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69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6篇
  1篇
中国医学   8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感病是感受六淫、疫毒等外界因素引起的疾病,现代医学认为其主要致病因素为细菌或病毒。在以肉身体验为主要认知手段的古代,中医学家不可能发现细菌或病毒的存在,因而中医学家往往以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来把握认知外感病。由于外感病的发病与传播受到外界气候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尤与人体的内环境密切相关。有鉴于此,本文从“环境隐喻”的立场出发,对外感病发病的因机证治进行分析。外界的气候环境和社会环境容易被人们感受,而对于古代无法观察人体的内环境,作者借助《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中“祸起萧墙”的故事,对人体内环境为何与外感病的发病关系密切作以阐释,并通过人参败毒散、达原饮等方证的案例式说明,揭示清理人体内外环境而达治疗外感病的机理。  相似文献   
2.
3.
多模态隐喻是跨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在隐喻的构建与识别中发挥重要作用。声音作为非语言模态之一,其作用主要在于激活源域、识别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关系。中医四诊之闻声法,即是通过声音获取信息用于诊治,古代学者运用象声词、比喻、设置发声场景等方式记录声音。从多模态隐喻的角度,对中医古籍中记载的声音进行举例分析,展示声音在隐喻构建中对中医临床思维的影响,为中医多模态隐喻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目的:剖析现代医学“痛风病”中医病因病机的隐喻特征及其隐喻认知多样性的根源。方法:在认知科学的背景下,运用隐喻理论对三位国医大师关于现代医学“痛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进行分析。结果:现代医学“痛风病”病机理论是基于“痹”字相关的概念隐喻而建构的中医理论。结论:不同医家作为认知主体的独特性是造成“痛风病”隐喻认知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概念隐喻为工具,立足于“疫病是徭役”“疫病是战争”两个基本隐喻,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之中医病名、病机特点、发病过程和治法方药。通过分析发现,古人以徭役之涉及人群广泛和服役者死伤众多两大特点认识疫病的致病特点;本病是由新型冠状肺炎病毒侵犯人体,人体奋起反击的保卫战役,肺卫之气的盛衰是这场战争成败的重要转折,祛邪外出是本次战争的基本战略。此外,本文认为,结合现有实验室检查结果,新冠肺炎的中医治疗应考虑“痰”邪在病变过程中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辽宁中医杂志》2017,(2):278-280
从概念隐喻理论的角度,阐释中医之"神"的概念原型。通过对源域即宗教的和哲学的神与目标域即中医之"神"的映射,阐释了中医之"神"的概念来源、概念内涵和概念变迁。《内经》的神概念是基于物质层面的神,通常意义上的精神是物质神的功能之一。形神合一是以物质神为前提的对神的产生、运动以及功能、结果等一系列复杂过程的高度概括。对其概念的阐释不仅有助于原有中医理论的理解,还有助于使其适应新的文化氛围,使其在现今获得新的发展,以充实中医理论。  相似文献   
7.
作为新闻报道的“题眼”,新闻标题具有吸引眼球,激发阅读兴趣,引导读者思考的重要作用。隐喻作为重要的修辞技巧在新闻标题撰写中被大量应用。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在跨语际转换中,既有一些经验体验共享和相似的隐喻,也有缺失或者无法对应的隐喻。本文从概念隐喻及意象传达的角度探讨了不同类型隐喻的翻译方法及各自能够达到的不同效果,强调译者应在保证译文可接受性的前提下最大程度还原意象甚至应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再现意象,以保留新闻标题的三大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8.
在以《东方杂志》为代表的晚清报章政论文中,把晚清中国比作一个“病人”,并以中医诊断方式来观察和分析其病情,是一种非常流行的言论现象.这种“病国”隐喻代表了众多主张立宪改良的知识分子对晚清中国的一种非常普遍而独特的想像方式,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中医思维密切相关.但是,以中医思维为典型体现的传统思维方式重视感悟和意会的特点,却使作者们在鼓吹立宪改良这项充分向西方靠拢的“现代性”事业时,常常陷入一种看似滔滔不绝而实际上却“辞不达意”甚至“理屈辞穷”的尴尬境地,体现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中西文化交流和现代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言说困境.  相似文献   
9.
隐喻作为构建和表达新概念的一种认知方式,是引起词义扩大和缩小的内在机制。词汇不仅有其本身的概念意义,而且有语用意义。本文以Lakoff和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为框架,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对表示人们情感的词汇进行整理,分析了其现象,特点及语用意义。这些研究将进一步促进词汇语用学的发展以及对人类跨文化交际和英语教学都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具有广泛解释力的认知模式,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在EFL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隐喻的认知功能,以探索提升EFL教学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