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16篇
  免费   645篇
  国内免费   254篇
耳鼻咽喉   53篇
儿科学   53篇
妇产科学   167篇
基础医学   277篇
口腔科学   87篇
临床医学   2169篇
内科学   726篇
皮肤病学   153篇
神经病学   223篇
特种医学   418篇
外国民族医学   12篇
外科学   1020篇
综合类   3883篇
预防医学   1733篇
眼科学   67篇
药学   2170篇
  7篇
中国医学   2264篇
肿瘤学   23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37篇
  2022年   136篇
  2021年   180篇
  2020年   248篇
  2019年   245篇
  2018年   133篇
  2017年   265篇
  2016年   248篇
  2015年   387篇
  2014年   691篇
  2013年   764篇
  2012年   1084篇
  2011年   1061篇
  2010年   953篇
  2009年   980篇
  2008年   1311篇
  2007年   1194篇
  2006年   1125篇
  2005年   1432篇
  2004年   719篇
  2003年   507篇
  2002年   349篇
  2001年   256篇
  2000年   229篇
  1999年   179篇
  1998年   153篇
  1997年   123篇
  1996年   97篇
  1995年   114篇
  1994年   86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49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筛选赪桐乙酸乙酯部位及不同洗脱梯度二氯甲烷-甲醇部位对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最强的流份。 方法 使用MTT法确定壮药赪桐乙酸乙酯部位及不同洗脱梯度二氯甲烷-甲醇部位对RAW264.7细胞安全给药浓度范围,通过ELISA法测定赪桐乙酸乙酯部位及不同洗脱梯度二氯甲烷-甲醇部位对LPS诱导RAW264.7细胞分泌NO、TNF-a、IL-12、IL-6、IL-1β含量,筛选对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最强的流份。 结果 赪桐乙酸乙酯部位及流份在0.06~2.0 mg/ml浓度范围内,赪桐乙酸乙酯部位及流份对细胞活力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浓度在0.5 mg/ml以上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在0.5 mg/ml以下对细胞活力具有增强作用。二氯甲烷-甲醇洗脱部位高剂量能抑制炎症因子IL-12、IL-6、TNF-a、IL-1β释放,对NO的分泌没有抑制作用。 结论 赪桐乙酸乙酯部位及不同洗脱梯度的二氯甲烷-甲醇部位抗炎机制是通过抑制NO、TNF-a、IL-12、IL-6、IL-1β炎症因子的分泌,二氯甲烷-甲醇(50:1)洗脱部位和二氯甲烷-甲醇(30:1)洗脱部位的抗炎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腹腔镜经脐单一部位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小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经脐单一部位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观察记录患儿的手术结果及随访结果,并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结果手术过程顺利,100例患儿均成功完成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无并发症发生。观察组患儿术后6 h将胃管取下,少量喂入温水后逐渐过渡到喂糖水、喂奶;对照组患儿术后24 h开始逐渐进食。患儿术后进行6个月的延续性随访,观察组患儿切口恢复美观,已经无法观察到切口瘢痕,两组患儿的生长发育均显示正常状态。观察组患儿手术时间(21.23±1.65)min及术后住院时间(5.58±1.98)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38.44±1.23)min、(9.67±1.22)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患儿采用腹腔镜经脐单一部位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手术效果良好,手术创伤小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部位输尿管结石所致肾绞痛患者采取坦索罗辛治疗的效果。方法96例不同部位输尿管结石所致肾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常规组,每组48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坦索罗辛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不同部位的结石排出时间、清石率、绞痛发生率、疼痛程度。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中上段、下段结石排出时间分别为(5.32±1.67)、(4.76±1.43)d,均短于常规组的(7.98±1.12)、(7.43±1.52)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上段、下段清石率分别为82.14%、80.00%,均高于常规组的53.33%、38.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上段、下段绞痛发生率分别为3.57%、5.00%,均低于常规组的30.00%、44.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上段、下段疼痛评分分别为(1.32±0.31)、(1.37±0.45)分,均低于常规组的(3.21±0.67)、(2.54±0.2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部位输尿管结石所致肾绞痛患者采取坦索罗辛治疗,能够缩短结石排出时间,提高清石率,降低绞痛发生率,缓解疼痛程度。该治疗方法可在不同部位输尿管结石所致肾绞痛患者的治疗中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4.
