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76篇
  免费   589篇
  国内免费   378篇
耳鼻咽喉   19篇
儿科学   48篇
妇产科学   30篇
基础医学   322篇
口腔科学   60篇
临床医学   1584篇
内科学   500篇
皮肤病学   77篇
神经病学   473篇
特种医学   670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2315篇
综合类   3519篇
预防医学   691篇
眼科学   88篇
药学   1594篇
  13篇
中国医学   949篇
肿瘤学   189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220篇
  2022年   193篇
  2021年   230篇
  2020年   313篇
  2019年   307篇
  2018年   144篇
  2017年   221篇
  2016年   286篇
  2015年   366篇
  2014年   533篇
  2013年   513篇
  2012年   638篇
  2011年   711篇
  2010年   634篇
  2009年   588篇
  2008年   1079篇
  2007年   850篇
  2006年   714篇
  2005年   842篇
  2004年   617篇
  2003年   506篇
  2002年   381篇
  2001年   390篇
  2000年   231篇
  1999年   239篇
  1998年   232篇
  1997年   203篇
  1996年   185篇
  1995年   158篇
  1994年   149篇
  1993年   94篇
  1992年   103篇
  1991年   80篇
  1990年   53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椎管内转移瘤指所有主要累及椎管内结构的继发性肿瘤,其常见原发肿瘤类型包括乳腺癌、肺癌、黑色素瘤、肾透明细胞癌等。为了预后分析和手术干预决策的选择,根据累及椎管内结构的位置,一般将“椎管内”转移瘤进一步细分“椎管内硬膜外”(简称“硬膜外”)、“髓外硬膜内”(简称“硬膜内”)、“脊髓髓内”亚类。椎管内转移瘤发病率较脑转移瘤低,相应的临床研究与临床试验证据少,本文基于国内椎管内转移瘤诊疗经验,结合国际同行研究成果,整理成中国椎管内转移瘤诊疗专家共识,为临床椎管内转移瘤诊疗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他克莫司联合308nm准分子激光在面部白癜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医院84例面部白癜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单双号将受试者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42例患者接受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研究组42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3个月时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治疗前后白斑面积与皮损区IL-17水平变化。结果研究组患者在治疗后1个月、3个月时的治疗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白斑面积及皮损区IL-17水平均显著减少,且研究组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他克莫司联合308nm准分子激光可有效缩小白斑面积,降低皮损区IL-17水平,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7):1023-1024
目的探讨血栓通脉汤辅助治疗脑血栓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对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面积及总胆固醇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脑血栓患者87例,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血栓通脉汤辅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变化情况,及总胆固醇(TC)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3%,高于对照组的7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面积以及总胆固醇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面积以及总胆固醇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通脉汤辅助治疗脑血栓能够减少脑血栓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以及斑块面积,改善患者预后且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万古霉素药物暴露量与肾毒性发生的相关性,并确定其上限阈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18年5月-2019年1月接受静脉注射万古霉素治疗的成人住院患者信息。使用贝叶斯最大后验概率法计算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并采用分类和回归树(CART)的方法分析和确定万古霉素初始剂量及与肾毒性相关的稳态AUC阈值。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上述方法所得AUC阈值的预测性能及对万古霉素相关肾毒性的诊断价值,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量化肾毒性发生风险因素。结果共纳入患者155例,其中发生肾毒性患者13例(8.39%)。经CART分析得到AUC0-24、AUC24-48、AUCss0-24对肾毒性预测的最佳阈值点分别为622 mg·h/L、617 mg·h/L、578 mg·h/L。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UC超过最佳阈值点时肾毒性发生率显著提高(P≤0.01),联合使用肾毒性药物与肾毒性发生独立相关,会提高约6倍的肾毒性发生率(P<0.01)。