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786篇
  免费   1319篇
  国内免费   965篇
耳鼻咽喉   63篇
儿科学   113篇
妇产科学   163篇
基础医学   999篇
口腔科学   373篇
临床医学   5671篇
内科学   1226篇
皮肤病学   83篇
神经病学   290篇
特种医学   679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899篇
综合类   12358篇
预防医学   5730篇
眼科学   103篇
药学   7965篇
  21篇
中国医学   7968篇
肿瘤学   362篇
  2024年   99篇
  2023年   393篇
  2022年   372篇
  2021年   506篇
  2020年   469篇
  2019年   594篇
  2018年   322篇
  2017年   553篇
  2016年   607篇
  2015年   909篇
  2014年   1774篇
  2013年   1793篇
  2012年   2633篇
  2011年   2864篇
  2010年   2676篇
  2009年   2654篇
  2008年   5227篇
  2007年   3893篇
  2006年   2604篇
  2005年   2783篇
  2004年   2219篇
  2003年   2012篇
  2002年   1513篇
  2001年   1079篇
  2000年   767篇
  1999年   696篇
  1998年   528篇
  1997年   424篇
  1996年   436篇
  1995年   360篇
  1994年   325篇
  1993年   200篇
  1992年   195篇
  1991年   139篇
  1990年   124篇
  1989年   147篇
  1988年   47篇
  1987年   44篇
  1986年   35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是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跨学科、综合性的医学人文期刊。本刊为月刊,国内刊号:CN 10?1290/R,国际刊号:ISSN 2095?9753,2015年3月正式出版发行。办刊宗旨:加强医务人员和决策者对医学人文的认识和关注,促进医学人文研究和医学人文精神的提升,弘扬博爱、友善、乐于助人的人道主义精神,改善医疗环境、和谐医患关系,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背景 医患沟通障碍是导致医疗纠纷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对医务人员医患沟通能力的评价研究较少,缺乏信效度良好的评估工具。 目的 构建"五习惯"医患沟通评价量表(5HCS),检验其信度和效度。 方法 2014年3月,采用Brislin翻译法在"四习惯"医患沟通评价体系(4HCS)的基础上,形成5HCS初稿;2014年4—6月,采用德尔菲法,使用问卷分两轮征求专家意见,根据专家意见修订条目后形成5HCS定稿;2018年3月,使用新构建的5HCS对127名住院医师的医患沟通能力进行评估,通过分析其评价数据,检验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评价者间信度、内容效度和标准关联效度。 结果 正式版5HCS包含5个维度("尊重示善,融洽关系""采集信息,引导观点""表达共情,建立信任""风险告知,知情同意""提供诊断,协商决策"),21个条目。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16,各维度与量表总分的r值为0.524~0.692,各条目的内容效度指数(I-CVI)≥0.81,量表总分的评价者间信度r值为0.912,组内相关系数(ICC)=0.912,标准关联效度以中文版医患沟通技能评价量表(SEGUE)为标准,两个量表总分之间的r值为0.377(P<0.01)。 结论 5HCS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将其作为我国住院医师医患沟通能力测评工具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正万晓刚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临床和教学工作近四十年,临证坚持辨证论治,组方简练平稳,对内科、皮肤病及疑难杂症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善于从邪正关系入手,分阶段论治脱发。现将万晓刚教授治疗脱发的经验加以总结,与同道共享。  相似文献   
5.
