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雷公藤Tri pterygiunt wilfordii系卫矛科雷公藤属木质藤本植物.雷公藤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所含化学成分复杂,具有多种药理活性,被广泛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肾小球肾炎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各种皮肤病,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天然药物之一.对近年来雷公藤的活性成分、质量控制、药理活性及毒性等研究新进展进行概述,其中雷公藤的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的研究是雷公藤制剂减毒研究的首要条件,其次对雷公藤的活性成分进行结构修饰,降低其毒性而又不影响、甚或增加其疗效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女大学生痛经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防治女大学生原发性痛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运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天津地区5所高校1 800名女大学生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1)原发性痛经的总发病率为77.94%.2)初潮年龄越大,痛经发病率越低.3)影响痛经发生的单因素为平素喜冷饮冷食、暴饮暴食,爱生气,怕冷、小腹疼痛,经期喜冷饮冷食,经期适量体育运动,母亲痛经,居室潮湿.4)影响痛经的组合因素为运动、遗传、相关症状、性生活.[结论] 原发性痛经在女大学生中有较高的发生率,各种不良的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均可使痛经发病率增高. 相似文献
3.
基于巢式病例对照方法的丹红注射液安全性再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安全性再评价,进行ADR/ADE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方法:用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择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参与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集中监测的8 452例住院患者的调查资料作为研究队列,发生ADR/ADE的患者资料作为病例组,并按照成组设计的方法和个体匹配的方法按照1∶4配比分别选择对照组(病例组52例和对照组208例),估计与ADR/ADE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成组设计中OR达显著性水平(P<0.05)的因素有:性别、个人过敏史和用药天数,个体匹配中OR达显著性水平(P<0.05)的因素有:用药天数1项。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被筛选进入方程的因素有有性别和个人过敏史。结论:丹红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与用药人群相关性较强,女性用药和有个人过敏史的人群用药临床应给予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4.
中医阳虚质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中医阳虚质的主要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以我国东西南北中5个地域的自然人群和体检中心15岁以上、获得知情同意的2230人为调查对象(包括健康者和患者)实施横断面现场调查。采用标准化的中医体质量表测评阳虚质得分,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根据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入选了7个因素,按影响程度大小依次是:患有慢性疾病、女性、不喜运动、喜热饮食、体型偏瘦、喜清淡饮食、出生后非母乳喂养。结论疾病因素、性别差异、运动习惯、饮食因素、体型因素是阳虚质的主要相关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生物利用度是药物安全性及有效性的重要评价指标。通过检索万方、中国知网及OVI等数据库,对国内外近10年来150余篇相关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整理和综述。从药物和生物两方面阐述了生物利用度的影响因素,包括剂型、理化性质、制剂工艺、胃肠道生理环境、给药时间及途径等。基于此从前体药物设计、胃内滞留释药系统、环糊精包合技术、固体分散技术、共研磨技术、纳米技术等制剂技术方面探讨改善中药制剂生物利用度的研究方法,以期为中药的现代化研究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与发生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不良反应是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研究的重点,目前文献研究中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尚未明确,发生机制研究相对较少,合格药品和正常用法用量是不良反应判断的前提条件。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过敏体质或药物过敏史是常见的影响因素,而溶媒种类、药物浓度、药液配制后的存放时间、给药速度、与临床常用药品的配伍禁忌是不良反应主要研究的影响因素。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需结合临床前研究、临床表现、药物流行病学试验结果来判断。为正确判断与研究不良反应,提出应明确中药注射剂不良事件/反应影响因素,完善中药注射剂药品说明书,重视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机制,推进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摸索浸提液法中能灵敏反映细胞毒性的最适宜培养时间;探讨细胞接种浓度对判断细胞毒性结果灵敏度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测定7批不同受试样品浸提液与L-929细胞(细胞接种浓度分别为1×104个/mL和1×105个/mL)作用(1~7)d细胞毒性分级,从中寻找最适宜的培养天数.结果:在样品浸提液与1×104个/mL L-929细胞相互作用(1~7)d中,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毒性作用越来越显著,从d3起,细胞毒性分级已经稳定;在样品浸提液与1×105个/mL L-929细胞相互作用的(1~7)d中,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毒性作用越来越显著,从d2起,细胞毒性分级已经稳定,从d5起细胞的吸光度值出现下降.结论:细胞毒性作用具有时效性.在细胞接种浓度1×104个/mL条件下,能灵敏反映细胞毒性的最短的培养时间为72 h.在细胞接种浓度1×105个/mL条件下,能灵敏反映细胞毒性的最短的培养时间为48 h.增大细胞接种浓度能缩短细胞毒性出现的时间,增大判断细胞毒性敏感度.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