病原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mNGS)能覆盖较大范围的病原体,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都能被同时检测,不论临床样本培养成功与否,只要含有可检测到的DNA或RNA即可。各专家共识中指出各部位感染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要结合不同标本类型与检出病原微生物的种类进行解读。虽然无菌部位标本的诊断价值优于正常有菌部位,但是正常有菌部位(如呼吸道、尿液、开放性伤口等)样本病原的检测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有菌部位样本复杂多样,为提高检测结果的灵敏性,在不影响样本中病原体含量的前提下会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样本进行处理。为方便医疗工作者及科研人员了解具体的处理办法,本文对主要的有菌部位样本(鼻咽拭子、肺泡灌洗液、痰液、粪便、尿液、牙菌斑和唾液)处理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PSTT)是来源于胎盘种植部位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滋养细胞疾病,临床罕见。PSTT病因尚不明确,可继发于流产、早产、足月产、葡萄胎等,因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及诊断金标准,常致漏诊、误诊。现结合文献复习,总结1例PSTT的疾病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的代谢参数及临床指标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期评估及预后预测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194例DLBCL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中期评估结果,比较不同临床指标[β2 -微球蛋白(β2-MG)、双表达、三表达、Ann Arbor分期、淋巴瘤国际预后评分 (IPI)、多维尔5分法(D5PS)评分]和18F-FDG PET/CT代谢参数[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病灶累及部位SUVmax的总和(SUVmaxsum)、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mean)和SUVmax下降幅度(△SUVmax)]中达完全缓解(CR)者所占比例的差异,应用Cox回归和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分析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及临床指标对DCBCL患者2年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影响,并对SUVmax与β2-MG、Ann Arbor分期和IPI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β2-MG > 2.3 mg/L、Ann Arbor分期Ⅲ/Ⅳ期、IPI > 2分、SUVmax > 17.00和SUVmaxsum > 38.60者达CR的比例较低;疗效达CR者△SUVmax大于未达CR者(P均 < 0.05)。Cox单因素分析显示,β2-MG、Ann Arbor分期、IPI评分、双表达、三表达、SUVmaxsum及D5PS评分均与DLBCL患者2年PFS有关(P均 <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分期Ⅲ/Ⅳ期(HR = 4.486,P = 0.001)为DLBCL患者2年PFS的独立危险因素,D5PS 评分1~3分(HR = 0.256,P < 0.001)为DLBCL患者2年PFS的独立保护因素。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SUVmax与β2-MG(rs = 0.348,P = 0.001)、Ann Arbor分期(rs = 0.236,P = 0.022)和IPI评分(rs = 0.305,P = 0.003)均有关。结论 18F-FDG PET/CT的代谢参数与临床指标相关,Ann Arbor分期和D5PS可作为DLBCL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黏膜黑色素瘤的原发部位与转移部位的相关性及基因组学特征。方法:对经病理确诊为黏膜黑色素瘤的92例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肿瘤原发部位及转移部位的相关因素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头颈部为黏膜黑色素瘤高发部位46人(50%),其次为泌尿生殖系统25人(27.17%),肛管直肠21人(22.83%)。最常见转移部位均为区域淋巴结,头颈部、肛管直肠、泌尿生殖系统分别为63.04%、57.14%、32.00%;其次为肺转移,头颈部、肛管直肠、泌尿生殖系统分别为23.91%、19.05%、32.00%;肛管直肠和泌尿生殖系统来源黑色素瘤还易出现肝转移,分别为28.57%和20.00%。进行基因检测的33人中,BRAF V600E突变2例(6.06%),CKIT突变1例(3.03%),NRAS突变4例(12.12%)。结论:淋巴结转移最常见于头颈部黑色素瘤,其次为肛管直肠黑色素瘤,泌尿生殖系统来源黑色素瘤淋巴结转移比例较低;局部复发伴淋巴结转移在头颈部黑色素瘤约占1/3。基因检测及靶向治疗为更多患者带来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手术部位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并构建定量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提出针对性管理策略。