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7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阻塞性黄疸阴黄证和阳黄证的影像学特征,以探讨MRI在阻塞性黄疸中医辨证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79例中阴黄证30例,阳黄证49例。分别观察分析阻塞性黄疸阴黄证、阳黄证的MRI表现。结果:阴黄与阳黄证MRI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①扩张程度方面,阴黄证以重度(19/30)和中度(8/30)扩张为主,阳黄证以轻度(21/49)和中度(28/49)为主,显著性检验χ2=19.694,P<0.005;②在胆管的扩张形态方面,阴黄证患者以软藤状扩张为主(21/30),阳黄证以枯枝状为主(35/49),显著性检验χ2=24.244,P<0.005。结论:MRI扫描利于阻塞性黄疸的定位、定性诊断,为阴黄、阳黄的辨证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慢性肝病AST/ALT比值与黄疸阴阳属性的关系研究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慢性肝病时AST/ALT比值与黄疸阴阳属性的对比观察,为临床上难以辨别阴阳性质之黄疸找出一有意义生化指标。方法:根据中医阴阳学说,对143例慢性肝病AST/ALT比值及黄疸进行阴阳归类或拟设阴阳归类,并对其中88例脉证不符、阴阳指征不明确者按以药测证的原理进行验证。结果:慢性肝病时AST/ALT比值与黄疸阴阳属性具有相关性。结论:AST/ALT比值大于1时多为阴黄,反之则多为阳黄。  相似文献   
3.
到了病房,齐大夫向病人介绍道:"这是咱省中医药研究院名医馆的张大夫、张教授,我特意请他来给您会诊。"  相似文献   
4.
阳黄误治导致阴黄的成因,笔者依据二十余年的临床经验及教训综合分析,并结合现代医学综合治疗考虑,责之于三个方面;尤其对现代医学治疗用药提出质疑,通过典型病例进行分析讨论,对黄疸病中西医辨证治疗及预防和保健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367例阴黄患者,按辨证分为寒湿阻遏、肝寒血凝、瘀血停积。分别予以茵陈术附汤、六君子汤合当归补血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干胃散随征调治。治疗3~6个月,总有效率93.46%。  相似文献   
6.
本院自1981年2月~1988年2月共收治新生儿病理性黄疸61例,其中3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简称甲组),31例单纯用西药治疗(简称乙组),经观察,甲组疗效优于乙组,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甲组30例,男21例,女9例,病程出生后22小时~28天,平均9.8灭。乙组31例,男23例,女8例,病程出生后28小时~48天,平均19.3天。甲  相似文献   
7.
自《诸病源候论》出现“阴黄”一名以来,历经宋代韩祗和、窦材,元朝罗天益,明朝张介宾等医家而理论成熟。阴黄、阳黄是根据阴阳学说对黄疸的分类,这一理论历史上有先进性,但存在明显的缺陷。  相似文献   
8.
1病案实录欧某,女,56岁。初诊日期:2003年8月11日。患者于1个月前因患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服用他巴唑,1周后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在当地某三甲医院查肝功能示:总胆红素(TB)200μmol/L,首先收入传染科治疗,后辗转内科、外科,病情继续恶化,TB升至317μmol/L,建议转中医治疗。  相似文献   
9.
阴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概念。当今社会,可能只有中医还在用着阴阳,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石。那么为何中医还要用阴阳?阴阳在中医的诊治过程中究竟起什么作用?再者,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内因能否一贯地作为"变化的根据"?通行的"内因第一"论是否荒谬?张老师将结合病例阐述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生儿母乳性黄疸阴阳属性转化的影响因素。方法:对68例确诊母乳性黄疸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追踪随访,第3至8周每周至少随访1次。记录患儿日龄、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分娩方式、出生时窒息史、精神状态、皮肤颜色、每日喂奶次数、有无呕吐、大便情况、黄疸出现时间、经皮测胆红素值、口服退黄药物情况及黄疸消退时间等。化验血常规及肝功能指标。其中22例病程中曾由阳黄转化为阴黄。对此22例患儿(观察组)及其他患儿(对照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应用PEMS3.1For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每日母乳喂养的次数(7.8±0.5vs8.2±0.7)、口服茵栀黄的天数(14.7±3.1vs12.6±2.9)及化验ALP、GGT值与对照组有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疸消退时间较对照组延长(57.1±5.7vs52.9±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阴阳属性可相互转化,其发生与多因素有关。不恰当服用寒凉药物、较高的血清ALP、GGT值可促进阳黄向阴黄转化,增加喂奶次数则通过促进黄疸消退而减少其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