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5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银杏内酯B对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血清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和维生素D3腹腔注射的方法建立大鼠AS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组(辛伐他汀5mg/kg)、银杏内酯B3个剂量组(8、4、2mg/kg),每组10只.灌胃给药4周后,各组取主动脉,光镜下观察病理改变,进行病变分级评分;取血清,ELISA法测定TNF-α、IL-1和IL-6水平.结果 银杏内酯B能改善AS大鼠的主动脉病变,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银杏内酯B各剂量可明显降低血清TNF-α和IL-6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银杏内酯B高、中剂量可降低血清IL-1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银杏内酯B对大鼠AS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能与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利用银杏内酯B(GB)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分化成熟,研究其分化的神经样细胞的电生理特征及免疫学特征.为临床治疗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提供最合适种子细胞.方法 应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对GB诱导的细胞进行多个时间点观察其细胞形态学改变,并对诱导后细胞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应用膜片钳技术,采取全细胞记录方式,对由GB诱导的大鼠BMSC进行诱导前及诱导后多个时间点的电生理测定.结果 免疫荧光染色阳性细胞:CHAT:(34.8%,n=12);GFAP:(31.6%,n=12);NSE:(21.3%,n=12);膜电位随着时间的变化:未分化细胞的峰值电流(1.45 ±0.15PA/PF,n=10),诱导后的神经元样细胞(2.18 ±0.14 PA/PF,n=12)变化显著(P<0.05).结论 大鼠BMSC经过GB诱导后免疫特性及膜电位均发生改变,显示诱导后细胞有神经干细胞的免疫学特点,可以作为一种调节神经免疫力及修复力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3.
银杏内酯B抗缺血神经元凋亡的预适应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银杏内酯B(Ginkgolide B,GB)对缺血引起的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并从预适应角度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原代培养的小鼠皮层神经元,经过短时缺血预适应(1%O2,无糖DMEM)或GB预处理(120μmol/L,24h)后,再进行严重缺血损伤,通过MTT比色法观察细胞的活性,Hoechst 33342荧光染色检测细胞的凋亡;Western-blot分析磷酸化糖原合成酶激酶-3β(phosphorylated 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β,p-GSK-3β)和活化的Caspase-3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神经元缺血后活性下降,凋亡比率增高;缺血预适应或银杏内酯B预处理可提高缺血神经元p-GSK-3β的表达,抑制Caspase-3的活化,提高缺血神经元的活性,降低凋亡比率。结论银杏内酯B对缺血诱导的神经元凋亡具有拮抗作用,其作用机制与缺血预适应相似,两者均能提高p-GSK-3β的表达,抑制Caspase-3的活化,银杏内酯B对神经元可发挥药理性预适应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时G蛋折αi2亚单位Gαi2 mRNA在大鼠胰腺组织的表达变化及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拮抗剂银杏苦内酯B(BN52021)的影响,从而探讨SAP发病过程中Gαi2与PAF信号转导途径及BN52021治疗机制的关系。方法雄性Wistar大鼠180只,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NC组),SAP模型组(SAP组)及BN52021治疗组(BN组),每组再分为6个时相点(1、2、3、6、12、24 h),每个时相点10只。观察各组大鼠胰腺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浆淀粉酶,并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动态检测Gαi2 mRNA在各组大鼠胰腺组织的表达水平。结果各组大鼠胰腺组织均检测到了Gαi2 mRNA的表达信号。制模后12 h Gαi2 mRNA表达显著上调(t=-7.213,P=0.000),该上调持续到24 h以后(t=-8.597,P=0.000),BN52021治疗未改变这种上调趋势。结论Gαi2 mRNA在正常大鼠胰腺组织有稳定表达,Gαi2有可能参与了SAP的发病过程,但其与SAP时PAF信号转导通路及BN52021治疗SAP信号转导机制的关系尚不十分明确。  相似文献   
5.
银杏内酯B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银杏内酯B对体外培养的神经干细胞(NSCs)分化的影响。方法用含不同浓度银杏内酯B(20mg/L、40mg/L、60mg/L)的分化培养基培养NSCs 3d和7d,测量细胞突起长度和胞体面积,用免疫荧光检测神经丝蛋白-200(NF-200)、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少突胶质细胞特异性蛋白(CC-1)、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2(SOCS2)、DNA结合抑制因子2(Id2)的表达。结果银杏内酯B组细胞突起增长,胞体增大;NF阳性神经元样细胞百分率增加,GFAP阳性星形胶质样细胞百分率随银杏内酯B浓度增加而增加;SOCS2阳性细胞百分率(35.46%)较对照组(22.17%)明显增加(P〈0.01),银杏内酯B组Id2阳性细胞百分率(51.52%)较对照组(66.24%)明显减少(P〈0.01)。结论银杏内酯B可促进分化细胞成熟,促进NSCs向神经元分化;星形胶质细胞百分率的增高与银杏内酯B呈剂量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银杏内酯B对高胆固醇和apoE4致海马神经元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无血清培养基体外培养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采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免疫萤光进行鉴定。用160μg/mL银杏内酯B处理海马神经元16h,40μg/mL 25-OH-胆固醇和30μg/mL载脂蛋白E4继续处理24h。通过Hoechst试剂盒测定神经元的凋亡,实时定量RT-PCR测定bax和Bcl-2 mRNA的表达。结果:银杏内酯B抑制神经元凋亡,上调bcl-2 mRNA的表达,下调bax mRNA的表达。结论:银杏内酯B对高胆固醇和apoE4损伤海马神经元凋亡有保护作用,其机理可能与调节两种凋亡相关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8.
