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24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132例多动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ADHD )患儿经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后的脑电波变化情况。方法采用VBFB3000脑电生物反馈诊疗系统对患儿进行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运用Thompson脑电波量化评价系统对患儿的脑电波变化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ADHD患儿的多动因子和多动指数有了明显地改善。α波和SMR波在训练40次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β波、θ波和θ/β训练30次后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α/β在训练60次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多动型ADHD患儿进行脑电生物反馈训练40次后最为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制一台以声音对脑电波幅值的影响为理论依据,计算机智能判断听阈值的助听器检配仪器。方法:设计正弦波发生电路结合音频驱动电路,实现频率步进、增益连续可调的纯音刺激源:利用运放电路的白噪声经放大滤波模拟环境噪声;对被测者脑电进行实时监控,将声音对脑电波幅值的影响作为听阈判别指标;单片机和MATLAB对脑电采集系统采集的脑电波信号进行数据传输、处理和波形显示,脑电波在GUI界面实时显示时,软件通过幅值算法捕捉脑电幅值突变点并发出反馈讯号,提示记录听阈值。最后通过听阈曲线绘制得到综合测听结果并储存。结果:纯音刺激源的频率和响度范围满足听力检测要求(20Hz-15kHz,0dB-150dB);噪声模拟接近相关标准;本设计实现了脑电采集和实时显示,计算机软件可捕捉到脑电波因突发的声音刺激而产生的幅值突变,判断失误率仅为6.7%。得到的综合测听结果与临床测听数据基本一致。结论:本项目研制的仪器操作简单、智能化,更符合实际应用要求,且具有学科交叉配合保证科学性的优势,对脑电波特征性变化在客观性听力测试上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周秀芳  李燕  朱鸿  陈蕾蕾 《中国针灸》2013,33(5):395-398
目的:观察针刺十二经脉腧穴治疗广泛性焦虑症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氯硝西泮组,每组40例.针刺组予十二经脉针刺法,即快速针刺每条经脉特定穴位,如肺经列缺、大肠经合谷、心经神门等,得气后视病情虚实施以补泻手法,不留针;氯硝西泮组予氯硝西泮口服,疗程均为6周.于治疗前和治疗2、4、6周后对两组患者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评分,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电波基本电活动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HAMA分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1),针刺组在治疗2、4、6周后HAMA总分改善明显优于氯硝西泮组(均P<0.05).两组治疗后脑电波活动均明显改善,表现为α波频率降低、α波节律增强、θ波减少(均P<0.05),两组间比较,疗效相当(均P>0.05).结论:针刺十二经脉腧穴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疗效优于氯硝西泮,且起效速度快,其机制与改善患者脑电波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目前国内外脑电相关设备尚无法客观定量反映大脑高级认知功能和情绪状态,因此本研究拟研发一种针对大脑高级认知功能及疼痛、焦虑、抑郁等多种情绪状态进行客观定量测量的脑电检查设备,并在大样本人群中进行脑电数据采集和计算。方法利用无线可穿戴脑电波信号采集放大终端,获得时域脑电波信号,经由模数(A/D)转换为数字信号,以特定窗口长度的脑电波为单元,施加小波分析、谱分析、模式识别分析等数字计算方法,提取脑电波中的可重复规律性的元数据作为变量,以脑功能状态作为结果,使用多元回归算法确认与结果相关联的元数据,加权归一后得到一组脑电特征指数组,以反映包括疼痛、镇静、焦虑、抑郁、记忆加工、脑耗能、脑疲劳等多种情绪状态和大脑认知功能,并在社区、学校、企业、大型展会等的大范围人群中(n=10 741)进行了脑电数据的采集和计算。结果该系统能够稳定、准确地采集脑电信号,从脑电波中提取了24项脑功能状态指标,客观定量反映包括疼痛、镇静、焦虑、抑郁、紧张等情绪状态以及大脑发育及老化、认知功能、睡眠质量等多方面大脑高级神经功能,并进一步在不同年龄段的大样本人群中建立了常模值。结论脑电波中定量指数组有望成为大脑功能状态的客观定量测量工具,具有进一步临床研究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抗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脑炎是一种针对NMDA受体NR1亚基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早期以功能性损伤为主,脑电图检查通过记录脑电信号的变化,可以敏感地反映脑功能异常。抗NMDA受体脑炎较为常见的脑电图特点为慢波性异常、癫痫样放电、大量β活动、极度δ刷状波等。本文从上述脑电图模式的波形特点、起源部位、发生机制、临床价值等方面,综述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的脑电图特点研究概貌。  相似文献   
6.
