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79篇
  免费   1476篇
  国内免费   339篇
耳鼻咽喉   1163篇
儿科学   397篇
妇产科学   101篇
基础医学   3020篇
口腔科学   1141篇
临床医学   2261篇
内科学   1770篇
皮肤病学   514篇
神经病学   2716篇
特种医学   74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2607篇
综合类   2428篇
预防医学   1581篇
眼科学   363篇
药学   1071篇
  9篇
中国医学   1430篇
肿瘤学   780篇
  2023年   628篇
  2022年   561篇
  2021年   642篇
  2020年   745篇
  2019年   528篇
  2018年   587篇
  2017年   485篇
  2016年   491篇
  2015年   461篇
  2014年   1450篇
  2013年   1484篇
  2012年   1229篇
  2011年   1145篇
  2010年   1075篇
  2009年   1007篇
  2008年   888篇
  2007年   776篇
  2006年   715篇
  2005年   658篇
  2004年   1030篇
  2003年   541篇
  2002年   451篇
  2001年   418篇
  2000年   305篇
  1999年   296篇
  1998年   335篇
  1997年   456篇
  1996年   408篇
  1995年   369篇
  1994年   501篇
  1993年   329篇
  1992年   390篇
  1991年   342篇
  1990年   338篇
  1989年   269篇
  1988年   254篇
  1987年   156篇
  1986年   197篇
  1985年   188篇
  1984年   167篇
  1983年   106篇
  1982年   158篇
  1981年   115篇
  1980年   81篇
  1979年   68篇
  1978年   53篇
  1977年   48篇
  1976年   32篇
  1975年   32篇
  1973年   3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肺穿刺组织学活检在周围型肺病变(PPL)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具有完整病例资料的PPL患者176例。所有患者均经胸部C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PPL,均进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并均行手术治疗取得最终病理学诊断结果。分析超声引导下穿刺取材成功率,以手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超声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诊断PPL的效能,并观察穿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176例患者中,172例取材成功,取材成功率为97.72%(172/176)。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诊断正确168例,诊断准确性为97.67%(168/172),余4例肺腺癌伴坏死感染穿刺活检诊断为炎性坏死组织。以外科手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超声引导经皮肺穿刺诊断肺周围型恶性肿瘤的敏感度为96.77%(120/124),特异度100%(48/48),阴性预测值为92.31%(48/52),阳性预测值为100%(120/120)。超声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后出现少量气胸9例,少量胸腔积液8例,痰中带血丝6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3.07%(23/176)。 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是一种微创、便捷、安全的检查技术,对PPL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HyperArc、容积旋转调强(VMAT)和射波刀(CyberKnife)在单发和多发脑转移瘤(BM)放射治疗中的剂量学差异。方法:将75例脑转移瘤CT图像分成5组(1 BM、4 BM、8 BM、15 BM、20 BM),分别设计HyperArc、非共面VMAT和CyberKnife这3种不同技术(HA、nCO-VMAT、CK)的计划。分析比较3种计划的剂量学差异,包括靶区适形度指数(CI)、梯度指数(GI)、正常脑组织平均剂量(Brainmean)、机器总跳数(MU)以及出束时间。结果:在1 BM中,HA、nCO-VMAT、CK的GI值(P=0.429)和Brainmean值(P=0.799)接近;HA和nCO-VMAT的CI值接近,优于CK(P<0.001)。在4 BM中,HA、nCO-VMAT、CK的GI值(P=0.334)和Brainmean值(P=0.317)都接近;HA和nCO-VMAT的CI值接近,优于CK(P<0.001)。在8 BM中,HA和nCO-VMAT的CI值接近,优于CK(P<0.001);HA和CK的GI值接近,优于nCO-VMAT(P<0.001)。在15 BM中,HA的CI值(P<0.001)最优;CK的GI值(P<0.001)最优,HA次之,nCO-VMAT最差;CK的Brainmean值(P<0.001)最优,HA次之,nCO-VMAT最差。在20 BM中,HA的CI值(P<0.001)最优;CK的GI值(P<0.001)最优,HA次之,nCO-VMAT最差。在所有组中HA和nCO-VMAT的MU值都比CK低,CK的出束时间都远大于HA和nCO-VMAT。结论:HA、nCO-VMAT与CK技术都可以降低正常脑组织的剂量,都能取得很好的CI和GI,但HA出束时间短,CK出束时间长。  相似文献   
3.
