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9篇
  免费   155篇
  国内免费   93篇
基础医学   14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279篇
预防医学   26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469篇
中国医学   231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将丹参酮ⅡA(Tanshinone ⅡA, Tan ⅡA)封装于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 GL)中自组装得到胶束, 考察其制备工艺并对产物进行表征, 同时进行体外抗胶质瘤细胞活性评价。  方法  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载丹参酮ⅡA-甘草酸自组装胶束(Tan ⅡA-GL/Micelle, TGM)。测定TGM的粒径、多分散系数以及Zeta电位;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TGM的形态特征;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TGM的包封率;透析袋法考察TGM的药物释放情况。倒置荧光显微镜考察TGM体外跨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的能力; 定量考察细胞摄取的具体机制; MTT法考察游离Tan ⅡA、游离GL和TGM分别对鼠源性脑胶质瘤细胞GL261的细胞毒性; 流式细胞仪检测游离Tan ⅡA、游离GL及TGM对GL261的细胞凋亡作用。  结果  薄膜分散法是制备载丹参酮ⅡA-甘草酸自组装胶束的最佳工艺方法; TGM粒径约为(121.87±5.85)nm, Tan ⅡA包封率为(88.54±14.27)%, 呈类球形形态, 制剂均一稳定; 可在5 h左右释放包载药物。TGM具有良好的跨BBB能力; 脑胶质瘤细胞摄取自组装胶束的机制为通过网格蛋白介导的胞吞来进行制剂的摄取; 对于脑胶质瘤细胞GL261具有良好的细胞毒性; 细胞凋亡实验结果表明, TGM相较于Free TanⅡA、Free GL组显著提高细胞凋亡水平, 促细胞凋亡率分别由12.28%、13.32%上升至31.16%。  结论  GL与Tan IIA通过自组装形成了纳米胶束,有效克服TanⅡA生物利用度低、水溶性差等缺点。TGM可有效跨越BBB,通过网格蛋白介导的胞吞途径被脑胶质瘤细胞摄取,具有良好的细胞毒性与促细胞凋亡能力。   相似文献   
2.
张倩  杨坛  黎枰坪  奉建芳  林世源  陈卉  吴卫  张玮 《中草药》2020,51(21):5440-5446
目的 制备左旋肉碱修饰的壳聚糖-硬脂酸(LC-SA/CS-SA)纳米胶束,包载紫杉醇(PTX)且协载槲皮素,考察胶束特性,并以大鼠在体肠循环评估给药系统对PTX口服吸收的促进作用。方法 将硬脂酸(SA)通过酰胺化反应接枝于壳聚糖(CS),形成共聚物CS-SA;采用核磁共振H谱、红外光谱鉴定产物结构;以PTX为主药,槲皮素为辅药,采用激光粒径分析、Zeta电位分析和HPLC分析分别考察了胶束的粒径、Zeta电位、载药量、包封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胶束形貌;芘荧光探针法测定LC-SA/CS-SA胶束的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CMC);透析袋法考察胶束的体外释放行为;大鼠在体肠吸收实验评估载药胶束的促吸收作用。结果 红外与核磁结果表明SA通过酰胺键接枝于CS;协载槲皮素的LC-SA/CS-SA载PTX胶束呈类球形,粒径为(148.3±1.7)nm,多分散系数(PDI)为0.16±0.07,Zeta电位为(24.600±0.167)mV,CMC为14.31 μg/mL;体外释放结果表明,与市售紫杉醇注射剂相比,协载槲皮素的LC-SA/CS-SA载PTX胶束、LC-SA/CS-SA载PTX胶束具有明显缓释效应;大鼠在体肠吸收实验表明,协载槲皮素的LC-SA/CS-SA胶束对载药PTX的胃肠吸收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结论 构建的协载槲皮素的LC-SA/CS-SA载PTX胶束性能优良,促进了PTX的大鼠肠吸收,具有增强药物口服吸收潜力。  相似文献   
3.
