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优选桑叶多糖提取分离最佳工艺。方法 比较稀酸、稀碱、蒸馏水3种提取方法,采用L9(3^4)正交试验,对影响多糖的水提取工艺和醇沉分离工艺的因素水平进行了研究,并比较了不同蛋白去除法对多糖提取分离的影响。结果 桑叶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用10倍量蒸馏水在70℃下提取2次,每次1.5h。醇沉分离最佳工艺为醇沉时乙醇体积分数80%,药液浓缩至1mL药液/g生药,pH值为4。用三氯乙酸(TCA)法去除蛋白质的效果优于传统的Savage法。结论 优选的桑叶多糖提取分离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2.
微波萃取法提取桑叶和桑白皮的黄酮类成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微波萃取法提取桑叶和桑白皮中黄酮类成分。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选出微波萃取的最佳工艺条件,并与传统醇提法相比较,同时比较桑的不同部位药材的黄酮含量。结果:微波萃取黄酮类成分的最佳工艺条件为:70%乙醇12倍量,于60℃萃取20 m in,其中提取溶剂对结果有显著影响。桑叶中的黄酮含量约为桑白皮中的9倍,且应用微波萃取法比传统醇提法分别高55%和32%。结论:微波萃取法在提取时间、溶剂用量及得率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的醇提法,适于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3.
4.
桑叶总黄酮对糖尿病大鼠抗氧化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俞灵莺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35):5245-5247
目的观察桑叶总黄酮对糖尿病大鼠的降糖作用及其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糖尿病大鼠灌胃给桑叶总黄酮,测定给药前后血糖,血浆和肝脾组织SOD、GSH-Px水平。结果桑叶总黄酮使糖尿病大鼠血糖降低;给药前后血浆SOD由(476.3±131.0)mIU/L升至(705.6±41.0)mIU/L,P<0.001,给药后与糖尿病模型组大鼠相比,肝、脾组织SOD分别为(32.0±3.4)mIU/g对(26.0±4.3)mIU/g,P<0.05,(246.0±12.7)mIU/g对(167.5±13.4)mIU/g,P<0.001,肝、脾组织GSH-Px分别为(52.6±7.1)IU/mg对(28.1±5.9)IU/mg,P<0.001,(195.4±27.2)IU/mg对(41.2±3.0)IU/mg,P<0.001,血浆GSH-Px变化不明显。结论桑叶总黄酮有显著的降糖作用,机制可能为提高抗氧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5.
糖复平胶囊薄层色谱鉴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糖复平胶囊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措法对制剂中桑叶、人参、蜂胶进行定性鉴别。结果在薄层色谱中均能检出桑叶、人参、蜂胶。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专属性和重现性好,可有效控制本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桑叶含有多种功能性成分,如矿物质、维生素、食物纤维、氨基酸、植物甾醇、生物碱、黄酮、多糖等。文章总结出桑叶作为药用资源的降糖有效部位,且论述了其有效部位在糖尿病方面的作用。桑叶是一种优良的降糖中药材,其生物碱、黄酮和多糖具有重要的降糖活性,对于其进一步深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和临床价值。目前国内外对桑叶降糖作用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桑叶的单个单体或者桑叶的单个有效部位的药理分子机制的研究,其对于桑叶总降糖活性成分的化学和药理分子机制研究尚不够深入,且缺乏系统的报道。因此,接下来还需做进一步研究以全面评价桑叶的降血糖活性。 相似文献
7.
桑叶发酵前后总黄酮、总酚酸含量变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桑叶70%乙醇提取物液体发酵前后的抗氧化活性,并考察发酵前后总黄酮、总酚酸含量的变化。方法:利用冠突散囊菌在桑叶70%乙醇提取物的液体培养基中发酵培养,将得到的发酵液和未发酵的桑叶70%乙醇提取物以抗坏血酸和EDTA为阳性对照,针对指定指标(DPPH、ABTS、FRAP、OH·、螯合能力)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试验;并对发酵前后总黄酮、总酚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未发酵桑叶70%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整体优于液体发酵后的抗氧化活性。其中未发酵桑叶70%乙醇提取物对DPPH、ABTS、螯合能力的IC50值分别为:4.69mg·ml^-1、2.03mg·ml^-1、20.89mg·ml^-1,而液体发酵后的桑叶70%乙醇提取物三者的IC50值分别为:12.42mg·ml^-1、2.65mg·ml^-1、14.81mg·ml^-1;同时含量测定结果显示,发酵后桑叶中总多酚含量较发酵前明显下降,而发酵后桑叶中总黄酮含量却明显高于发酵前总黄酮含量。其中发酵前桑叶中总黄酮、总酚酸含量分别为4.39mg·ml^-1、3.95mg·ml^-1,而发酵后桑叶中总黄酮含量高达8.53mg·g^-1,总酚酸却下降为1.24mg·g^-1。结论:桑叶70%乙醇提取物液体发酵前后体外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但发酵前抗氧化作用较明显。此外通过微生物转化,显著性提高桑叶中总黄酮含量的同时,却降低了桑叶中总酚酸含量,因此可以推测,桑叶中起到抗氧化作用的主要成分并非是黄酮类化合物,而是非黄酮类的多酚类成分。 相似文献
8.
对不同品种、不同生长期的11个品种88个桑叶样品中生物碱类、黄酮类资源性化学成分的积累动态进行分析评价, 以期探讨桑叶的适宜采收期及桑叶的资源化利用途径。采用UPLC-TQ/MS联用技术对桑叶中的生物碱类、黄酮类成分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 不同品种、不同生长期桑叶中的生物碱类、黄酮类成分含量差异较大, 随着物候期的顺延, 生物碱类成分的含量呈总体下降趋势, 10月份后大幅下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变化较小, 10月份之后亦呈下降趋势。广东桑中黄酮类成分远高于生物碱类成分, 而鸡桑则相反;华桑和蒙桑中生物碱类成分在7-8月间迅速下降;白桑中的生物碱类、黄酮类成分含量均处于中等水平。综合分析, 药用桑叶的适宜采收期在9月底10月初。研究结果为桑叶的合理采收及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观察亚麻仔油联合桑叶茶调治脂代谢异常疗效。[方法]对64例脂代谢异常患者使用冷榨亚麻仔油,40mL/d。食用方法:在炒熟的菜肴、粥、汤、面条中滴入或直接服用亚麻仔油,每次20mL,早晚各服1次。每日泡饮桑叶茶30g,于早、中、晚餐后以桑叶茶10~15g沸水冲泡数分钟后温饮。连续治疗4周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血压、舌质、舌苔、脉象,生化指标(血脂四项、血糖)、心电图、不良反应。连续治疗2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显效42例,有效2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40%。[结论]亚麻仔油联合桑叶茶调治脂代谢异常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