透刺加电针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加电针法。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共治疗4周。观察临床症状、关节活动度及疼痛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痊愈19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7.5%;对照组痊愈9例,显效14例,有效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0.0%。两组比较,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上肢关节活动度评分及上肢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透刺法和常规针刺法均可有效缓解肩手综合征所致的疼痛,改善运动功能,减轻水肿,但透刺法优于常规针刺法。 相似文献
9.
浮针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随机对照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观察浮针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PD)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PD患者随机分为浮针组和药物组各60例,浮针组采用浮针疗法远取三阴交穴治疗,药物组采用口服吲哚美辛肠溶片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止痛效果。结果:浮针组与药物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75·0%;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以浮针组更好(P<0·001);浮针组起效时间最快3分钟,明显快于药物组的30分钟(P<0·05)。结论:浮针疗法针刺三阴交穴治疗PD临床疗效优于口服吲哚美辛肠溶片。 相似文献
10.
不同刺法调整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作用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观察以廉泉为主要穴位进行不同的针刺方法在改善脑卒中后吞咽困难之咽阶段障碍中的作用。方法:将111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廉泉单针浅刺法(A1组)、廉泉单针深刺法(A2组)和廉泉加旁廉泉多针深刺法(B组),连续治疗14天后观察疗效。结果:在总有效率方面,B组为95·0%,A1组为65·7%,A2组为83·3%,B组与A1、A2组比较分别为P<0·01和P<0·05,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和显著性意义;在愈显率方面,B组为82·5%,A1组为20·0%,A2组为52·8%,B组与A1、A2组比较均为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在治疗7天后,吞咽功能评分B组与A1、A2组比较均为P<0·01,说明改善吞咽障碍敏感性方面B组优于A1、A2组。结论:以颈部腧穴解剖为基础的多针深刺法不但可以明显改善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咽阶段障碍,而且安全性高、见效快,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