慢性肝病在世界范围内的高患病率和由此引发的肝纤维化造成了巨大的医疗负担。肝星状细胞(HSC)活化被认为是肝纤维化的主要机制,目前尚未有治疗肝纤维化的有效方法。近年来研发的应用纳米颗粒靶向递送治疗药物来治疗慢性肝病取得了快速发展。纳米颗粒的作用机制主要集中于靶向HSC来治疗肝纤维化。无机纳米颗粒、脂质体和纳米胶束因其独特的性质而被广泛用以递送药物,纳米医学可能成为治疗肝纤维化的新方法。该文对目前研发的用于治疗肝纤维化的纳米颗粒的分类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备载紫杉醇的D-α-生育酚聚乙二醇1000琥珀酸酯(D-α-tocopheryl polyethylene glycol 1000 succinate,TPGS)修饰的羧甲基壳聚糖-大黄酸偶联物(PTX/TPGS-CR)纳米胶束,并对其进行初步评价。方法采用透析法,以载药量、包封率及粒径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优化PTX/TPGS-CR纳米胶束的制备工艺并进行验证。以溶血实验及血管刺激性实验初步考察PTX/TPGS-CR纳米胶束的安全性。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法考察PTX/TPGS-CR纳米胶束对Hela细胞的毒性。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定性和流式细胞仪定量考察Hela细胞对PTX/TPGS-CR纳米胶束的摄取情况。结果制备工艺优化后制得的PTX/TPGS-CR纳米胶束粒径为(197.3±4.4)nm,PDI为(0.131±0.021),电位为(-31.8±0.5)mV,载药量为(48.20±3.03)%,包封率为(87.26±4.91)%。溶血实验结果表明,其溶血率低于1.71%;血管静脉注射无明显刺激性。其对Hela细胞的杀伤作用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能被Hela细胞高效摄取。结论PTX/TPGS-CR纳米胶束载药量和包封率高,安全性好,其体外抗肿瘤活性稍优于Taxol?。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蛇床子素/壳聚糖衍生物胶束(Osthole-loaded N-octyl-O-sulfonyl chitosan micelles,NSC-OST)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微结构和骨吸收的影响,初步探讨其抗骨质疏松的分子机制。方法将40只雌性SD大鼠按照随机原则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Ovx)、尼尔雌醇组(Nil)、蛇床子素(OST)、蛇床子素/壳聚糖衍生物胶束组(NSC-OST),除了假手术组以外均通过摘除双侧卵巢形成骨质疏松模型,连续给药12周后,通过HE染色和Micro-CT检测分别从二维、三维形态学角度观察药物对骨微结构的影响;通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观察药物对体内破骨细胞生成和分化的影响;通过免疫组化手段检测药物对破骨特异分子NFATc1、c-fos、CTSK表达的影响。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药物组均能明显改善造模引起的组织骨质疏松样改变,其中Nil组改善骨微结构的效果最明显,其次为NSC-OST组,最后是OST组;通过Micro-CT分析发现NSC-OST可显著提高大鼠股骨的BMD和BV/TV(P0.05),并明显改善Tb.N、Tb.Sp、Tb.Th三项指标(P0.05),效果要优于OST组,但略逊于Nil组; TRAP染色提示NSC-OST可以明显抑制N.Oc/BS和Oc.S/BS两项破骨生成参数(P0.05),效果要优于OST组,但略逊于Nil组;免疫组化实验提示:NSC-OST可以抑制大鼠骨组织中的破骨特异分子NFATc1、c-fos、CTSK的表达,前两项指标NSC-OST与Nil抑制作用相当,抑制CTSK时NSC-OST的作用要弱于Nil,均强于OST。结论 NSC-OST可以显著改善去卵巢大鼠的骨微结构,其抗骨质疏松作用的发挥可能与其抑制破骨细胞的生成和分化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共价结合制备肝素-藤黄酸接枝物(GA-Hep),考察GA-Hep胶束的性质及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通过酰胺键将藤黄酸与肝素连接制备GA-Hep,透射电镜观察胶束形貌、纳米粒度仪分析胶束的粒径及Zeta电位、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临界聚集浓度(critical aggregation concentration,CAC)、噻唑蓝(MTT)法考察自组装胶束体外对肺癌细胞A549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GA-Hep胶束为球形,平均粒径(163±1.16)nm,Zeta电位为(-29±0.91)m V,取代度为(44.50±0.15)%,CAC值为(0.004±0.000 61)mg·m L-1,体外抗肿瘤试验结果表明GA-Hep对A549细胞的IC50为(31.22±0.14)μg·m L-1。