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52篇
  免费   141篇
  国内免费   45篇
耳鼻咽喉   178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48篇
口腔科学   55篇
临床医学   458篇
内科学   37篇
皮肤病学   16篇
神经病学   90篇
特种医学   52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04篇
综合类   1224篇
预防医学   216篇
眼科学   19篇
药学   373篇
  2篇
中国医学   3050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99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111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108篇
  2016年   111篇
  2015年   138篇
  2014年   365篇
  2013年   327篇
  2012年   383篇
  2011年   410篇
  2010年   365篇
  2009年   300篇
  2008年   327篇
  2007年   268篇
  2006年   258篇
  2005年   252篇
  2004年   242篇
  2003年   228篇
  2002年   222篇
  2001年   226篇
  2000年   138篇
  1999年   154篇
  1998年   118篇
  1997年   123篇
  1996年   114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阶段性康复护理在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中医护理方案,观察组患者根据面瘫的病程分期和患者的个性化需求,通过阶段性康复护理手段,有针对性地辨证施护。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0%(30/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7%(26/30),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SAS评分均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同年龄患者护理后SA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P<0.05),且观察组不同年龄患者护理后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依从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阶段性康复护理在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能提高治疗效果,缓解患者的焦虑心理,促进其遵医行为,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构建面神经夹挫伤大鼠动物模型,应用溴莫尼定对面神经损伤进行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并研究溴莫尼定对损伤面神经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面神经夹挫伤大鼠动物模型,对动物模型进行持续21天的溴莫尼定治疗后,分别观察各组大鼠给药后各个时间点的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对取下的面神经损伤部位行HE染色形态学观察,通过免疫组化检测面神经损伤组织S100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面神经核团S100蛋白及FGF成纤维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自然恢复组及溴莫尼定治疗组在药物干预的第14、21天后,溴莫尼定组的面瘫评分较自然恢复组显著降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电生理学评估:药物干预第21天后,溴莫尼定组其潜伏期显著缩短,波幅明显升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形态学结果:溴莫尼定干预21天,其面神经新生髓鞘数量及厚度较自然恢复组显著增加,且神经横截面积及数量均显著增多,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术后自然恢复组及溴莫尼定组其S100蛋白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自然恢复组与溴莫尼定组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以及S100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减少,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溴莫尼定干预第21天,溴莫尼定组S100蛋白、FGF的表达均较自然恢复组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溴莫尼定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上调FGF以及S100的表达水平,从而促进神经恢复,缩短了CMAPs潜伏期,升高其波幅,维持新生轴突数量及其髓鞘结构的稳定,最终起到保护面神经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在缺血性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选取在徐州市中心医院康复科住院的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患者5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7)和试验组(n=27)。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面部肌群康复训练。试验组加患侧初级运动皮质5 Hz rTMS治疗,对照组在同一治疗部位予以相同参数的假刺激治疗。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修订版House-Brackmann分级系统(HBGS-2)、Sunnybrook面部分级量表、静息时双侧嘴角至人中下中心点的水平距离差、最大努力示齿时双侧嘴角至下颌中切牙交点的水平距离差和伸舌时舌中线偏离面部正中线的角度对患者进行面神经功能评价。结果两组各脱落1例。治疗前,两组HBGS-2评分、Sunnybrook面部分级量表评分、静息时双侧嘴角至人中下中心点的水平距离差、最大努力示齿时双侧嘴角至下颌中切牙交点的水平距离差和伸舌时舌中线偏离面部正中线的角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评价指标均显著改善(|t|>8.987, P<0.001),且试验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t>2.939, P<0.01)。结论患侧初级运动皮质5 Hz rTMS对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割治针灸用于面瘫后遗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8年8月收治的面瘫后遗症患者50例,根据电脑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2组各25例,包括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行单独针灸治疗和割治针灸联合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心理状态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 00%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60. 00%(P 0. 05)。观察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割治针灸对面瘫后遗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且治疗效果十分显著,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面瘫二针联合自拟补气通络汤治疗气虚络阻型卒中后面瘫的效果,分析其对患者面神经功能、面瘫程度及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辽宁省大连市大连港医院神经康复科的患者,对照组40例患者采取针刺治疗,试验组4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自拟补气通络汤治疗,比较2组患者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评分。结果试验组患者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面瘫二针联合自拟补气通络汤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临床症状和日常生活能力,针刺联合药物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探究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与机制,并检测观察血清中IgG、IgA、IgM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收集2015年4月—2017年12月于我院诊治的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观察组两组,各50例患者。观察组在患侧面部面瘫发作急性期(发病7 d内)即采取针灸治疗,以合谷(对侧)、迎香、阳白、四白、地仓、攒竹为主要针刺穴位,根据辨证论治的结果与证型特点取穴并施以合适的补泻操作手法;对照组在患侧面部面瘫发作急性期(发病7 d内)不进行面部的针刺治疗,但予以口服药强的松、VitB1、VitB6治疗,发病7 d后行面部针灸疗法,取穴与操作手法同观察组;治疗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中医症状积分评价疗效以及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评分评价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检测患者外周血清中IgG、IgA、IgM的水平并比较检测结果的差异与病情程度及疗效的关系。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总有效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医症状积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IgG、IgA、IgM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有效促进中医症状改善及面神经功能的恢复,并且临床工作中可以通过血清中IgG、IgA、IgM水平联合检测值的异常变化来预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发作的病情严重程度与治疗效果,应在临床诊疗中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评价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database,VIP)、万方数据库和PubMed等近5年关于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随机或半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并检索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由2位评价者独立对纳入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质量评估和资料提取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7个研究,共2 19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刺治疗有效率优于常规西药治疗[OR=6.30,95%CI (4.60,8.63),P0.000 01]。结论: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优于常规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8.
《陕西中医》2019,(12):1721-1724
目的:探讨牵正散合温胆汤联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以及对患者肌电图、口唇微循环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周围性面瘫患者90例,用计算机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予以西医基础治疗,对照组予以针灸治疗,观察组在针灸基础上予以牵正散合温胆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量表)、面部残疾指数(FDI)、肌电图检查、口唇微循环指标等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社会生活功能(FDI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H-B量表评分、躯体功能(FDIP)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动作电位潜伏期较治疗前缩短,波幅较治疗前增大,且观察组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微血管形态为发夹型者、微血管排列整齐者、微血管为线型者明显较治疗前增多,且观察组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牵正散合温胆汤联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显著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促进面神经功能以及面部表情肌兴奋性和收缩性恢复,改善口唇微循环状态,有利于病情转归。  相似文献   
9.
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多发于头颈部腺样组织,主要起源于上皮组织并具有嗜神经性这一独特的生物学行为,缓慢生长。不同于其他肿瘤,腺样囊性癌容易沿神经扩展并转移,早期常出现神经受累症状,如面部感觉异常、麻木、疼痛及面瘫等,晚期可发生转移,肺部较为常见,颅内转移相对少见,海绵窦区转移而原发病灶不明的极为罕见。2019年7月我院收治1例以三叉神经痛为首发症状的海绵窦区腺样囊性癌,完善相关头颈部腺体检查,未找到原发病变的证据,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