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3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5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64篇
预防医学   59篇
药学   29篇
中国医学   468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代医家一直重视脏腑相关问题,本文从中医发展之初对脏腑问题的两种视角(联系视角与解剖视角)开始思考,基于《脉经》前后的经典文献梳理《脉经》文本,得出《脉经》脏腑讨论的初步认识,即王叔和讨论了传统藏象视角认识下的脏腑生理、病理、诊断与经脉腧穴的联系,而各种古代文献的重组、编排、归纳则提示藏象理论的系统构建在此时发生,并且已经纳入经脉的相关内容;《脉经》卷六集中体现了王叔和对“脏腑-经脉一体化”的理论构建和临床观察,《脉经》对于脏腑病候进行了仔细梳理,并注重病候、诊脉、脏腑与腧穴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湖南中医杂志》2020,(1):17-17,47
在人体足底有一条“地筋”,按揉“地筋”可以疏肝养血、活血通络。怎样找到“地筋”呢?正身端坐,将一脚放于另一腿上,脚底面向自己,把脚趾向脚背翻起,就会发现一条硬筋,即为“地筋”。“地筋”,多能反映肝脏和肝经的病变。中医学认为,肝主筋。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脏主要发挥着疏泄和藏血等功能。肝疏泄条达,则全身气机运行畅通,脏腑功能正常。如果肝疏泄失职、经脉不通,人体就会出现各种不适。由于每个人身体情况不同,“地筋”的状态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选穴规律,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近20年来针灸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文献,建立数据库,对纳入文献的腧穴、归经、分布情况等进行频次分析,进一步对高频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①最终纳入90篇文献,共涉及85个腧穴,累计出现频次为594次.②使用频次居前6位的腧穴依次为百会、神庭、四神聪、风池、太溪、足三里.③选穴以督脉、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腧穴最为常见.④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0组常用关联组合,其中置信度最高组合为百会-风池、神庭,支持度最高组合为百会-神庭、百会-四神聪.⑤聚类分析总结出5个有效聚类群,分别为百会-命门-风府-大椎,本神-神庭,悬钟-足三里-神门-太溪-肾俞-丰隆,水沟-三阴交-内关,风池-四神聪-印堂-合谷-太冲.[结论]针刺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时选穴以阳经和头颈部为主,注重局部与远道取穴相结合、补泻兼施,从而达到调补脾肾、化痰行瘀、醒脑开窍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脉气流经”一语出自《素问·经脉别论篇》,是人体“食气”代谢过程的一个中间环节。本文通过分析“脉”字的本意,提出“经”“脉”义异,“经”指主干大经,“脉”指分支细络,这一文辞现象在《黄帝内经》中不是孤例;“脉气流经”描述的是气由远端细小络脉逐级向大经中汇聚的过程,饮食精微之气在人体的代谢分别由心、肺完成了2次从中向外的布散,而“脉气流经”是衔接2次布散过程的中间环节;结合《灵枢·痈疽》《灵枢·营卫生会》的相关论述,“脉气流经”也是营气化生血液的关键过程,这为临床认识血虚证的形成机理提供了新的思路,除了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可致血虚证外,还可从“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肺朝百脉”等环节探索血虚证的关键病机。  相似文献   
5.
"是动病""所生病"雏形源自《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到《灵枢·经脉篇》内容、形式完整描述,《难经·二十二难》归纳成"是动病"和"所生病"两个专用名词,后世各医家之辞,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元的发展,逐渐完善其诊断、治疗学意义与病候转归,还包括利用现代文献整理统计学思想系统考察的经脉归属和病候(群)关联;古代医家多从病位和病因解释和区分,结合语境及《内经》其他篇章理解,言简意赅,虽存争议,但总归于"变化-病"分析思路,包含气血先后、经络脏腑、内因外因及阴阳相对、穴动诊病、病症主治,借十二经脉条文中某类特殊情况发挥至整体,其中气血说、经络脏腑说、阴阳说等说服力欠佳;现代医家分析更丰富,通过临床观察、试验加以验证。研究方式多样,值得进一步完善,发扬及论证。古文献流传存在易遗漏、衍文、不同时代文字完善不足等,现今概念阐释与早期学术思想真实意义之间仍存在差异,缺乏验证的客观依据,需要进一步去伪存真、传承创新。  相似文献   
6.
<正>经脉循行是《经络腧穴学》的重点内容。十四经的循行路线,联络的脏腑、器官、组织是经穴功能主治和临床应用的基础,是针灸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然而,经脉循行文字古奥,路线复杂,学生常感觉理解困难,记忆更难,是教学的难点之一。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一套由总及分,再由分汇总的经脉循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获得了较好效果。以循行较复杂,腧穴较多的足阳明胃经为例介绍这种经脉循行学习方法的步骤。  相似文献   
7.
灸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敏性鼻炎(allergicrhinitis)又名变应性鼻炎,是一种吸入外界过敏性抗原而引起的以鼻痒、打喷嚏、流清涕等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由于过敏原呈季节性的增减或持续存在,本病的发生呈季节性或常年性。中医学认为鼻为肺之窍,足阳明胃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经脉循行与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过敏性鼻炎的发生多与肺、胃有关,其发病不论虚实,必为外邪侵袭所引发。近年来,应用灸法治疗该病取得一定疗效,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两部古代医书中经脉的命名、循行特点、与之相关病候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发现两部灸经与《灵枢·经脉篇》中经脉命名相似,与经脉循行方向大体一致,《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所载疾病症候及所主疾病较为简单,而《灵枢·经脉篇》则较为系统,灸经与《灵枢·经脉篇》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9.
<正>落枕是临床常见病,笔者自2012年9月至2014年6月采用针刺配合动气针法治疗落枕41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全部41例均为我诊所门诊患者,其中男19例,女22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86岁,平均(46±12)岁;病程最短3h,最长3天,平均(24±8)h;右侧21例,左侧20例。一般无外伤史,多因睡眠姿势不良或感受风寒后所致。多急性发病,睡眠后一侧  相似文献   
10.
脉为中医学中重要的概念,在中医最早的典籍中即已出现,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完善,脉的含义由最初的“血理分衺(斜)行体者”,到了五代则补充为“五脏六腑之气血分流四肢也”,由单纯的“行血”扩展为“行血气”,在对“脉”和“气血”不断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独立的经络概念.由脉的本义及学术演变审视经络的现代研究,存在着“舍血取气”的不足.研究脉的本义、学术演变及其与经络概念的源流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为术语标准化和基础研究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