银杏苦内酯B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血浆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血浆中TNF-α,血小板活化因子(PAF),IL-10, IL-12,sTNFR的水平变化及其银杏苦内酯B(BN52021)的影响.方法:实验选用Wistar♂大鼠45只,随机分成SAP模型组(SAP,n=15),BN52021治疗组(BN,n=15)和阴性对照组(NC,n=15).前两组以50 g/L牛磺胆酸钠逆行注入主胰管制成SAP模型,NC组开腹后仅翻动十二指肠并触摸胰腺数次关腹.制模15 min后,SAP组经股静脉以5 mL/mg注射生理盐水;BN组以BN52021(5 mg/kg)代替生理盐水静注.制模后分别于1,6,12 h采血,应用ELISA技术测定血浆TNF-α,PAF,IL-10,IL-12和sTNFR水平.结果:SAP组,NC组和BN组大鼠血浆TNF-α和PAF水平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SAP组(746.2±374.1,82.5±35.4 ng/L)显著高于NC组(385.1±86.3.1.1±1.9 ng/L),BN组(503.7±177.9,39.9±29.9 ng/L)显著低于SAP组(P<0.05).血浆sTNFR水平三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SAP组(488.7±363.8 ng/L)显著高于NC组(50.0±21.0 ng/L),BN组(883.4±552.5 ng/L)显著高于SAP组(488.7±363.8 ng/L)(P<0.05).血浆IL-12三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SAP组(97.1±55.9 ng/L)显著高于NC组(20.4±19.4 ng/L),BN组在1 h时相点(133.5±33.4 ng/L)显著高于SAP组(55.9±14.7 ng/L)(P<0.05).血浆IL-10三组相比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SAP大鼠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均显著升高.BN52021能降低血浆促炎因子含量,提高IL-12和细胞因子拮抗剂sTNFR含量.  相似文献   
9.
背景 银杏内酯B(GB)具有明确的神经保护和抗凋亡作用,可以有效拮抗视网膜内感光细胞的凋亡,达到治疗视网膜变性类疾病的目的,但GB的高疏水性和低生物利用度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自微乳化释药系统(SMEDDS)能有效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因此可能提高GB在视网膜中的生物利用度. 目的研究自制GB-SMEDDS灌胃后在SD大鼠视网膜内的药代动力学及药时变化.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只SD大鼠分为GB混悬液组和GB-SMEDDS组2个组,每组40只,分别给予40 mg/kg自制质量分数2.5% GB-SMEDDS或GB混悬液(质量分数0.1% DMSO溶解)灌胃,并于给药后15、30、45 min和1、2、4、8、12h分别处死5只大鼠,解剖显微镜下分离大鼠视网膜,制备大鼠视网膜上清液,经高效液相-电喷雾离子-质谱联用(HPLC-ESI-MS)法检测GB的质量浓度,并与标准曲线对比换算,药代动力学参数采用实用药物动力学程序3p87中的统计矩方法计算,计算出视网膜中的最大药物质量分数(Cmax,mg/g)、药物达峰时间(Tmax,h)、清除率(Ke/h)、吸收半衰期(t1/2)和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mg/(g·h)]. 结果 GB在1~ 32 mg/L时线性关系良好,线性回归方程为Y=0.0732X+0.056(r=0.992).GB-SMEDDS组和GB混悬液组大鼠灌胃后有着相似的药时曲线,但是除了给药后15 min视网膜中的药物质量分数两者一致外,其他各个时间点GB-SMEDDS组视网膜内药物质量分数均高于GB混悬液组.两组大鼠视网膜中Cmax分别为(15.83±1.84) mg/g和(2.65±0.10) mg/g,AUC0-∞分别为(15.30±0.11)mg/(g·h)和(6.42±0.19)mg/(g·h). 结论 HPLC-ESI-MS具有快速、准确、灵敏度高的特点,适合GB制剂在SD大鼠视网膜中药代动力学的研究.SMEDDS可以显著提高GB在视网膜中的含量,可能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察银杏内酯B前体药物(PGB)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方法采用LC-MS/MS法测定PGB在体外和体内的降解情况,并以比浊法观察PGB体外、体内给药对PAF诱导兔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结果 PGB在体外血浆中的降解反应为表观一级反应,体内外均能迅速水解出银杏内酯B(GB);在体外、体内均呈剂量依赖性抑制PAF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体外最大抑制率分别为8.67、20.01、50.60、73.01,体内最大抑制率分别为42.24、58.03,其作用强度接近于原药GB。结论 PGB通过分解出的GB拮抗PAF受体实现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是一个具有良好前景的脑血管疾病治疗前体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