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33篇
口腔科学   13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45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1篇
  1970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致迟缓性麻痹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的肌电图特点。方法对75例手足口病致迟缓性麻痹患儿按是否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分为2组,即感染组45例和未感染组30例。结果感染组肌电图异常44例,异常率98%;未感染组肌电图异常18例,异常率60%。结论手足口病致迟缓性麻痹患儿合并有中枢系统感染者肌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未合并感染者。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应用肌电图仪评价骨性I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颌手术前后咀嚼肌功能的变化。方法:收集16例骨性III类错牙合畸形需正颌手术病例和20例正常牙合对照组,应用MedelecSynergy肌电图仪分别在静息放松、正中紧咬、前伸、开口、侧方和咀嚼运动时,测定双侧颞肌前束、咬肌和二腹肌前腹的表面募集电位,并计算其肌不对称指数运动。病例组在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重复测定,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手术前病例组咀嚼肌电位小于对照组,尤以紧咬和咀嚼时差异显著(P<0.05),肌不对称指数与对照组无差异。术后3个月时,部分肌功能恢复,但紧咬和咀嚼时募集电位下降显著(P<0.001),肌不对称指数也增大,提示此时肌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术后6个月各种功能运动时的募集电位均大于术前水平,肌不对称指数则基本小于术前水平,说明肌功能有所改善。结论:骨性I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手术前咀嚼肌功能弱于对照组,正颌手术矫正了颌骨位置和咬合关系,改善了患者的咀嚼肌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测试咬肌、颞肌和翼外肌的肌电图,评价下颌骨骨折治疗前后咀嚼肌功能的变化及治疗效果,并动态观察咀嚼肌功能的恢复过程。方法 收集下颌骨单侧骨折病例20例,利用肌电图仪分别测定术前、术后第7天和随访1个月后的咬肌、颞肌和翼外肌的肌电变化情况。通过轻收缩时记录到的运动单位电位的波峰和时限,以及最大收缩时募集电位的大小,分别进行不同测定阶段之间的两两比较,得出肌功能的变化情况,对咀嚼肌功能进行客观评价。结果 20例单侧下颌骨骨折病例,治疗前测定各肌的各个指标,健侧较患侧均高;经配对t检验对两侧各指标进行比较,差别无显著性。经过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后,测定各肌肉的各个指标,健侧和患侧较术前都有提高,尤其在一个月后有明显增高,经配对t检验比较不同阶段的指标,差别显著。结论 测定肌电图可以客观地了解术后肌功能的变化,为外伤手术后的康复治疗提供明确的指标。下颌骨骨折的患者经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咬肌、颞肌和翼外肌功能均都有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术后1个月,而在手术后1周无明显变化。下颌骨骨折对于同侧和对侧肌均有影响,而对同侧肌的影响比健侧明显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myotonic dystrophy type 1, DM1)的临床表现、肌电图以及基因学特点。 方法对3个家系拟诊为DM的先证者以及家系成员分析临床表型,进行肌电图、基因检测。结果3例先证者均为慢性病程,临床症状以肌强直、肌无力、肌萎缩为主要表现,伴有眼部、心脏、内分泌、生殖和神经等多系统损害如白内障、心律失常、脱发、性功能减退、认知功能减退等。肌电图具有特征性肌强直放电和肌源性损害;基因检测结果提示3例先证者DMPK基因3′非翻译区CTG三核苷酸重复扩增异常。结论DM1临床表型与其他疾病有重叠,结合临床症状、肌电图结果以及早期进行基因检测有助于提高DM1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进行性腓肌萎缩症患者的肌电图、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及F反应特点,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查对诊断该病的价值.方法 对31例进行性腓肌萎缩症患者的肌电图(EMG)、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及F波进行检测.结果 肌电图异常率90%,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率100%,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率90%,F波检测异常率34%.结论 神经电生理检查是诊断进行性腓肌萎缩症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临床表现及肌肉病理研究 ,总结该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 ,加深对其的认识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对两例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病人分别进行肌电图、肌肉活检、头颅磁共振成像、血清酶、血生化等项检查。结果 两例病人均呈慢性病程 ,以肌无力、肌萎缩为主要表现 ,伴有头发稀疏、白内障、心脏传导阻滞等多系统损害。临床无肌强直表现 ,但通过肌电图检查均发现有自发强直电位发放。肌活检均以肌纤维核内移、核袋及核链现象为主要病理改变。结论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是一少见疾病 ,是以肌无力、肌强直为主要表现的多系统损害的遗传性疾病。肌强直症状不突出时 ,易延误诊断。尽早行肌电图检查以发现亚临床肌强直现象 ,并进行肌活检是诊断该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Objective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lucidate characteristics of rhythmic masticatory muscle activity (RMMA) during sleep by comparing masseteric EMG (electromyogram) activities of RMMA with gum chewing.

Method: The parts of five or more consecutive phasic bursts in RMMA of 23 bruxers were analyzed. Wilcoxon signed-rank test for matched pairs and Spearman’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y the rank test were us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Root mean square value of RMMA phasic burst was smaller than that during gum chewing, but correlates to that of gum chewing. The cycle of RMMA was longer than that of gum chewing due to the longer burst duration of RMMA, and variation in the cycles of RMMA was wider.

Discussion: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longer but smaller EMG burst in comparison with gum chewing is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MMA. The relation between size of RMMA phasic bursts and gum chewing is also suggested.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分析对运动神经元病(MND)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肌电图检测对23例MND患者神经电生理数据资料进行研究,并与对照组健康人40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该院23例患者中,静息时出现纤颤电位19例(82.61%),正锐波17例(73.91%),肌肉轻收缩时运动电位的时限延长18例(78.26%),多相波波幅增高11例(47.83%),大力收缩时的电压增高22例(95.65%)。四肢肌肉的异常情况为71.33%,拇短展肌的异常情况为71.43%,胸锁乳突肌的异常情况为92.11%,MND组与对照组四肢MEP中枢运动传导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ND组MEP值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神经电生理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对诊断运动神经元病(MND)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其中肌电图检测是诊断MND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陈伟贤  沈鸣九  姚朝亚  陈诒 《新医学》2002,33(6):329-331
目的:研究进行性神经性肌萎缩症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对58例进行性神经性肌萎缩症患者的临床表现,肌酶、肌电图、肌肉活组织检查(活检)及腿部肌肉CT扫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及结论:本病临床呈良性过程,病人仍能保持一定的劳动力;7例肌酶轻度增高;肌电图改变有两类,一类表现为神经源性损害伴传导速度减慢或不能引出,共52例,另一类是神经源性损害伴高电位出现,6例;肌肉活检23例,19例表现为大群性肌萎缩,4例为小群性肌萎缩,其中4例病人出现肌病性改变;6例患者行腿部肌肉CT扫描,均显示肌肉密度减低。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肌酶、肌电图、肌活检、CT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进行性神经性肌萎缩症的诊断和对其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