BackgroundCalcium chloride is commonly used in emergency departments in the treatment of a variety of emergencies. Historically, administration via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has been preferred owing to its high osmolarity and vesicant properties. Although preferred, central access may not always be available in time-sensitive, emergent situations leading to many instances of peripheral administration. The objective of this analysis was to evaluate the charted safety of peripheral venous administration of 10% calcium chloride.MethodsA single-center retrospective chart review was performed in patients who received 10% calcium chloride in the adult emergency department evaluating for the incidence of infusion-related adverse events. Patients were excluded if they were less than 18 years of age or had a lack of catheter documentation during 10% calcium chloride administration or if the 10% calcium chloride was documented as given through a central venous catheter.ResultsA total of 72 administrations were evaluated. Patients were predominantly male (67%), with a median age of 55 years and body mass index of 29.2. The primary outcome demonstrated that 4 infusion-related adverse events occurred (6%) with grade 1 (n = 1) and grade 0 (n = 3) documented incidence of infusion-related adverse events. None of the documented incidence of infusion-related adverse events resulted in permanent tissue injury, and all patients had conservative management.Discussion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administration of 10% calcium chloride via peripheral venous catheters may be feasible and seemed to carry a low incidence of documented complications. Further prospective studies are needed to confirm study observations.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以及免疫球蛋白的动态变化。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儿童支原体肺炎患儿50例作为观察组,按病情的发展进程分为急性期组和恢复期组,各25例;另选取同期健康儿童50名作为对照组。3组均进行样本采集,比较3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以及免疫球蛋白的动态效果。结果检测后,急性期组CD3+、CD4+、CD4+/CD8+均低于恢复期组和对照组(P<0.05),NK细胞的比例高于恢复期组和对照组(P<0.05),恢复期组CD8+与B细胞的占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检测后,急性期组IFN-γ、IL-4、Th1/Th2含量均高于恢复期组和对照组(P<0.05),恢复期组IFN-γ、IL-4、Th1/Th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检测后,恢复期组血清IgG水平高于急性期组和对照组(P<0.05),急性期组血清IgG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期组和恢复期组血清Ig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急性期组血清IgA水平与恢复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期组血清IgM水平高于对照组和恢复期组(P<0.05),对照组血清IgM水平与恢复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患儿感染支原体肺炎时,机体内免疫功能发生紊乱,随病情的发展,免疫状态发生变化,临床上对幼儿采取免疫监测,可对疾病的诊断以及后期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可生物降解聚合物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设计的降解时间在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血管腔内治疗研究领域,得到了科研人员及临床医生的关注。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可生物降解聚合物在血管支架、下腔静脉滤器及其他腔内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应用,阐述了可生物降解聚合物目前存在的缺陷。此外,目前大多数研究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上市的可应用于血管腔内的可生物降解聚合物成品仍极少。展望可生物降解聚合物的相关技术问题及未来方向,随着加工技术和材料的不断发展,可以预见可生物降解聚合物在腔内治疗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Piezo1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对骨细胞的调控作用。方法:应用课题组研发的流体剪切力(FSS)加载装置,使用免疫荧光探究FSS对Piezo1通道在MLO-Y4中影响的最佳强度;对Piezo1使用FSS、激动剂Yoda1或阻滞剂GsMTx4进行干预。使用Western Blot探究Cleaved Caspase-3、Bcl-2、Bax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量;使用Hoechst-33258以及流式细胞凋亡检测MLO-Y4骨细胞的凋亡比例。结果: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FSS对MLO-Y4骨细胞中Piezo1的表达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单峰趋势,其中以9 dyne/cm2加载30 min为最佳刺激条件。使用Yoda1抑制MLO-Y4细胞凋亡(P<0.05),使用GsMTx4促进MLO-Y4细胞凋亡(P<0.05)。Piezo1介导的FSS抑制MLO-Y4细胞凋亡(P<0.05)。结论:Piezo1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介导的FSS在9 dyne/cm2条件下抑制MLO-Y4骨细胞凋亡,且FSS在该条件下可以有效逆转Piezo1阻滞剂GsMTx4在4 μmol/L作用0.5 h下促进MLO-Y4细胞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7.