结论:该研究表明GA-Hep具有较高的载药量,并形成稳定的胶束,同时保留了藤黄酸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制备新型姜黄素纳米胶束滴眼液,检测其理化性质,并观察其生物学性质.方法 通过溶剂蒸发·水化法制备姜黄素纳米胶束滴眼液,分别测定其粒径、包封率和稳定性;通过眼局部刺激实验方法考察纳米胶束的细胞毒性和细胞摄取作用;采用眼局部刺激实验方法测定姜黄素纳米胶束滴眼液的体内眼局部刺激性;以兔眼表给予花生四烯酸溶液建立眼局部炎症模型,评价纳米胶束的抗炎活性.结果 使用聚己内酰胺一聚乙酸乙烯酯一聚乙二醇聚合物成功构建姜黄素纳米胶束滴眼液,粒径为(50.1±1.0)nm,包封率为(99.37±0.76)%;储存稳定性分析结果显示,12周后储存在4℃质量比为18:1的姜黄素纳米胶束滴眼液药物含量仍有(98.13±0.97)%,而质量比15:1的药物含量为(89.32±1.59)%.25℃条件下的实验结果与4℃结果相似,因此最佳处方质量比为18:1.制备的姜黄素纳米胶束呈橙红色透明状,优化处方后的纳米胶束粒径、多分散系数和Zeta电位分别为(50.1±1.0)nm、0.079±0.011和-(1.83±0.67)mY,包封率为(99.37±0.76)%.姜黄素溶液在pH6.0至pH7.4的不同条件下,降解速度分别是对应姜黄素纳米胶束降解速度的24.9倍、28.4倍、44.8倍、73.7倍、315.0倍和662.1倍.体外细胞实验结果显示浓度为500.00μg·mL-1的姜黄素纳米胶束孵育细胞48 h后,细胞存活率为86.89%;4.5 mg·mL-1姜黄素纳米胶束滴眼液孵育细胞lh后未发现细胞毒性.兔眼局部刺激性实验结果显示,姜黄素纳米胶束滴眼液、玻璃酸钠滴眼液(1mg·mL-1)和空白PBS 3组实验在不同时间点的临床评分均在0~2的范围内,属于无刺激性等级.体内角膜渗透性结果显示,姜黄素纳米胶束组的荧光强度均显著强于姜黄素溶液组.抗炎活性结果显示姜黄素纳米胶束表现出显著的剂量依赖性抗炎活性.结论 局部聚合物构建的姜黄素纳米胶束滴眼液显著改善了姜黄素的体内外及生物学性质,有望开发成为一种新型有效的眼用姜黄素制荆.  相似文献   
8.
《中南药学》2019,(1):74-77
寻找理想的新型药物递送载体材料一直是药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白芨多糖是一种新型的天然高分子材料,作为制剂材料在药剂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对近十余年来国内外以白芨多糖及白芨多糖衍生物为制剂材料、药物载体,尤其是作为血管栓塞材料、基因载体和聚合物胶束材料在抗肿瘤药物递送领域的文章进行综述,以期为白芨多糖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制备色胺酮纳米胶束,改善色胺酮的水溶性,并进行体外性质考察。方法以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2000(DSPE-PEG2000)为载体,用溶剂挥发法制备色胺酮纳米胶束,通过正交实验筛选制备胶束的最佳条件,核磁共振氢谱(1 HNMR)验证色胺酮包载于纳米胶束,用芘荧光探针法测定其临界胶束浓度(CMC),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包封率和载药率,动态光散射法测定胶束的粒径,以粒径、外观形态和包封率为指标考察胶束的稳定性。结果色胺酮纳米胶束的CMC为8.93×10-6mol·L~(-1),色胺酮与聚合物投药比为0.442 9∶1(mol∶mol),真空干燥1h,水化5min时,胶束的包封率为32.24%±1.37%,载药率为5.468%±0.39%。色胺酮纳米胶束平均粒径为112.5nm,平均分散系数为0.208,4℃条件下胶束可稳定15d以上。结论制备色胺酮纳米胶束,将色胺酮的溶解度提高至1.625mmol·L~(-1),为改善色胺酮生物利用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研究葫芦素B胆盐磷脂混合胶束(Cu B-SDC/PLC-MMs) 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并与葫芦素B混悬液进行对比。该研究采用外翻肠囊法制备离体肠吸收模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葫芦素B的含量,研究Cu B-SDC/PLC-MMs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吸收状况,并考察不同质量浓度对肠吸收的影响。结果显示Cu B-SDC/PLC-MMs在不同肠段不同浓度下的吸收均为线性吸收(R2均大于0.9),符合零级吸收,且各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随着药液中葫芦素B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提示其吸收机制可能为被动吸收。Cu B-SDC/PLC-MMs在回肠段吸收最好,且各肠段的吸收均高于葫芦素B混悬液。磷脂胆盐混合胶束能显著增强葫芦素B的肠吸收,该肠吸收的研究为其进一步合理固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