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乳核速消胶囊对大鼠乳腺增生病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乳核速消胶囊对实验性大鼠乳腺增生病的治疗作用,探讨其疗效和作用机理。方法用肌注外源性苯甲酸雌二醇及黄体酮的方法复制大鼠乳腺增生模型,观察各组大鼠乳腺组织变化,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生殖激素三项(E2,P,PRL),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乳腺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变化。结果乳核速消胶囊治疗组大鼠的乳腺增大和腺泡、导管增生均显著轻于模型组;血浆雌二醇、乳腺组织中ER和PR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血浆黄体酮含量则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乳核速消胶囊对大鼠乳腺增生具有抑制作用,其机理与调节实验性大鼠性激素的血浓度及其受体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乳增宁贴膏外贴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乳增宁贴膏外贴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所选乳腺增生病病例随机分为乳增宁贴膏外贴治疗组30例和散结止痛膏外贴对照组30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乳房肿块大小及疼痛程度的变化,以及治疗前后患者黄体期性激素水平变化。结果:两组病例的年龄、病情轻重、病程等一般临床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治疗后乳房疼痛、肿块硬度、肿块直径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但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更明显(P〈0.01),肿块分布范围无明显改善。治疗组升高P值含量,降低E2、PRL值含量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乳增宁贴膏外贴治疗乳腺增生病具有较好疗效,其机理可能与改善乳房部血液循环,促进包块吸收和调节机体内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3.
中药穴位敷贴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比较中药穴位敷贴与口服"乳癖消"中成药治疗乳腺增生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0例乳腺增生病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采用中药敷贴乳房阿是穴、神阙穴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口服"乳癖消"中成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乳房疼痛、乳房增生肿块、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分级变化、不良反应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在乳房疼痛缓解、增生肿块缩小及分布减少(彩超检测下)方面均有较好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I-RADS分级均有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为93.3%;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的全身不良反应。结论中药穴位敷贴疗法能够消除或减轻乳房疼痛,减小乳腺增生肿块及分布范围,降低BI-RADY分级,提高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不良反应较少,患者使用方便。 相似文献
4.
乳腺增生患者期门穴与非穴位对照点红外辐射光谱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乳腺增生病患者双侧期门穴与非穴位对照点体表红外辐射光谱的差异。方法:采用高灵敏度PHE201体表红外光谱仪,检测68名乳腺增生病患者左、右期门穴与非穴位对照点体表1.5~16μm波段的红外辐射光谱。结果:乳腺增生病患者左期门穴在检测的59个波长点中有49个点(3.50、4.00、4.50~16.00μm)红外辐射强度明显高于与非穴对照点(P<0.05);右期门穴在检测的59个波长检测点中有48个点(1.75、3.50、4.00、4.50~6.50、7.00、7.50~16.00μm)红外辐射强度明显高于与非穴对照点(P<0.05)。结论:期门穴红外辐射强度增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乳腺增生病肝气郁滞的病理本质。 相似文献
5.
肝郁脾虚证与乳腺增生病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16
临床中发现大多数乳腺增生病患者出现的一系列症状,符合肝郁脾虚证诊断标准;乳腺增生病的基本病机是肝郁犯脾,脾虚运化失权,津液敷布障碍,水湿内停,与气、痰、瘀互阻于乳络所致;中医内治应从疏肝理气、健脾渗湿、养血活血、利尿消肿入手,且注意经前经后用药各有侧重;现代医学认为该类乳腺增生存在着乳腺组织间的水钠潴留等重要病理改变;对其相关性进一步探讨,应从黄体期P、PRL水平,乳腺组织ER、PR分布与含量,微循环与乳房血流动力学,BCL-2蛋白及PCNA表达4个方面寻找特异性微观辨证指标。 相似文献
6.
自拟乳腺汤治疗乳腺增生病300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疏肝、活血、化痰、散结类中药配伍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疗效。方法将300例乳腺增生病患者辨证分为肝郁气滞、痰瘀互结2型。分别予以Ⅰ号乳腺汤和Ⅱ号乳腺汤进行治疗。结果有效率分别为90.33%、85.40%,总有效率87.67%。结论Ⅰ号乳腺汤具有疏肝解郁、行气止痛,Ⅱ号乳腺汤具有活血化痰、软坚散结之功效,辨证应用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乳块消方(RKX)对实验性乳腺增生大鼠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乳块消方5.8,11.6,23.2 g·kg-13个剂量组,三苯氧胺组,模型组和正常组。采用肌注苯甲酸雌二醇联合黄体酮的方法复制乳腺增生大鼠模型,造模同时给予药物治疗。测定乳房直径和乳头高度、脏器系数、血清性激素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血液流变性,镜下观察各组大鼠乳腺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乳块消方能明显减小大鼠乳房直径、乳头高度和乳腺小叶数、小叶内腺泡数,此外,明显降低血清雌二醇(E2)、催乳素(PRL)水平,提高孕酮(P)水平,增加SOD活性,抑制胸腺系数减少。结论:乳块消方对大鼠乳腺增生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规范雌二醇联合黄体酮的乳腺增生造模方法。方法:引入均匀设计方法,通过不同实验方案复制乳腺增生动物模型,测量模型大鼠乳头直径和高度,乳腺组织HE染色,镜下观察乳腺导管数目、乳腺导管上皮组织层数及小叶腺泡数,评价造模程度。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各实验组动物的乳头直径和高度均有明显增长,乳腺组织切片均有典型的乳腺增生现象,其中以第5,6组最明显。结论:制模最佳条件为苯甲酸雌二醇0.42~0.5 mg.kg,注射时间25~35 d,黄体酮剂量3~4.5mg.kg-1,注射时间为2~3 d,能达到较好的造模效果。 相似文献
9.
复方鹿花盘胶囊对乳腺增生小鼠乳腺组织形态学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复方鹿花盘胶囊对实验性乳腺增生小鼠乳腺组织形态学及血清黄体生成素(LH)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苯甲酸雌二醇腹腔注射制造乳腺增生模型,观察复方鹿花盘胶囊对乳腺增生小鼠乳腺组织形态学的变化及对血清性激素LH含量的影响。结果:三个剂量组能不同程度的降低乳腺增生小鼠乳腺组织形态方面的各项指标,并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而高剂量组有降低血清LH含量的作用。结论:复方鹿花盘胶囊能改善乳腺增生小鼠乳腺组织形态学各项指标,以高剂量组效果较显著,并且高剂量组有降低LH含量作用,总体好于西药他莫昔芬。 相似文献
10.
复方鹿花盘胶囊对乳腺增生小鼠子宫、卵巢重量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复方鹿花盘胶囊对实验性乳腺增生小鼠子宫、卵巢及血清促卵泡雌激素(FSH)的影响。方法:采用苯甲酸雌二醇腹腔注射制造乳腺增生模型,观察复方鹿花盘胶囊对乳腺增生小鼠子宫、卵巢重量及重量指数的变化和对血清FSH含量的影响。结果:高剂量组能使乳腺增生小鼠子宫重量及其指数恢复接近正常,中、高剂量组均能升高FSH含量。结论:复方鹿花盘胶囊能不同程度的影响乳腺增生小鼠子宫、卵巢重量,其作用机理之一是调节FSH含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