软体机器人具有自由度高、适应性强、安全性高等优点,已成为机器人领域的研究热点;且因其采用软材料制成,与人体相容性较好,在医学领域中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本研究对软体机器人的驱动方式、建模控制、制造方法、变刚度方法等关键技术作了总结与分析;对软体机器人在医学领域如外科手术、康复治疗、药物输送、心脏设备等的典型应用及发展现状进行综述。针对现有医疗软体机器人存在的缺陷,总结出其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对医疗软体机器人的展望。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磁共振联合超声鉴别诊断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与变性子宫肌瘤。方法:回顾性分析ESS患者19例和变性子宫肌瘤患者36例。分析患者磁共振直方图(T2WI肿瘤最大层面直方图)及彩超检测结果特征,并对两种方法联合诊断的灵敏度与特异度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ESS患者与变性子宫肌瘤患者临床表现近似,但各具特征;ESS患者年龄更高,绝经女性所占比例更高,且肿物最大直径相对更大。超声检测肿瘤基本特征可见,ESS患者肿瘤边界模糊的比例更高,以中强度回声为主,瘤体结构多为实性,血流丰富,红色样变比例也较高。对比之下,变性子宫肌瘤患者回声多为低强度,肿瘤结构多为其他结构,血流稀疏,脂肪样变比例相对更高。同时,受试对象MRI检测T2W1肿瘤最大层面直方图相关参数,在ESS患者和变性子宫肌瘤患者中可见在平均值、方差、偏度、峰度以及几个不同的百分位数(P1、P10、P50、P90)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直方图(P50)联合超声检查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效力最佳。  相似文献   
9.
为了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提出一种无线闭环迷走神经刺激器及系统,包括头戴式头皮脑电记录器、迷走神经刺激器、电磁耦合能量发射器和控制应用App,设计一种可以分离局部场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生物信号前置放大器,一种刺激脉冲参数可调的迷走神经刺激器,一种电磁耦合能量发射器以及一个控制应用App。使用海岸线参数检测算法判定癫痫脑电信号的产生。测试结果表明,生物信号前置放大器对局部场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放大增益分别为40和60 dB。迷走神经刺激器接收到来自控制应用App的刺激参数后,可以产生对应参数的双极性刺激脉冲。当发射器发射功率为30 dBm,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距离2 cm时,电磁耦合能量传输效率最大为15.4%。海岸线参数算法的正检率为88%。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血液与刀豆凝集素相互作用形成血凝过程中血细胞的阻抗特性。方法:选用家兔血细胞与刀豆凝集素构成实验组,以精密阻抗分析仪为基础搭建阻抗监测平台,持续采集各实验组反应过程的复阻抗幅模量、相位角、频率、实部值、虚部值等阻抗特征参数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在50%比容的家兔血细胞悬浮液中,分别加入10、20和30 mg/mL浓度的刀豆凝集素后,家兔血细胞的特征频率从19.80 MHz提高到(27.31±2.19) MHz;在特征频率下,随反应时间的增加,复阻抗幅模量的增量均值和相位角的增量均值分别为(-18.27±1.29) Ω、3.86°±0.38°,与不含刀豆凝集素的空白对照组呈相反趋势。结论:刀豆凝集素可使家兔血细胞的特征频率升高,复阻抗幅模量降低,相位角增大,凝集速度加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