苦寒类中药善于清热燥湿以改善机体内环境稳态,目前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肥胖、炎症、菌群失调等慢性或代谢性疾病,而这些疾病往往都伴随着机体生物钟系统的失衡。改善生物钟失衡可能是苦寒药治疗这些疾病的作用机制之一,同时,在生物钟的调控下,机体新陈代谢及内分泌等行为的节律性波动也可能影响苦寒药的药效。既往对苦寒药在临床应用上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胃肠动力及激素等基础研究上,从生物钟基因的角度鲜有见到深入的研究与阐述。因此,本文从临床常用苦寒药对生物钟基因的影响及生物钟基因对苦寒药作用的影响两个方面探讨苦寒药的应用,同时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和归纳苦寒药影响生物钟基因共同的物质基础,以期为苦寒药作用多靶点以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中药药性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中药和西药的联合应用越来越多,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如果配伍不当的话,不但会降低中西药联合应用的药效,而且还会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更有甚者导致药源性疾病的发生,进而造成非常严重的不良后果,危及患者生命健康。因此掌握中药和西药之间的配伍禁忌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积极作用。所以笔者结合日常临床工作,根据药物配伍时发生的各种变化,对比较常见并且具有代表性的中西药联用的禁忌进行了分析、整理和归纳,以提高临床治疗目的,进而避免配伍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刘晓丹  杨筱倩  唐三  丁煌  黄小平  邓常清 《中草药》2019,50(7):1649-1656
目的探讨冰片是否具有促进黄芪甲苷(AST IV)和三七总皂苷(PNS)配伍时主要有效成分透过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再灌注模型大鼠血脑屏障的作用。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冰片组、AST IV组、PNS组、AST IV+PNS组、冰片+AST IV+PNS组,制备MCAO再灌注大鼠模型,以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MS)测定大鼠患侧与健侧大脑皮层、小脑中AST IV和PNS有效成分(人参皂苷Rg1、Rb1和三七皂苷R1)的含量。结果 AST IV无论是单用还是与PNS、冰片配伍,其口服后主要分布在大脑皮层,尤其是患侧大脑皮层。冰片+AST IV+PNS能使患侧与健侧大脑皮层中AST IV含量显著增加。PNS单用,其有效成分人参皂苷Rg1、Rb1和三七皂苷R1主要分布在患侧小脑。冰片+AST IV+PNS能使患侧大脑皮层中人参皂苷Rb1含量显著增加,使健侧和患侧大脑皮层中人参皂苷Rg1含量增加,使大脑皮层尤其是患侧大脑皮层及小脑中三七皂苷R1含量增加。结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AST IV与PNS的有效成分人参皂苷Rb1、Rg1及三七皂苷R1在大脑皮层和小脑均有一定的分布。AST IV单用时,AST IV主要分布在大脑皮层;PNS单用时,人参皂苷Rb1、Rg1及三七皂苷R1主要分布在小脑。冰片与AST IV、PNS合用后,能促进AST IV及人参皂苷Rb1、Rg1及三七皂苷R1向大脑皮层富集,尤其是向缺血再灌注侧大脑皮层富集;而且能不同程度地促进AST IV,人参皂苷Rb1、Rg1及三七皂苷R1在大脑皮层的吸收,尤其是在患侧大脑皮层的吸收。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预测气滞胃痛颗粒抗炎镇痛主要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结合中医方解配伍理论对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进行分析。方法基于TCMSP中药系统生物学分析数据库收集气滞胃痛颗粒中6味中药的主要化学成分,并借助LC-MS技术对所筛成分进行分析,通过TCMSP检索和Pharmmapper软件预测获取各成分主要的作用靶标,并通过DIP数据库,利用蛋白质相互作用信息建立药物靶标与炎症疼痛靶标的关联,构建药物-靶标-疾病网络,通过网络特征分析气滞胃痛颗粒抗炎镇痛的作用靶标,阐释其抗炎镇痛的主要作用机制。结果根据网络分析,共有44个炎症疼痛靶点与气滞胃痛颗粒密切相关,其中直接作用靶点有20个,主要是对环加氧酶-2(COX-2)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等蛋白酶的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NOD样受体(NLR)信号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等与炎症疼痛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有关。结论气滞胃痛颗粒抗炎镇痛作用体现了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该研究为深入阐释气滞胃痛颗粒抗炎镇痛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并且进一步说明了中医药古方配伍理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9.
中药复方是由2味或2味以上中药遵循中医理论组合而成的方剂。多味中药在合适的剂量配比之下,协同发挥作用,实现中医的整体调节治疗。研究中药复方的配伍对推动中药现代化发展、新药开发以及临床应用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研究者们在传统的"七情和合"与"君臣佐使"的基础上,运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对中药复方的成分、药效活性和药代动力学性质等进行了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药复方配伍的科学内涵。同时,多种数理方法和模型的建立、网络药理学和数据挖掘方法的发展与应用,也对中药复方配伍研究提供了很大帮助。研究方法的发展虽促进了中药复方配伍的科学研究,但还需进一步建立适合中药复方配伍复杂关系的研究方法,以阐明中药复方及其成分/组分配伍的内在规律,进而构建新的现代中药复方,这也是目前中药复方配伍研究的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10.
刘慧娟  白明  苗明三 《中医学报》2019,34(11):2425-2428
目的:基于关联规则和因子分析探讨川乌用药配伍规律。方法:以"川乌"为主题,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搜索,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107篇,使用Excel 2013、SPSS Modeler 14.1、SPSS Statistics 21.0统计软件为工具,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中药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频数分析发现,内服方共62首,外用方45首。在性味统计中,以辛、苦、甘,温、热、平最为常见,归经以肝经、心经、脾经最为常见;主治疾病中以风湿类、骨科类、神经类居多;关联规则分析中得到关联强度最高的药对组合各10组;因子分析内服方得到公因子10个,外用方得到公因子9个。结论: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统计分析,明确川乌常用药对,发现其减毒增效的配伍规律,为有毒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为新处方研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