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17篇
  免费   337篇
  国内免费   288篇
耳鼻咽喉   57篇
儿科学   57篇
妇产科学   52篇
基础医学   567篇
口腔科学   52篇
临床医学   558篇
内科学   774篇
皮肤病学   131篇
神经病学   95篇
特种医学   59篇
外国民族医学   30篇
外科学   371篇
综合类   1249篇
预防医学   216篇
眼科学   63篇
药学   402篇
  7篇
中国医学   197篇
肿瘤学   305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169篇
  2022年   159篇
  2021年   179篇
  2020年   174篇
  2019年   197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164篇
  2016年   155篇
  2015年   179篇
  2014年   236篇
  2013年   220篇
  2012年   352篇
  2011年   345篇
  2010年   347篇
  2009年   358篇
  2008年   332篇
  2007年   289篇
  2006年   278篇
  2005年   248篇
  2004年   186篇
  2003年   178篇
  2002年   141篇
  2001年   114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溶质载体蛋白(SLC)及其受体趋化因子受体7(CCR7)与I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I期NSCLC患者127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淋巴结微转移情况分为对照组92例和转移组35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通过根治术切除病灶,通过免疫组化方式检测病灶中SLC7A11及CCR7含量,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及影像学检查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SLC7A11及CCR7与淋巴结微转移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建立ROC曲线分析两者及其联合检测对NSCLC患者微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结果 两组患者SLC7A11及CCR7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转移组患者病灶直径、支气管受累及TL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病灶直径(OR=49.254,95%CI=11.062~507.604)是影响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SLC7A11(OR=8.622)及CCR7(OR=8.709)表达水平是影响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独立因素(P<0.05)。SLC7A11、CCR7及联合诊断对NSCLC淋巴结微转移具有较好的检测价值(均P<0.05)。联合检测特异度显著高于 SLC7A11及CCR7单独检测(2=7.292,15.125;均P<0.01)。结论 SLC家族的中SLC7A11及其受体CCR7与NSCLC患者微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盐酸氨溴索联合常规治疗对小儿哮喘急性发作临床效果及对血清趋化因子(CCL 2)、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及骨桥蛋白(OPN)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慈林医院收治入院的小儿哮喘急性发作的9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两组患儿均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另给予盐酸氨溴索静脉滴注治疗,对比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第1秒末用力呼气容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呼气峰值流量(PEF)值、症状体征(呼吸困难、喘息、咳嗽、哮鸣音)消失时间及治疗前、后血清CCL 2、ICAM-1、OPN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肺功能指标(FEV1%、FEV1/FVC、PEF值)均比治疗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呼吸困难、哮鸣音、咳嗽、喘息消失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CCL 2、ICAM-1及OPN水平比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氨溴索联合常规治疗降低血清CCL 2、ICAM-1及OPN水平,控制患儿炎症反应,且提高临床疗效,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miR-34b的表达特征,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共87例为观察组,87例体检证实为健康的成人血清标本作为对照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中miR-34b的表达。结果:观察组中miR-34b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1.06±0.25)与(1.32±0.34),P<0.01],CXCL12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9.47±3.26)与(7.37±1.06),P<0.01]。血清中miR-34b表达下调对急性脑梗死诊断具有预测价值,CXCL12曲线下面积AUC为0.9880,95%置信区间(CI):0.9772~0.9988。血清中CXCL12表达上调对急性脑梗死诊断具有预测价值,CXCL12的预测价值要优于miR-34b。miR-34b在不同梗死灶最大径和有无高血压、高血脂患者的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不同性别、年龄、有无吸烟和饮酒史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回归分析显示miR-34b与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具有正相关性(P<0.01),CXC...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热射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转录组测序生物信息学结果,寻找影响热射病预后的关键基因。方法选取2019-06-01~2020-08-30空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急诊科收治的热射病患者,按照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随机数字法在两组中分别选取患者进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转录组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寻找差异基因;RT-PCR验证筛选出的差异基因在生存组和死亡组中的表达。结果29例诊断为热射病患者入选,按照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其中生存组18例,死亡组11例。随机数字法选取6例生存患者和4例死亡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两组患者有693个基因表达有明显差异,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趋化因子(C-C基元)配体5(CCL5)、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MMP9基因可能与预后相关。将两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目标基因表达情况通过RT-PCR法表达检测,与生存组比较,死亡组MMP8基因(P=0.8955)和MMP9基因(P=0.0597)表达无明显变化,CCL5基因表达明显上升(t=7.056,P<0.05)。结论CCL5基因可能是影响热射病预后的关键基因,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炎症因子MCP-1、CCR2、E-selectin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于本院连续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0例作为观察组,均经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明确诊断,同期选择本院健康体检者200例作为对照组,接受问卷调查、体格检查、采集血标本。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并提取DNA,采用Sequenom Massyarray技术检测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rs1024611、rs3760396)、C-C趋化因子受体2 (CCR2)(rs1799864、rs1799865)、E-selectin (rs2076059、rs10800469、rs3917412、rs5368)的基因型。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医护人员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90 d后进行随访,记录改良Rankin评分(mRS)。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各基因型与脑卒中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E-selectin的rs2076059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缺血性脑卒中患者E-selectin的rs2076059基因型多态性显著增加,MCP-1、CCR2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之间没有显著关联。经回归分析发现E-selectin基因rs2076059位点也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mRS评分,E-selectin基因rs2076059位点G/A基因型携带者较G/G基因型患者发生预后不良的相对风险度为2.17(P=0.007,OR=2.17,95%CI:1.48~5.79)。结论E-selectin基因rs2076059位点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rs2076059位点与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有关;相较于G/G基因型,G/A基因型为风险基因型,更易导致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目的 探讨血清趋化因子CXC配体16(CXCL16)、热休克蛋白70(HSP70)、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在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病情变化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确诊的110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为脑梗组,单纯高血压患者110例为对照组,检测2组血清CXCL16、HSP70、HMGB1及sCD40L水平及一般生化资料;按照脑梗死病灶大小、NIHSS评分分为小梗死组、中梗死组、大梗死组及轻度组、中度组及重度组,并进行分析。结果脑梗组血清CXCL16、HSP70、HMGB1及sCD40L高于对照组(P0.05);小梗死组、中梗死组、大梗死组血清CXCL16、HSP70、HMGB1及sCD40L呈递增趋势,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中度组及重度组血清CXCL16、HSP70、HMGB1及sCD40L呈递增趋势,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CXCL16、HSP70、HMGB1及sCD40L较单纯高血压患者显著升高,并与脑梗死病灶大小、神经功能受损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