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296篇
  免费   4152篇
  国内免费   4228篇
耳鼻咽喉   210篇
儿科学   583篇
妇产科学   271篇
基础医学   3608篇
口腔科学   486篇
临床医学   12647篇
内科学   10953篇
皮肤病学   95篇
神经病学   5583篇
特种医学   4064篇
外国民族医学   76篇
外科学   8425篇
综合类   27176篇
预防医学   3313篇
眼科学   529篇
药学   10654篇
  138篇
中国医学   7802篇
肿瘤学   2063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489篇
  2023年   1720篇
  2022年   2183篇
  2021年   2535篇
  2020年   1801篇
  2019年   2026篇
  2018年   1026篇
  2017年   1862篇
  2016年   2272篇
  2015年   2592篇
  2014年   3783篇
  2013年   3826篇
  2012年   5136篇
  2011年   5784篇
  2010年   5469篇
  2009年   5554篇
  2008年   5821篇
  2007年   5265篇
  2006年   5248篇
  2005年   5723篇
  2004年   4760篇
  2003年   3951篇
  2002年   3521篇
  2001年   3152篇
  2000年   2536篇
  1999年   2151篇
  1998年   1784篇
  1997年   1489篇
  1996年   1341篇
  1995年   1045篇
  1994年   843篇
  1993年   571篇
  1992年   420篇
  1991年   347篇
  1990年   294篇
  1989年   215篇
  1988年   47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讨论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对短暂脑缺血发作的疗效,为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单纯应用拜阿司匹林及利用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治疗,对比临床疗效。结果经过临床治疗,观察组患者显效25例(41.7%),有效31例(51.7%),无效4例(6.6%),总有效率为93.4%;对照组患者显效19例(31.7%),有效21例(35.0%),无效20例(33.3%),总有效率为66.7%,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利用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治疗,强化抗血小板作用,可以很好的缓解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有效减少缺血性卒中再发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及分析依达拉奉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9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组)40例和观察组(常规治疗加依达拉奉组)40例,然后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疾病控制率、脑梗死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的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进行分别统计及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疾病控制率及脑梗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也好于对照组,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依达拉奉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效果较好,对于脑血供等方面的改善作用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鼓膜穿刺加压灌注疗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确诊为分泌性中耳炎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采用中耳鼓膜穿刺鼓室灌注加压治疗。比较不同性质分泌物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患者鼓室导抗图变化。结果胶冻状患者治疗时间最长,浆液性患者治疗时间最短,三组治疗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浆液性总有效率94.0%,黏液性总有效率86.8%,胶冻状总有效率75.0%,三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鼓室导图主要是B型,治疗后主要是A型,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鼓膜穿刺加压灌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临床医学工程》2016,(3):399-400
目的探讨临床进展性脑卒中(SIP)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12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据脑卒中类型的不同分为SIP组和非SIP组,记录比较两组患者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颅内或颈部血管狭窄、发热感染、高尿酸血症、高血糖及高血压病与进展性脑卒中密切相关(P<0.05);经Logistics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颅内或颈部血管狭窄、高血糖、高血压是进展性脑卒中的高危因素(OR=1.723~4.586)。结论 SIP是多种机制及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颅内或颈部血管狭窄、高血糖、高血压是进展性脑卒中的高危因素。临床针对有上述高危因素的患者应给予积极防治,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5.
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 g,ASL)技术是一种无需外源性对比剂就可在脑组织水平进行观察和定量脑血流的MR灌注成像方法。该技术提出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发展,期间经过与包括15O-PET在内的其它灌注技术的比较、重复性和一致性验证等大量的临床检验,现已作为精准、无创的MR灌注成像方法广泛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多种疾病的检查。  相似文献   
6.
<正>子宫切口妊娠(Ca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主要是受精卵、滋养细胞种植在前次剖宫产切口中,并为子宫纤维瘤和瘢痕纤维组织完全包裹,是严重的、罕见的异位妊娠[1]。该疾病最早在上世纪70年代被发现,近些年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切口妊娠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经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子宫切口妊娠逐渐得到运用,疗效安全可靠,有助于保宫,本研究就其安全性及可行性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早期去骨瓣减压+颞肌贴敷术治疗幕上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去骨瓣减压+颞肌贴敷术治疗的34例幕上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时间分为早期组(发病后24 h内手术,16例)和常规组(发病后24~72 h手术,18例)。结果 早期组术后1个月死亡1例;常规组术后1个月死亡2例,术后2个月死亡1例;其余30例术后至少随访6个月。与常规组相比,早期组术后3、6个月脑梗死面积明显减少(P<0.05),神经功能及脑灌注明显改善(P<0.05)。术后3个月,早期组恢复良好率(60.0%,9/15)明显高于常规组(20.0%,3/15;P<0.05);两组术后6个月恢复良好率无统计学差异(60.0% vs. 33.3%;P>0.05)。结论 对于幕上大面积脑梗死,早期去骨瓣减压+颞肌贴敷术能够显著减少脑梗死面积,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胆绿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以及机制。  方法  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odel,MCAO),给予胆绿素治疗后,采用改良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价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TTC染色测定脑梗死面积,Iba-1/DAPI染色标记缺血侧脑组织小胶质细胞活化情况,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脑组织炎症因子TNF-α表达,Western blot测定脑组织Iba-1/CD68的蛋白表达。  结果  和IR组比较,胆绿素治疗可改善MCAO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P < 0.05),同时,还能减轻脑组织含水量(P < 0.05),降低大脑梗死面积(P < 0.05),以及降低缺血侧脑组织中小胶质细胞的表达和Iba-1/CD68蛋白的表达(P < 0.05)。此外,胆绿素治疗还能减少缺血侧脑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的表达(P < 0.05)。  结论  胆绿素在MCAO大鼠中可能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而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和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治疗中实施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对象选择我院于2018.5~2019.5期间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98例,抽签方式进行分组观察,49例实施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方案的患者归纳为实验组,另49例实施阿司匹林治疗方案的患者归纳为对照组,对2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和观察。结果:相较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的总治疗有效率得以显著提升,纤维蛋白含量、血浆黏度、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得以显著降低,脑梗死发生率得以显著降低,两组比较数据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评价标准(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治疗中实施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方案可达到满意的效果,可对血流指标进行优化,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钙辅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对颈动脉斑块和血脂的影响。方法选取TIA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阿司匹林、胞二磷胆碱、低分子右旋糖酐等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钙10 mg/d,连续服用6个月。治疗前后分别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脂检测;随访6个月,分别记录脑血管疾病发生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明显变薄,斑块面积显著缩小,TC、TG、LDL-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HDL-C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均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颈动脉内膜和斑块面积、TC、TG、L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脑血管疾病发生率(10.3%)明显低于对照组(21.6%)(x~2=4.762,P<0.05),2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瑞舒伐他汀钙辅治能有效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降低血脂水平和脑血管疾病事件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