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甘草的重要活性成分,甘草酸具有抗病毒、抗炎、抗过敏、抗变态反应、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作用。其中免疫调节作用备受关注。甘草酸通过双重调节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来发挥作用。甘草酸是一种有效的生物应答修饰剂,其免疫调节作用表现在对免疫活性细胞、细胞因子、补体等多方面。甘草酸能够增强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和活性,促进淋巴细胞产生IL-2,IFN-γ,IL-1等细胞因子,抑制IL-4,IL-10,IL-8等的生成,同时具有抗补体活性,可选择性抑制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甘草酸因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而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在银屑病、慢性持发性荨麻疹、支气管哮喘、慢性肝病、艾滋病及肿瘤等疾病中作为主要的药物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对甘草酸的免疫调节作用做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2.
雷公藤内酯酮对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雷公藤内酯酮对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建立Ⅱ型胶原蛋白诱导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观察药物对实验性大鼠足肿胀的抑制作用;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检测脾细胞因子IL-1β、TNF-α、IL-6和关节浸液内NO、PGE2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雷公藤内酯酮能剂量依赖性抑制大鼠足肿胀的程度(P<0.01);能明显抑制ConA诱导刺激的脾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P<0.01);对LPS诱导刺激的脾B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抑制作用不明显(P>0.05);能明显降低脾细胞因子IL-1β、TNF-α和IL-6含量以及关节浸液NO、PGE2含量(P<0.01)。结论:雷公藤内酯酮对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脾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降低致炎因子和相关炎症介质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肝乐颗粒(Ganle Keli,GL)对肝纤维化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四氯化碳诱导肝纤维化模型,每周2次,连续12周。于造模第7周起,给药组分别ig给予相应的受试药物,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溶媒,疗程6周。实验结束后,股动脉采血,比色法测定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肝匀浆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羟脯氨酸(Hyp)含量;同时取固定部位肝脏组织,HE染色;免疫组化技术测定肝组织中核因子-κB(NF-κB)蛋白的表达,RT-PCR技术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的表达。结果:肝乐颗粒1.5,3,6 g·kg-1各剂量组能明显降低肝纤维化大鼠ALT,AST,MDA,Hyp含量,升高SOD水平;减轻大鼠肝纤维化增生程度的同时抑制肝组织中NF-κB蛋白和TNF-αmRNA的表达。结论:肝乐颗粒对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黑骨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防治作用及其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将Wister雄性大鼠70只分成7组,sc Freund’s完全佐剂(空白组除外)建立佐剂性关节炎(adjuvant arthritis,AA)动物模型,观察黑骨藤提取物低、中、高剂量(20,50,100 mg·kg-1)对AA大鼠足肿胀、体重、器官指数及血清与炎性组织液中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水平的影响。结果:黑骨藤能有效抑制AA大鼠足肿胀,降低胸腺指数,下调AA大鼠血清与炎性组织液中IL-1β,IL-6,TNF-α的含量水平。造模第12 d后,黑骨藤高、中剂量组较模型组大鼠足跖肿胀度有极显著差异(P<0.01);模型组胸腺指数平均为1.50%,黑骨藤高剂量组为1.12%,两者差异极显著(P<0.01);黑骨藤高剂量组AA大鼠血清与炎性组织液中IL-1β,IL-6和TNF-α3项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黑骨藤具有良好的抗RA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免疫器官功能及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的含量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苷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SD大鼠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三七总皂苷组。模型组和三七总皂苷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三七总皂苷组在缺血前15 min和缺血后6 h分别ip三七总皂苷100 mg.g-1,模型组ip等量生理盐水。术后24 h评价神经行为学变化,测定脑梗死体积,脑组织中伊文思蓝含量及白介素-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水平。结果:三七总皂苷可有效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脑梗死体积,明显减轻脑缺血区血脑屏障破坏的程度。三七总皂苷组脑组织中细胞因子及伊文思蓝的含量较缺血再灌注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三七总皂苷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显著的脑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脑部细胞因子的表达和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与细胞因子、性激素、骨钙素的相关性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与细胞因子、性激素、骨钙素的相关性。方法:两个医院在3个月内收集8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辨证分为肾阳虚衰、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滞血瘀四组,抽取血液样本,检测七个指标:雌二醇(E2)、睾酮(T)、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骨保护素(OPG)、骨钙素(BGP)。结果:E2在四组证型的气滞血瘀组与肾阳虚衰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08),IGF-1z在四组证型的肝肾阴虚组与气滞血瘀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35),余指标的四组证型未见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雌二醇(E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两个指标可以作为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虚证(肾阳虚衰或肝肾阴虚)与实证(气滞血瘀)的鉴别诊断指标之一,中医证型存在客观的现代医学指标。 相似文献
7.
8.
针刀疗法对腰三横突征模型大鼠局部组织IL-6、IL-10、TNF-α、TGF-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模型大鼠局部组织相关细胞因子的含量变化,探讨针刀松解法治疗机制。方法:选用SD大鼠2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针刀组,后三组首先用在一侧第三腰椎横突尖处放置明胶海绵的方法建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动物模型,14天后,后两组分别给予6次电针或2次针刀松解干预治疗。造模56天后,取大鼠第三腰椎横突周围局部组织,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局部组织IL-6、IL-10、TNF-α、TGF-β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IL-6、IL-10、TNF-α、TGF-β含量都明显升高(P<0.01);针刀组IL-6、IL-10、TNF-α、TGF-β含量较模型组降低,电针组IL-6、IL-10含量降低(P<0.01,P<0.05)。结论:针刀松解法可以减轻局部组织内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这可能是针刀治疗软组织损伤、改善局部组织瘢痕粘连状况疗效更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地榆总皂苷对3种造血细胞Baf3/Mp1、UT-7和NSF-60的促增殖效应.方法 分别培养依赖血小板生成素(TPO)、红细胞生成素(EPO)和粒细胞集落生长因子(G-CSF)生长的Baf3/Mp1、UT-7和NSF-60细胞,在加或不加细胞因子条件下,用不同质量浓度地榆总皂苷处理细胞72 h后,采用MTT法检测3种细胞的增殖;采用RT-PCR法检测3种细胞因子受体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地榆总皂苷单独处理细胞72 h,明显促进Baf3/Mp1细胞和NSF-60细胞增殖,但不影响UT-7细胞生长;在TPO和G-CSF存在条件下,地榆总皂苷能分别增强两种细胞因子的促细胞增殖作用.此外,地榆总皂苷能明显增强Baf3/Mp1细胞TPO受体表达,对NSF-60细胞G-CSF受体表达没有影响.结论 地榆总皂苷具有单独或协同细胞因子的促造血细胞增殖作用,其促增殖作用与上调TPO受体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冠心通脉胶囊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内皮细胞微颗粒(EMPs)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含量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冠心通3粒/次,3次/d)和对照组(通心络胶囊,3粒/次,3次/d),4周为1个疗程,比较2组临床疗效以及服药前后IL-6,TNF-α,EMPs,vWF含量变化.结果:心电图观察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85.7%,对照组总有效率90.0%,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2.9%,对照组总有效率93.3%,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和对照组的IL-6,TNF-α,EMPs,vWF治疗后均下降明显,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2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冠心通脉胶囊能明显降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IL-6,TNF-α,EMPs,vWF的含量,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上与通心络胶囊相当,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