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8篇
  免费   150篇
  国内免费   101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30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77篇
内科学   54篇
皮肤病学   14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29篇
外科学   71篇
综合类   371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40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252篇
中国医学   663篇
肿瘤学   2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117篇
  2011年   129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94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栀子临床应用广泛,且历史悠久,为更好地利用栀子资源,通过梳理历代文献与现代研究,对栀子名称、品种、产地、炮制、功效等方面进行考证,发现栀子命名主要以形态、色泽为依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栀子的特征,并且存在与水栀子混用"黄栀"之名的情况。古代文献中记载的栀子产地最早为南阳,但产量不高,受人口迁移以及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栀子的产地主要转移到南方,且以南方产者为佳。在历代本草文献中记载入药用的栀子为山栀子,水栀子不堪入药,但在《伤寒论》等古代方书中有"肥栀子""大栀子"入药用的记载,通过后世对相应方剂的记载,确定二者应为水栀子,为水栀子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有力依据。之所以与本草文献记载有所差异,应与《雷公炮炙论》和《伤寒论》的年代不同,栀子的产量及采收能力有所差距,且本草书重规范,择优入药,方书注重实用等特点有关,并且根据现代实验研究表明山栀子与水栀子化学成分组成、含量相似,具有相同的利胆作用。此外,系统整理了历代本草与方书中栀子的炮制方法和功效,并进行了分析,为栀子属资源的进一步研究与利用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门诊中药房中药配方颗粒调剂新模式,提升调剂工作质量,保障调剂药品安全。方法:按PDCA循环管理计划、实施、检查、处理4个步骤对中药配方颗粒调剂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结果:将袋装配方颗粒或散装配方颗粒现有通用调剂模式改进为新的一种智能配发模式,利用智能发药设备实现机器调配辅以药品信息码扫描再复核为主的调剂模式,实施后调配一张常见数量、帖数处方的平均时间由原先的每张3.5 min缩短为0.6 min,平均复核时间由每张1.5 min缩短为0.5 min,显著提高中药配方颗粒的调剂效率和准确率,同时避免散装配方颗粒机器调剂后设备有残余粉末的现象,保障用药安全。结论:新的智能调剂模式可行性强,尤其适用于中药配方颗粒处方量大的医院门诊中药房。  相似文献   
3.
4.
唐策  文检  张雯  苏锦松  谢彩香  张艺 《中国中药杂志》2017,42(10):1871-1876
研究翼首草的生态适宜性,为翼首草GAP种植选址和区域发展提供参考。通过中国数字标本馆、文献和实地考察等收集67个翼首草分布点,利用Maxent和GIS技术对翼首草进行适宜性分析。发现翼首草潜在分布区域主要分布在西藏东部、四川西部、青海南部、云南西北部、甘肃南部;对翼首草生长和分布贡献率大的主要生态因子为海拔(62%)、最暖季风降水量(14.4%)、降水量变异系数(7.2%)、最干季度平均温度(3.5%)、土壤导电率(3%)、阳离子交换总量(2.4%)、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2.2%)。应用Maxent模型对翼首草进行生态适宜性研究,其准确度高,可为翼首草野生抚育及GAP种植选址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运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黄连-黄芩药对对脑缺血模型大鼠代谢的作用机制。采用线栓法致大脑中动脉阻塞复制缺血再灌脑损伤大鼠模型(MCAO)。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的方法、Markerlynx软件、以及主成分分析法和偏最小二乘判别法分析正常大鼠、脑缺血模型大鼠以及分别给予黄连(HL)、黄芩(HQ)和黄连-黄芩药对(LQ)干预后大鼠尿液样本中的内源性代谢物的差异,结合内源性代谢物的一级及二级碎片离子的精确信息,检索并鉴定可能的生物标志物,进而在MetPA数据库中构建代谢通路。结果在脑缺血模型大鼠的尿液中发现并鉴定出了20种生物标志物,并对其相对含量及代谢途径进行分析。主要涉及神经递质调节、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脂质代谢等。这些代谢通路在脑缺血模型大鼠的体内发生紊乱,主成分分析表明,正常与脑缺血模型得到明显区分,而给予HL,HQ,LQ后可以使之向着正常状态转变。此研究对脑缺血大鼠代谢组及黄连-黄芩药对干预的作用机制进行阐释,体现代谢组学可反映生物体的生理及代谢状态,能较好地体现药对是中医遣方用药的特色优势,具有内在的组合变化规律以及中医药的整体观、系统观以及多成分协同或拮抗作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023对口腔白班(OLK)、口腔扁平苔藓(OLP)和盘状红斑狼疮(DLE)等癌前病变的治疗作用和阻断癌变的作用。