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85篇
  免费   296篇
  国内免费   190篇
耳鼻咽喉   1706篇
儿科学   30篇
妇产科学   17篇
基础医学   210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976篇
内科学   210篇
皮肤病学   22篇
神经病学   90篇
特种医学   216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80篇
综合类   2454篇
预防医学   892篇
眼科学   73篇
药学   1030篇
  5篇
中国医学   1337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0篇
  2022年   110篇
  2021年   150篇
  2020年   211篇
  2019年   237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219篇
  2016年   207篇
  2015年   243篇
  2014年   454篇
  2013年   416篇
  2012年   548篇
  2011年   487篇
  2010年   458篇
  2009年   444篇
  2008年   507篇
  2007年   490篇
  2006年   449篇
  2005年   476篇
  2004年   428篇
  2003年   402篇
  2002年   335篇
  2001年   264篇
  2000年   248篇
  1999年   199篇
  1998年   164篇
  1997年   217篇
  1996年   163篇
  1995年   172篇
  1994年   130篇
  1993年   117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67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4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有效性及药理作用分析。方法选取我院自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突发性耳聋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和辅助治疗,对照组采取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氨基酸注射液治疗,实验组采取静脉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氨基酸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发现,实验组有效率97.5%,显著高于对照组8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出现恶心呕吐不良反应仅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对照组出现4例恶心呕吐、2例乏力以及2例头晕,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为20.0%。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突发性耳聋采用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对提高治疗有效率有显著效果,并且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析中高频听力下降型突发性聋采取耳后注射甲强龙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7月本院耳鼻喉科就诊的中高频听力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共纳入病例54例,以随机法分组,即常规组(n=27)和观察组(n=27),常规组予常规治疗,观察组采取耳后注射甲强龙,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有效率相比于常规组显著提高(P<0.05);治疗3周后,观察组2000~8000Hz频率听力提高值与常规组比(P<0.05)。结论中高频听力下降型突发性聋采取耳后注射甲强龙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正>目前,全世界听力损失患者已超过15亿人。遗传是引起耳聋的最主要因素,约占50%~70%。综合征性耳聋常伴肌肉骨骼异常、眼部及神经病变等。中耳及内耳发育畸形是导致听力损失的重要因素之一[1]。以往研究基因缺陷导致的听力损失动物模型时,普遍应用组织切片染色方法,如苏木素伊红(HE)染色来诊断小鼠的中耳及内耳的结构病变。除遗传因素外,中耳炎也是引起耳聋的主要因素,其发病因素多样。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银杏叶制剂联合地塞米松在老年突聋治疗中对血清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6年7月-2021年7月收治的102例老年突聋患者分入两组(各51例)。对照组用地塞米松治疗,治疗组加用银杏叶制剂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纯音听阈和血管内皮功能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质过氧化物(LPO)、一氧化氮(NO)]、血清炎症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分析其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更高(96.08%vs 82.35%)(χ2=4.993,P=0.025);两组治疗后各频率点阈值均下降,且相比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各频率点阈值更低(P<0.05);治疗后两组SOD、NO水平均升高,LPO水平降低(P<0.05),且相比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SOD、NO水平更高,LPO水平更低(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TNF-α、CRP、IL-6水平降低,且相比对照组,治疗组TNF-α、CRP、IL-6水平更低(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88%,对照组为9.8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3,χ2=0.461)。结论: 银杏叶制剂联合地塞米松治疗老年突聋患者疗效理想,能恢复各频率点听力,安全可靠,推测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炎症因子水平是其重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耳后给药治疗中高频下降型突发性聋的临床疗效。方法:摘选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94例中高频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7例。A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B组采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耳后局部注射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B组治疗总有效率较A组高,P<0.05;B组中高频听力提升值较A组更高,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A组低,P<0.05。结论:中高频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采用耳后局部激素给药治疗效果优于常规给药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中高频听力,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朋友小张看到一则“14岁女孩长期戴耳机听歌导致噪声性耳聋”的新闻后,默默地收起了从不离耳的耳机,匆匆跑来问我:戴耳机听歌,怎么会损伤听力呢?其实,这类事件展见不鲜。世界卫生组织2019年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将近50%的12-35岁人群(或11亿年轻人)由于长时间或过度暴露于巨大声音中,包括通过个人音频设备收听音乐,而面临听力损失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巴曲酶治疗全频下降型突发性耳聋的疗效与巴曲酶敏感性及凝血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2月全频下降型突发性耳聋患者48例,根据患者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分为敏感组及非敏感组,检测患者凝血功能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FIB的变化及治疗前后纯音听阈变化。结果 ①48例患者总有效率为75.0%,其中平坦型总有效率为72.4%,全聋型总有效率为78.9%,敏感组有效率为85.7%,非敏感组有效率为60.0%,敏感组有效率高于非敏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敏感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FIB、APTT下降,TT、PT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敏感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FIB降低,TT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敏感组FIB低于非敏感组,TT、PT高于非敏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巴曲酶敏感性与临床治疗效果具有相关性,主要与FIB、PT、TT密切相关,与APTT相关性不大,但机体可能通过APTT内源性凝血功能,降低出血风险。巴曲酶可增强抗凝血功能,促进内耳微循环,使抗凝、纤溶和凝血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平衡,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侧突发性聋患者脑部磁共振弥散峰度成像(diffasion kurtosis imaging,DKI)检查对突聋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收集右侧突发性聋患者32例(突聋组),(病程≤3周,男16例,女16例,年龄39~73岁,平均52.31±8.59岁),正常对照组23例(男11例,女12例,年龄41~68岁,平均56.36±6.82岁),对照组和突聋组治疗前行常规磁共振检查及全脑DKI成像扫描;基于统计软件比较突聋组与正常对照组全脑DKI各参数图差异脑区;并根据治疗结果,将突聋组患者分为显效组(20例)和无效组(12例),再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双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突聋组左侧的颞上回、颞中回及颞下回、左侧的顶叶及枕叶等脑区的白质有不同程度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减小,突聋组双侧额叶均有平均扩散峰度(MK)值及径向峰度(RK)值增加。突聋组的显效组20例和无效组12例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可见突聋组的轴向分度(AD)在右侧额上回、右侧额中回、左侧额中回减小,右侧中央后回减小,径向分度(RD)在左侧扣带回、左侧颞上回减小,扩散峰度各向异性(KFA)在左侧枕上回、左侧角回、左侧扣带回增加,平均弥散率(MD)在右侧额叶直回增加,MK在左侧边缘叶、右侧额中回、右侧缘上回增大,这些区域的改变提示预后较好;AD、RD、KFA、MD、MK在颞上、中、下回减小,而枕叶、额叶无改变,则提示预后较差。结论DKI检查对突发性聋的预后评估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颞叶、额叶、枕叶均发生参数改变的患者预后较佳,参数改变发生在颞叶的患者,则其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0.
突聋的确切病因和病理机制尚不明确,其病因假说聚焦于微循环障碍、病毒感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2002年初Tran等提出内耳膜迷路积水(EH)与听力下降之间存在一定联系,Nagawama及Nakashima等提出的内耳膜迷路磁共振的3D-FLAIR成像推动了相关研究。本研究纳入单侧突聋患者,进行鼓室内注射钆内耳膜迷路MRI检查(3D-FLAIR序列),运用课题组提出的容积参考评分系统(VR评分)评估膜迷路积水程度,旨在探讨EH在四型单侧突聋中的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