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478篇
  免费   1225篇
  国内免费   905篇
耳鼻咽喉   360篇
儿科学   379篇
妇产科学   41篇
基础医学   514篇
口腔科学   63篇
临床医学   5192篇
内科学   4075篇
皮肤病学   30篇
神经病学   1220篇
特种医学   2021篇
外国民族医学   23篇
外科学   4948篇
综合类   9913篇
预防医学   1440篇
眼科学   167篇
药学   3266篇
  48篇
中国医学   1563篇
肿瘤学   345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66篇
  2022年   493篇
  2021年   454篇
  2020年   796篇
  2019年   685篇
  2018年   273篇
  2017年   556篇
  2016年   703篇
  2015年   822篇
  2014年   1583篇
  2013年   1558篇
  2012年   2026篇
  2011年   2193篇
  2010年   1941篇
  2009年   1940篇
  2008年   2219篇
  2007年   2108篇
  2006年   1921篇
  2005年   2021篇
  2004年   1702篇
  2003年   1518篇
  2002年   1207篇
  2001年   1064篇
  2000年   876篇
  1999年   702篇
  1998年   686篇
  1997年   622篇
  1996年   535篇
  1995年   460篇
  1994年   350篇
  1993年   295篇
  1992年   220篇
  1991年   199篇
  1990年   152篇
  1989年   152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药物涂层球囊和普通球囊在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中的疗效。 方法选择42例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药物涂层球囊组(DCB组)20例和普通球囊组(CB组)22例。DCB组病人采用紫杉醇释放高压分流球囊扩张成形术,CB组病人采用普通球囊扩张成形术。比较2组手术成功率和手术前后狭窄处内径、透析血流量,并比较术后1、6、12个月动静脉内瘘初级通畅率和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2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2组病人术前狭窄处内径及透析血流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狭窄处内径及透析血流量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1),但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和12个月,2组病人动静脉内瘘初级通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DCB组初级通畅率高于CB组(P < 0.05)。2组病人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相比,药物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在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病变方面存在一定优势,可作为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安全、有效的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颈动脉易损斑块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认知障碍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将2018年7月—2020年7月于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为ACI伴颈动脉易损斑块的患者18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180例经健康体检诊断为不稳定斑块的研究人员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不稳定斑块积分比、斑块最大长度、斑块最大厚度、溃疡斑块、面积狭窄、狭窄处峰值流速以及阻力指数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不稳定斑块积分比、斑块最大长度、斑块最大厚度、溃疡斑块、面积狭窄、狭窄处峰值流速以及阻力指数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高不稳定斑块积分比、斑块最大长度、斑块最大厚度、溃疡斑块、面积狭窄处峰值流速以及阻力指数均是造成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危险因素。观察组患者的认知障碍(χ2=11.432,P=0.001)和预后不良(χ2=14.362,P=0.000)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相关性分析显示,ACI患者的颈动脉易损斑块与认知障碍以及预后不良呈现显著的相关性。[结论]颈动脉易损斑块与ACI患者认知障碍和预后不良呈现显著的相关性,高不稳定斑块积分比、斑块最大长度、斑块最大厚度、溃疡斑块、面积狭窄、狭窄处峰值流速以及阻力指数均是造成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危险因素,建议对此类患者及时进行临床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与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选取使用AVF行MHD治疗的患者186例,根据随访过程中超声检查AVF是否出现并发症[狭窄和(或)血栓]分为并 发症组48例和非并发症组138例,收集2组患者透析龄、透析中收缩压下降≥30 mmHg(1 mmHg=0.133 kPa)例数、穿 刺失败或血肿形成例数、是否合并糖尿病等临床资料,并检测2组患者PCT、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Plt)等指标, 比较2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AVF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并发症组合并糖尿病、血液 透析中收缩压下降≥30 mmHg、穿刺失败或血肿形成发生率及PCT、CRP、透析龄高于非并发症组(P<0.05)。2组性 别、年龄、原发疾病、尿素清除指数、体质量指数、每月血液灌流及血液透析滤过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 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较高水平的PCT、血液透析中收缩压下降≥30 mmHg、穿刺失败或血肿形成是发生AVF并发 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高水平PCT是MHD患者AVF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应重视对微炎症状 态的改善,并注意合理控制血压,避免血液透析中血压快速下降,不断提高穿刺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腹腔镜经脐单一部位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小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经脐单一部位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观察记录患儿的手术结果及随访结果,并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结果手术过程顺利,100例患儿均成功完成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无并发症发生。观察组患儿术后6 h将胃管取下,少量喂入温水后逐渐过渡到喂糖水、喂奶;对照组患儿术后24 h开始逐渐进食。患儿术后进行6个月的延续性随访,观察组患儿切口恢复美观,已经无法观察到切口瘢痕,两组患儿的生长发育均显示正常状态。观察组患儿手术时间(21.23±1.65)min及术后住院时间(5.58±1.98)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38.44±1.23)min、(9.67±1.22)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患儿采用腹腔镜经脐单一部位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手术效果良好,手术创伤小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5.
6.
