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44篇 |
完全免费 | 30篇 |
专业分类
中国医学 | 1674篇 |
出版年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29篇 |
2016年 | 31篇 |
2015年 | 77篇 |
2014年 | 233篇 |
2013年 | 108篇 |
2012年 | 272篇 |
2011年 | 238篇 |
2010年 | 137篇 |
2009年 | 150篇 |
2008年 | 101篇 |
2007年 | 140篇 |
2006年 | 24篇 |
2005年 | 20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调督脉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疗法。方法: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取C3~C7夹脊穴、风池;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风府、大椎、百会等督脉穴。观察两组患者眩晕症状的缓解情况。结果:治疗组治愈率56.0%,总有效率98.0%;对照组治愈率33.3%,总有效率79.1%;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通调督脉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的疗效优于常规夹脊穴为主的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2.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评价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的疗效及可能的不良反应。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结果:共纳入25个研究、4377例中风患者。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有降低病死率、残疾率的趋势,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疗效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疗法,纳入研究中仅发现2例疼痛者。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针刺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求过敏性鼻炎的有效针灸治法。方法:将135例过敏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Ⅰ组、对照Ⅱ组,每组45例。观察组穴取迎香、上迎香、印堂、合谷,配风池、大椎、肺俞针刺治疗;对照Ⅰ组单纯针刺迎香、上迎香、印堂、合谷治疗;对照Ⅱ组予以口服鼻炎康片,每次4片,每日3次。3组均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并随访半年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1%,对照Ⅰ组总有效率71.1%,对照Ⅱ组总有效率46.7%,3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3组痊愈病例1年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针刺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肯定,前后配穴法针刺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
针刺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疗效。方法:采用中医辨证和经络辨证相结合取穴的方法将80例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40例,用针刺治疗;对照组40例,用尼莫地平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优于对照组的55%(P(0.01)。并就针刺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机理进行了探讨。结论:针刺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不同针灸疗法抗大鼠运动性疲劳疗效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寻求足三里穴抗运动性疲劳的最佳刺激途径。方法:通过跑台法建立大鼠运动性疲劳模型,分别采用艾灸、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穴位注射等方法刺激大鼠"足三里"穴,观察毛刷刺激频率及血清LD、SOD的改变。LD检测采用酶法,SOD检测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结果:第7周,各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所需毛刷刺激频率明显少;TEAS组第7周所需刺激频率明显少于第5周。治疗前,各跑台组与安静对照组比较,大鼠SOD浓度、LD浓度明显升高;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各治疗组SOD浓度、LD浓度明显下降。结论:TEAS、穴位注射和艾灸刺激"足三里"穴均能起到良好的抗运动性疲劳的作用,TEAS疗效略优。 相似文献
6.
针刺放血为主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观察针刺放血为主与常规西药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差异。方法:将24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120例于疱疹最疼痛点采用针刺放血,并辅以拔罐、围刺等方法;对照组采用阿昔洛韦膏患处外用,常规口服阿昔洛韦片。观察并对比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2.5%,对照组为55.8%,2组疗效对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且观察组的止痛、止疱、结痂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针刺放血为主是治疗带状疱疹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早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不同时机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5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4例)。治疗组急性期(1~10天)即予针刺治疗,穴取地仓、颊车、阳白等,面部取穴不超过4个,浅刺,10天后常规取穴加电针;对照组除急性期不予针刺治疗外,余处理方法与治疗组相同。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7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P<0.05)。结论:早期针刺治疗面瘫是获取最佳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提高头针治疗中风偏瘫疗效的关键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讨论提高头针治疗中风偏瘫疗效需注意的5个方面。一是得气:得气是针刺取效的重要因素,头针针感应以医者指下有"如鱼吞钩"般的吸针感为主;二是针刺手法:手法的选择宜以找到适宜的针感、传导方向及强度为准则;三是有效刺激量:只有当腧穴的刺激量强度与患者体内的感应状态相匹配时,才能发生能量共振,出现最佳治疗效果;四是治疗时机:中风偏瘫康复水平的提高有赖于早期使用头针治疗;五是康复训练:头针治疗中风偏瘫需要与康复训练结合起来,两者结合起了正相干性效应。临证中注意这5方面问题,可以巩固和提高头针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痛阈改变与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患者临床疗效的关系,探索将痛阈值作为判断坐骨神经痛疗效的量化标准的可行性。方法 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温针灸组施以温针灸,西药组口服尼美舒利片,穴位注射组用654—2行穴位注射,分别测定患者治疗前与治疗第1、2、3疗程后的痛阈值。结果 根据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痛阈值和临床症状、体征检测进行综合评定。除喷嚏时疼痛加剧、排便时疼痛加剧及西药组咳嗽时疼痛加剧外,温针灸组与西药组、穴位注射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能使痛阈值升高,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0.
醒脑化痰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醒脑化痰针法对血管性痴呆(VD)患者认知记忆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的情况。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用醒脑化痰针法治疗,每日1次,留针30min;对照组服用哈伯因片,0.5mg,每日2次,疗程均为60d。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MMSE—R、ADL—R积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66.7%,对照组有效率为51.7%,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前后MMSE—R、ADL—R积分情况均有明显改善,观察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醒脑化痰针法治疗VD安全有效,有利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