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1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0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24篇
预防医学   8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73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敏性紫癜是儿童常见的由IgA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在中医学中属于"血证"的范畴。王俊宏教授谨守病机,分证论治过敏性紫癜,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在辨证方面,王教授强调根据病程及临床特点辨别虚实轻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重视从脾论治,用药重视清肺利咽,顾护脾胃,活血化瘀法贯穿始终,统筹兼顾,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陈晓晖 《河南中医》2019,39(12):1802-1804
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的三焦辨证均是外感病辨证施治的基础,虽其角度不同,但均揭示了外感病变化发展的规律,而在这三种辨证体系中,均贯穿着气血理论。《伤寒论》对痞证、结胸证、蓄血证的论述,体现了气血理论在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的演变规律。从痞证到结胸证再到蓄血证,是由病在气到病在气或血,再到病在血的过程。治疗上以调气为先,再气血同治,而调气之法有散邪热、扶正气的作用。病在气当治气,病在血却不可一味治血,必气血同治。临床辨证要将气血与寒热、表里、虚实的辨证结合在一起,辨气血之病位、病性,病理产物以及相互影响关系,辨证精准,用药才可精当。  相似文献   
3.
《太史医案初编》是清代旴江名医黄宫绣的一部医案著作。该书立足于中医的理论特点及临床特色,体现了黄氏独特的辨证思路和临证经验。本文以《太史医案初编》中几则有关血证的医案进行研究,主要对黄氏辨治血证的理法方药特色进行初步探析,以窥其主要学术思想特色,挖掘旴江医学学术价值,为临床血证辨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以《伤寒论》蓄血证理论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可行性。[方法]通过跟师学习,结合《伤寒论》中蓄血证相关理论,从病机、证候、治疗几方面阐述子宫内膜异位症与蓄血证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列举验案加以分析佐证。[结果]从临床角度看,蓄血证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有相似之处,离经之血瘀滞,瘀热互结下焦是其病因病机,以少腹硬满胀痛、血下则缓为主要临床表现。破结逐瘀是其治疗大法,以抵当汤为治疗主方。临证施治时,根据月经周期、患者体质,在破结逐瘀泻热基础上,佐以补肾、健脾、温经、解痉,并配合针灸治疗。文中所附子宫内膜异位症病案,皆为瘀热互结下焦,从蓄血证论治,以水蛭、地鳖虫祛瘀消散离经之血,以大黄、猫爪草等泻热解毒,并防止病灶的异常出血,取得较好疗效。[结论]以《伤寒论》蓄血证理论治疗下焦瘀热互结的一类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妇人大全良方》中诊治血证的8卷25论的阅读,从陈氏对血证不同分型的辨证论治入手,总结《妇人大全良方》对血证的诊治特点。笔者发现陈氏在诊治血证时,调畅气机、调节冲任、调理脏腑以治经病,凉血止血、调畅气机、补益肝脾肾以治出血,行气化瘀以治瘀血,调和气血以治气血不和,但是不论是在诊治出血、瘀血还是气血不和、经病时都要在调血的同时注重调气。陈氏在诊治血证时的思路清晰、辨证准确、组方精妙,对后世医家诊治血证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9,(1):172-176
目的:探讨睡眠剥夺复合免疫法建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气不摄血证小鼠模型的可行性。方法:Balb/c小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模型组在第1周仅睡眠剥夺,第2、3周睡眠剥夺复合免疫法(腹腔注射抗血小板血清),实验周期为3周。实验结束后,采用血球计数仪检测血小板数量、称量小鼠脾脏重量并计算脾脏指数、流式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此外,观察并检测小鼠一般体征,采用大小鼠抓力测定仪检测抓力,MouseOx Plus小动物无创监护仪检测脉搏幅度,数码照相机采集舌面特征。结果:疾病指标: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注射部位、耳部、足部等有点状或块状出血,脾脏指数明显升高,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均显著降低,且CD4~+/CD8~+明显降低;证候指标: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抓力显著降低,脉搏幅度显著降低,舌象R/G值明显降低。结论:睡眠剥夺复合免疫法可以成功建立与临床接近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气不摄血证小鼠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丹芍汤联合西医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2例过敏性紫癜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芍汤,对比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2周、4周、6周、8周的中医证候评分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4周、6周、8周,观察组的中医证候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期间2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丹芍汤联合西医治疗对小儿过敏性紫癜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临证指南医案》中血证的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临证指南医案》中血证的中医处方,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构建数据库,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方法分析处方中药物和药对组合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处方规律等。结果:纳入处方238条,高频次药物包括茯神、茯苓、生地黄、甘草等;高频次药物组合包括“人参,甘草”“熟地黄,五味子”“麦冬,茯神”“麦冬,生地黄”等;置信度较高的关联规则包括“芡实→熟地黄”“芡实,莲子→熟地黄”“五味子,茯神→熟地黄”等;新处方包括“韭菜,橘红,白蒺藜,桔梗,瓜蒌”“龟甲,黄柏,人中白,淡菜,墨旱莲”“白芍,陈皮,白术,木瓜,炮姜”等。结论:叶天士治疗血证的用药广泛而灵活,但仍宗“治火”“治气”“治血”之道,审证求因,治病求本,理法方药一体,注重五脏的调理,其中以心肝脾为要,兼顾先后天之本,尤重胃阴的顾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三黄消疕膏用于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1月就诊于我院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口服决银颗粒治疗,治疗组除口服决银颗粒外,外用三黄消疕膏于局部皮损处,治疗2周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ASI)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评分、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PASI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4,P<0.05);DLQI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9,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91%,对照组有效率为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09,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黄消疕膏联合决银颗粒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紫癜1号中药熏洗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过敏性紫癜患者80例,按照研究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40例,给予喜炎平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等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紫癜1号中药熏洗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皮肤紫癜消退时间及关节肿痛缓解状况等相关指标。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5.0%,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7.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皮肤紫癜消退时间为(4.10±1.02)d,少于对照组(7.69±1.79)d;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关节肿痛情况完全缓解达到50.0%,缓解达到35.0%,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紫癜1号中药熏洗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治疗效果明显,有效缩短患者紫癜消退时间及缓解关节痛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