背景CT血管造影(CTA)已成为影像学研究的热点,近年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目的探讨CTA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其斑块类型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冠心病(CHD)患者98例,均接受CAG和CTA检查。记录CTA对冠状动脉管腔的评价结果,以CAG为诊断冠状动脉节段狭窄程度的“金标准”,采用Kappa检验分析CTA与CAG诊断结果的一致性,基于CTA比较不同狭窄程度的冠状动脉节段斑块类型。结果98例CHD患者中满足管腔评价要求的冠状动脉节段704段(占84.0%)。CTA与CAG诊断冠状动脉节段狭窄程度的Kappa值为0.926。98例患者通过CTA共检出228个冠状动脉斑块,其中非钙化斑块92个、混合斑块76个、钙化斑块60个。中/重度狭窄冠状动脉节段的非钙化斑块及混合斑块发生率高于无/轻度狭窄的冠状动脉节段,钙化斑块发生率低于无/轻度狭窄的冠状动脉节段(P<0.001)。结论CTA对CHD患者冠状动脉节段狭窄程度的诊断价值较高。且基于CTA发现,中度及重度狭窄的冠状动脉节段多存在非钙化斑块及混合斑块。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血脂相关指标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病情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422名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记录相关实验室检查数据。根据冠脉狭窄程度分位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组和≥50%组,根据Gensini评分分为G1组(积分<4),G2组(积分4~20),G3组(积分21~32),G4组(积分>32)四组。血脂相关指标进行组间比较和与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冠脉狭窄程度不同的两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三酰甘油葡萄糖指数(TyG指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残余胆固醇(R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脂蛋白a[Lp(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ensini积分进行分组比较,发现血清TC、TG、non-HDL-C和sd-LDL-C水平,G4组显著高于G3组,G3组显著高于G2组,G2组显著高于G1组。G4组血清LDL-C水平显著高于G3组,TyG指数和RC水平,G3组显著高于G2组,G2组显著高于G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除Lp(a)外,其余指标均与Gensini积分具有统计学相关(P<0.05)。结论血脂相关指标的监测对于冠状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综合评估和治疗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创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PLIF)和传统开放PLIF对腰椎退行性疾病(LDD)远期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LDD患者182例,其中96例采用传统开放PLIF治疗(PLIF组),86例采用MIS-PLIF治疗(MIS-PLIF组)。比较2组腰椎矢状位参数、多裂肌横截面积及萎缩率、融合率、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多裂肌萎缩率与顽固性腰背痛的相关性。结果 2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椎间隙高度恢复值和节段性前凸角恢复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1年腰椎前凸角恢复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术后5年和末次随访时,MIS-PLIF组腰椎前凸角恢复值显著高于P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MIS-PLIF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多裂肌横截面积大于PLIF组,多裂肌萎缩率低于P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随访6个月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下肢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MIS-PLIF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腰痛VAS评分、JOA评分及ODI均优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MIS-PLIF组顽固性腰背痛发生率显著低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合并顽固性腰背痛患者多裂肌萎缩率高于未合并顽固性腰背痛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术后多裂肌萎缩可能是导致顽固性腰背痛的重要原因,相较于传统开放PLIF,MIS-PLIF治疗LDD能够更有效地保持腰椎生理曲度,改善肢体活动功能,降低多裂肌萎缩程度,有助于避免顽固性腰背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中华医学杂志》2022,(27):2103-2107
目的研究寰椎发育性椎管狭窄(小寰椎)合并退变性颈脊髓病患者的病例的影像学特点, 探索小寰椎的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20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通过颈后路手术+寰椎后弓切除术治疗的退变性颈脊髓病的病例资料, 除外后纵韧带骨化等因素, 16例存在寰椎水平脊髓受压, 高度怀疑存在小寰椎, 命名为小寰椎组。匹配同时期颈后路手术未行寰椎后弓切除的病例4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CT下寰椎椎管中矢状径、寰椎后结节至枕枢连线垂直距离以及MRI下寰椎椎管有效径的大小, 以及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学会(JOA)颈椎功能状态评分, 比较其特点。结果小寰椎组男9例, 女7例, 年龄(63±12)岁。对照组男21例, 女25例, 年龄(57±10)岁。两组患者均获得至少1年的随访。小寰椎组的寰椎椎管中矢状径为(26.4±3.1)mm, 小于对照组的(29.6±2.2)mm(P=0.010)。小寰椎组寰椎后结节至枕枢连线垂直距离大于对照组[(6.79±1.17)mm比(5.57±1.29)mm, P=0.001]。MRI下小寰椎组的寰椎椎管有效径明显小于对照组[(8.25±1.44)mm比(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Delta脊柱内镜系统下单侧椎板入路双侧椎管减压(Unilateral laminotomy for bilateral decompression,ULBD)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01—2019-12采用Delta脊柱内镜系统下ULBD技术治疗的92例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比较术前、术后1 d以及术后1、3、6个月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JOA评分,比较术前、术后1、3、6个月ODI指数。结果 9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9个月。手术时间50~75 min,平均61.4 min。切口长度1.2~1.5 cm,平均1.4 cm。住院时间4~7 d,平均5.2 d。1例出现硬膜囊破裂,2例出现下肢根性症状加重,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末次随访时影像学资料提示症状节段椎管减压充分,手术节段椎管狭窄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后1 d、术后1个月与术后6个月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JOA评分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ODI指数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按Nakai标准评价疗效:优62例,良21例,可5例,差4例,优良率90.2%。结论 Delta脊柱内镜系统下ULBD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效果显著,腰椎稳定结构的破坏少,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