所谓脑电图检查就是通过电极记录下来的脑细胞群的自发性、节律性生物电活动.将脑细胞生物电活动的电位作为纵轴,时间作为横轴,这样把头皮上的两点之间或头皮之间的电位差通过电子放大仪器放大并记录下来的就是脑电图.脑电地形图(brain eletric activity mapping,BEAM)是采用电子计算机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脑电波成像技术,它比脑电图更直观、敏感和量化.但由于其采用时间短,对发作性癫痫更易漏诊.它不能识别波形、位相和伪差,只能进行频率和波幅的分析,所以分析时必须结合脑电图,脑电地形图仅作为脑电图分析的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正常儿童思睡期高度问步化脑电波型(HHP)的特征和变化特点。方法:描记177例正常儿童自然睡眠脑电图,对思睡期出现的高度同步化脑电波型进行分析,研究不同年龄组HHP的变化和特点。结果:177例中,109例出现HHP,出现率为61.6%,其中≤3岁出现率最高。HHP的频率范围以4~5Hz常见,占43.1%,少数婴幼儿的HHP可出现2~3Hz8波频率。波幅以100~200μV者常见,占61.5%,〉200gV者仅占9.2%。持续时间≤3s者占65.1%,最长可达10s。优势部位在前头部导联的占48.6%.≤3岁者变化较大。双侧对称同步的占70.6%,将近三分之一被试者的HHP双侧不对称。结论:HHP是正常儿童思睡期特征性脑电波型,应熟悉其特征和各种正常变异波形,避免误判为痫样放电。  相似文献   
8.
实验性大鼠癫痫模型异常脑电波及物理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局灶性及全身性青霉素G钠诱发大鼠癫痫模型异常脑电波及其物理参量特征性改变特点。采用170U青霉素G钠置于大鼠硬脑膜外表面诱发癫痫放电制成局灶性癫痫模型,腹腔注射1,200,000U青霉素诱发大鼠急性全身性癫痫模型。癫痫放电的主要型式有:棘波、尖波、棘(尖)慢波综合、高幅失律等。施加处理因素后可以引起癫痫放电频率、振幅、左右对称性、正、负波相位比例以及癫痫放电型式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中华医学杂志》2022,(8):544-549
目的探讨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儿睡眠脑电慢波活动(SWA)特征和腺样体与扁桃体切除后SWA的变化特点。方法以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北京儿童医院睡眠中心且完成腺样体和扁桃体切除的24例重度OSA患儿, 及按年龄、性别成组匹配且排除OSA的儿童26名(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 完成整夜多导睡眠图(PSG)监测, 计算睡眠脑电SWA强度。比较重度OSA组手术前和对照组, 以及重度OSA组手术前后PSG指标和SWA强度的差异, 并分析SWA强度与PSG指标的相关性。结果重度OSA组手术前年龄为(6.1±1.7)岁, 其中男性20例(83.3%), 手术与随访的时间间隔M(Q1, Q3)为6.3(5.8, 7.1)个月。对照组年龄为(6.2±1.1)岁, 其中男性20名(76.9%)。重度OSA组手术后[M(Q1, Q3)]非快眼动睡眠1期(N1期)占总睡眠时间比例、阻塞性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氧减指数(ODI)和血氧饱和度(SpO2)<90% 的时间占总睡眠时间比例的分别为6.8%(5.6%, 8.9%)、1.2(0.4, 2.4)次/h、2.1(0.7, 4.3...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影响心肺复苏(CPR)术后亚低温治疗患者预后的因素及动态脑电波监测对预后的价值.方法 对42例循环稳定的CPR术后患者在全身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亚低温治疗,体温(颈静脉球温度)控制在31~34℃,维持3~6 d后复温.治疗期间行各项常规检查,同时监测脑电波并进行Hockday分级,对于存活3个月者通过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神经系统功能.结果 良好转归组(包括恢复良好、中度残疾,19例)与不良转归组(包括严重残疾、植物状态、死亡,23例)间停跳后至开始CPR时间及复苏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血中剩余碱、乳酸浓度均存在不同程度差异[停跳后至开始CPR时间(min):4.11±1.80比13.08±11.37,GCS(分):5.48±1.32比4.13±1.61,剩余碱(mmol/L):-10.27±6.23比-13.18±7.29,乳酸(mmol/L):6.82±3.12比8.47±4.14,P<0.05或P<0.01];37例患者行动态脑电波监测,Hockday分级Ⅱ级与Ⅲ级间的良好预后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7%(12/14)比37.5%(3/8),P<0.05].结论 停跳后至开始CPR时间及复苏后GCS、血中剩余碱、乳酸浓度有助于判定亚低温治疗后患者的预后;脑电波监测对判定亚低温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转归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