方法:回顾性总结2015年5月至2019年5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CABG患者共302例作为模型组,比较感染与未感染者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史、体质指数、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分、常规皮肤准备、围术期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手术时间>4 h、手术室探视和连续使用同一手术室),再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主要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纳入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共211例CABG患者作为验证组,接受感染管理策略。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列线图模型评估模型组与验证组感染发生的效能。结果:模型组共诊断11例患者发生感染(3.64%,11/302),单因素分析显示感染者年龄高于未感染者,且感染者基础疾病史(高血压和糖尿病)和肥胖者比例增高,ASA评分升高,常规皮肤准备方法、围术期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手术时间>4 h、手术室探视、连续使用同一手术室比例均较未感染者增高(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58、95%CI:1.12~2.53、P=0.011)、基础疾病史(OR=2.63、95%CI:2.12~3.06、P=0.001)、围术期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OR=2.01、95%CI:1.55~2.69、P=0.002)、手术时间>4 h(OR=3.11、95%CI:2.68~3.59、P=0.001)和手术室探视(OR=1.24、95%CI:1.01~1.85、P=0.024)均为CABG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应用R软件根据主要危险因素(高龄、基础疾病、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手术时间>4 h、手术室探视)的权重(β值)进行定量赋值建立列线图模型。验证组共诊断感染者2例(0.95%,2/211),显著低于模型组(Fisher’s确切概率法,取单侧P=0.047)。ROC分析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模型组和验证组发生感染的准确性分别为0.895和0.864;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拟合度良好。结论:CABG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与多个临床因素有关,如高龄、基础疾病史、围术期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手术时间>4 h和手术室探视,医护人员应充分认知并采取严格的感染管理措施以减少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张瑜  王娟 《陕西医学杂志》2022,(2):176-179+190
目的:探讨脓毒症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血清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血管生成素2(Ang-2)表达情况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5例脓毒症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动脉血氧分压(PaO2)/吸入氧浓度(FiO2)将患者分为重度组39例、中度组26例、轻度组20例,分析患者序贯器官功能衰竭(SOFA)评分、肺损伤(LIS)评分、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及血清VE-Cad、Ang-2水平。并将85例患者中院内死亡的28例患者分为死亡组,剩余57例患者分为存活组,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感染部位、病原学、SOFA、LIS、APACHEⅡ、PaO2/FiO2、血清白蛋白(ALB)、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VE-Cad、Ang-2表达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VE-Cad、Ang-2对脓毒症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预后预测价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VE-Cad、Ang-2对脓毒症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复发性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RCSP)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处理。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确诊的463例CSP并行聚焦超声消融(FUAS)或子宫动脉介入栓塞(UAE)联合宫腔镜手术治疗患者,随访其再妊娠情况,失访72例,成功随访391例,117例再次妊娠,24例为RCSP。回顾性分析RCSP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处理方式。结果391例CSP患者,122例行FUAS联合宫腔镜手术,34例再次妊娠,5.9%(2/34)为RCSP;269例行UAE联合宫腔镜手术,83例再次妊娠,26.5%(22/83)为RCSP。UAE组RCSP发生率高于FU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例RCSP患者,22例行FUAS联合宫腔镜手术,2例行UAE联合宫腔镜手术,均一次性治疗成功。RCSP患者中,79.2%(19/24)剖宫产≥2次,87.5%(21/24)人工流产≥2次,70.8%(17/24)子宫下段瘢痕厚度≤3 mm。结论既往多次剖宫产史、多次人工流产史、子宫下段瘢痕厚度偏薄及CSP初次治疗方式可能与CSP复发相关。FUAS联合宫腔镜手术是CSP及RSCP的适宜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