方法:将1023合剂用于48例OLK、139例OLP和38例DLE,并设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接受相同的常规治疗。结果:1023对OLK和OLP治疗有明显的效果,其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OLK的癌变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1023合剂对OLK和OKP均有治疗作用,对OLK有阻止癌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金鸡毛草提取物经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大鼠Ⅲ期压疮溃疡愈合的作用。方法建立Ⅲ期压疮溃疡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与金鸡毛草提取物低、中、高(4、8、16 g/kg)剂量组,每组12只。另取12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金鸡毛草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大鼠灌胃4、8、16 g/kg的金鸡毛草提取物,灌胃体积10 mL/kg,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每天1次,给药周期为2周。给药周期结束后,检测大鼠创面愈合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压疮溃疡组织和正常组织病理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及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大鼠压疮溃疡组织和正常组织中Wnt、β-catenin mRNA和蛋白水平。结果对照组大鼠皮肤组织结构正常,可见大量成纤维细胞及毛细血管;模型组大鼠压疮溃疡组织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及毛细血管数目明显减少,表皮明显变薄;金鸡毛草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压疮溃疡创面组织已经出现结痂,且表皮明显增厚,炎性细胞浸润较轻。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L-2、IL-4、TNF-α、压疮溃疡组织Wnt、β-catenin mRNA和蛋白水平升高(P <0.05);与模型组比较,金鸡毛草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创面愈合率依次升高,血清IL-2、IL-4、TNF-α、压疮溃疡组织Wnt、β-catenin mRNA和蛋白水平依次降低(P <0.05),呈剂量依赖性(P <0.05)。结论金鸡毛草提取物能加速大鼠Ⅲ期压疮溃疡愈合,减轻大鼠Ⅲ期压疮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金鸡毛草提取物可促进大鼠Ⅲ期压疮溃疡组织Wnt、β-catenin mRNA和蛋白的表达进而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8.
湿邪致病的广泛性与复杂性,引起了中医界越来越多的重视,余绍源教授临证50余年学验俱丰,对湿邪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建立了独特的"祛湿"思维与用药心得,并非常重视饮食疗法,主张药、食同进以祛湿邪。  相似文献   
9.
升降浮沉药性理论是指导临床组方遣药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古籍及文献研究得知,升降浮沉理论萌芽于《黄帝内经》,实践于《伤寒杂病论》,成立于《医学启源》,发展于《本草纲目》及现代。升降浮沉理论目前大多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实验研究少有,临床研究中其对组方的指导主要包括升降相反、升降相生、以升为主和以降为主4种形式。运用升降浮沉药性配伍的药对主要有升药配对、升降配对和降药配对3种。利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开展升降浮沉药性实验研究,揭示升降浮沉的科学内涵,将有助于其更科学的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0.
张翠英  任伟光 《中国中药杂志》2017,42(12):2413-2419
药对是中医临床遣药组方常用的配伍形式和复方来源之一,基于体内药动学研究是阐述药对配伍增效减毒机制的1个重要内容。该文全面总结整理丹参-红花(君臣配伍)和丹参-冰片(君使配伍)2类经典丹参药对的"标识成分"药动学研究报道,评价其阐释药对配伍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为今后药对配伍的药动学机制提出可行性建议。基于药对的药效组分"标识成分"的药动学比较研究,基本上考虑了中药的复杂体系存在背景、未脱离与其天然共存的化学体系,可以较好阐述药对配伍的君臣、君使增效机制,佐证了中药的"药辅共生"理论,这种药动学研究思路能较好地诠释药对配伍的增效机制。而基于单体化学成分、脱离中药复杂化学环境的"标识成分"药动学研究阐释药对配伍的增效机制尚存在一定空间,其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