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5篇
  免费   117篇
  国内免费   97篇
耳鼻咽喉   15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4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96篇
内科学   108篇
皮肤病学   37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37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34篇
综合类   428篇
预防医学   68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898篇
中国医学   168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110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多靶点药物设计思想,以对氨基水杨酸(PAS)为母核,选用不同的连接子将PAS、异烟酸和氟喹诺酮三种结构单元缀合,设计了未见文献报道的目标分子TM1和TM2;经多步反应合成了16个目标分子,测试了目标分子抗结核及抗人致病菌的活性。测试结果表明, TM2a抗结核活性强于所测试的氟喹诺酮, TM1a与阳性对照药物氟喹诺酮中活性最强的克林沙星相当; TM1a对所测试菌株都显示最强抑制活性, TM1b与TM2a对多数菌株显示很强抑制活性, TM1h/2h对部分菌株具有强抑制活性; TM1a/1h对金葡菌ATCC14125的抑制活性远强于所测试的氟喹诺酮,值得进一步研究。溶血性实验结果表明,高活性分子TM1a和TM2a分别在8及32μg·mL-1浓度下表现出相对安全性。本研究首次合成了PAS为母核的三分子药效团拼接的新型分子,部分分子具有非常强的抑菌活性,为抗菌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口服小剂量异维A酸联合外用2%超分子水杨酸治疗中重度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共选取74例中重度痤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口服小剂量异维A酸10mg,1次/d。治疗组:37例,联合外用2%新型超分子水杨酸治疗;对照组:37例,联合外用夫西地酸乳膏及阿达帕林凝胶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皮损数量变化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8周的治疗,两组研究对象的总皮损数量较治疗前均显著减少(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针对不同类型的皮损,治疗组对粉刺的疗效比对照组更具优势,对丘疹与结节的疗效无明显差异。结论:治疗中重度痤疮,小剂量异维A酸联合外用2%超分子水杨酸临床疗效较好,副作用小,可作为痤疮治疗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观察超分子水杨酸对于痤疮的疗效及皮肤屏障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实验。选取痤疮患者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实验组:给予30%超分子水杨酸换肤治疗,1周1次并配合外用特护霜,共治疗4次;对照组:仅每日给予特护霜外用。疗程结束4周后随访观察。治疗前及随访时使用CK无创皮肤检测仪检测两组患者面部皮肤生理指标,计数面部皮损。使用VISIA皮肤分析仪拍照留存。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1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治疗前相比,实验组治疗后经皮水分丢失量(TEWL)、红斑值、角质层含水量及p H值均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治疗后TEWL、角质层含水量及p H值均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色素沉着、瘢痕等不良反应。结论:超分子水杨酸治疗痤疮疗效确切,同时具有修复皮肤屏障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30%超分子水杨酸与低浓度甘醇酸治疗轻中度寻常性痤疮的疗效。方法:对2018年1月-2019年6月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的86例轻、中度寻常性痤疮患者分别进行水杨酸或甘醇酸治疗,其中甘醇酸组48例,水杨酸组38例,共治疗3次,每次间隔时间2~3周,第1次治疗时、第2次治疗时、第3次治疗时及第3次治疗后4周随访(分别为V0、V1、V2、V3),记录患者痤疮分级、粉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及GAGS评分。结果:V0时水杨酸治疗组粉刺17.00(13.00, 61.00)个、炎性丘疹32.00 (17.00, 67.00)个、 GAGS评分14.50 (14.00, 16.00)分;V0时甘醇酸治疗组粉刺24.50(11.00,44.00)个、炎性丘疹27.00(19.50,37.50)个、GAGS评分14.00(13.00,18.00)分。V3时水杨酸治疗组粉刺8.00(5.00,19.00)个、炎性丘疹20.00(10.00,22.00)个、GAGS评分11.00(9.00,13.00)分。V3时甘醇酸治疗组粉刺8.50(3.00, 21.00)个、炎性丘疹13.50 (10.00, 21.50)个、GAGS评分11.00 (9.50, 12.50)分。超分子水杨酸和低浓度甘醇酸两组间有效率及GAG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V3较V0皮疹减退率、有效率及GAG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性丘疹方面甘醇酸组在治疗2次后较基线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水杨酸组在治疗3次后较基线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30%超分子水杨酸与低浓度甘醇酸在轻中度寻常性痤疮治疗中均有效,在炎性丘疹治疗方面甘醇酸起效更快,但水杨酸的安全性略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超分子水杨酸联合强脉冲光治疗中重度寻常痤疮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总结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皮肤科就诊的60例中重度痤疮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患者,分别给予强脉冲光联合30%超分子水杨酸治疗及单纯30%超分子水杨酸治疗。试验组首先给予强脉冲光治疗,根据患者皮损特点、肤色、耐受度选择治疗参数,炎症明显处治疗2次;强脉冲光治疗结束后,清洗面部,全面部涂抹30%超分子水杨酸,慢慢揉搓治疗区域,应用蒸馏水防止干燥且保证水杨酸缓慢释放,持续时间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一般为10~15 min,每月治疗1次,共治疗1次。对照组仅给予30%超分子水杨酸治疗,每月治疗1次,共治疗4次。治疗后1个月门诊随访。结果试验组的有效率(63.33%)高于对照组(36.67%);试验组治疗后粉刺、炎症丘疹及脓疱、囊肿结节数量比治疗前明显减低。结论超分子水杨酸联合强脉冲光治疗中重度痤疮疗效较好,减少患者治疗周期,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有文献报道用尿液分析仪法和双缩脲比色法测定脑脊液蛋白质。本组于2003年1月~2006年8月对30例脑脊液标本用双缩脲比色法、磺基水杨酸-硫酸钠比浊法、尿液分析仪法测定蛋白质,发现尿液分析法测定脑脊液蛋白质与化学法(双缩脲比色法、磺基水杨酸比浊法)存在很大差异,而两种化学方法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庆大霉素新剂型-水杨酸庆大霉素的耳毒性。方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五组,即庆大霉素(GM)组,水杨酸庆大霉素(SAGM)组;庆大霉素+水杨酸钠(GM+NaSA)组;水杨酸钠(NaSA)组和对照(C)组,实验前后检测动物ABR反应阈,耳蜗铺片观察毛细胞缺失程度;电镜观察毛细胞超微结构;并检测因清和外淋巴铁及肾功能,结果:SAMG组ABR阈移较GM组小(P<0.05),各频率和时间点与GM+NaSA组无明显差异(P>0.05),耳蜗铺片和电镜观察显示,SAGM组毛细胞损失程度和超微结构变化较GM组明显减轻,各组间血清铁和外淋巴铁无显差异,SAGM对肾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新剂型水杨酸庆大霉素的耳毒性较硫酸庆大霉素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软膏基质的药物扩散速率,了解软膏基质类型对药物释放的影响,为开发新的水杨酸外用制剂提供依据。方法:用琼脂扩散法测定不同类型的软膏基质的药物释放速率。结论:水溶性软膏基质的药物扩散速率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