结论万古霉素暴露量超过阈值时会大幅提高肾毒性发生风险,提示AUC监测对预测肾毒性发生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患者,女,61岁,2015年9月入院。入院前3个月出现腰痛伴右下肢放射痛,反复在外院及本院门诊行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查体:L4~S1椎间隙及右侧椎旁肌压痛;双侧下肢肌张力、肌力正常;右下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右下肢足底感觉减弱,鞍区感觉正常;双侧跟腱反射对称,膝腱反射对称,双侧病理征未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创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PLIF)和传统开放PLIF对腰椎退行性疾病(LDD)远期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LDD患者182例,其中96例采用传统开放PLIF治疗(PLIF组),86例采用MIS-PLIF治疗(MIS-PLIF组)。比较2组腰椎矢状位参数、多裂肌横截面积及萎缩率、融合率、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多裂肌萎缩率与顽固性腰背痛的相关性。结果 2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椎间隙高度恢复值和节段性前凸角恢复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1年腰椎前凸角恢复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术后5年和末次随访时,MIS-PLIF组腰椎前凸角恢复值显著高于P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MIS-PLIF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多裂肌横截面积大于PLIF组,多裂肌萎缩率低于P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随访6个月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下肢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MIS-PLIF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腰痛VAS评分、JOA评分及ODI均优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MIS-PLIF组顽固性腰背痛发生率显著低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合并顽固性腰背痛患者多裂肌萎缩率高于未合并顽固性腰背痛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术后多裂肌萎缩可能是导致顽固性腰背痛的重要原因,相较于传统开放PLIF,MIS-PLIF治疗LDD能够更有效地保持腰椎生理曲度,改善肢体活动功能,降低多裂肌萎缩程度,有助于避免顽固性腰背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正椎管内硬脊膜囊肿是一种少见的椎管内占位性疾病,病因尚不十分明确,与先天或后天因素造成的硬脊膜憩室或蛛网膜疝有关。根据临床症状及MRI表现可诊断。对于有症状的病人,应早期积极选择合适的方法治疗。本文就椎管内硬脊膜囊肿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进行综述。1椎管内硬脊膜囊肿的发病机制及分型目前,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FOXC2基因突变有关[1],先天性因素多于后天性因素[2]。先天性硬脊膜憩室或穿过硬脊膜先天性缺陷的蛛网膜疝,受流体静压以及脑脊液搏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比较肩盂骨缺损面积百分比和缺损宽度百分比之间的差别以及观察者之间测量一致性的对比,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缺损评估参考。方法:2016年3月到2017年1月,将我院运动损伤科手术治疗的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6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三位主治医师分别测量其肩盂缺损宽度百分比和缺损面积百分比,间隔3月后再次测量,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评价测量的一致性。根据第一次测量的平均缺损宽度百分比将患者分为四组,分别是5%~10%、10%~15%、15%~20%、20%~25%,用方差分析比较各组之间缺损面积百分比和缺损宽度百分比的平均差值。结果:观察者之间(inter-observer)缺损面积百分比测量ICC是(0.557,0.513),缺损宽度百分比测量ICC是(0.446,0.374)。同一观察者两次(intra-observer)缺损面积百分比测量ICC在0.585~0.713之间,同一观察者两次缺损宽度百分比测量ICC在0.523~0.666之间。取第一次测量三位观察者的平均值进行分析,平均缺损宽度百分比从6.5%到21.4%,四组缺损宽度百分比和缺损面积百分比差值的平均值不全相等(P=0.003)。缺损宽度百分比平均比缺损面积百分比大4.67%,其中第一组平均大3.54%,第二组和第三组平均大5.02%和4.64%,第四组平均大4.66%。第一组和第二组、第一组和第三组有显著性差别,而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别。结论:对于肩关节前方不稳定患者的肩盂缺损评估,缺损面积百分比测量的一致性好于按缺损宽度百分比的测量,同一观察者两次测量的一致性好于不同观察者测量之间的一致性。缺损宽度百分比的评估平均比按缺损面积百分比的评估高4.67%。缺损宽度百分比在10%以上时,这种差别更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型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桥接融合器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以正常成年人4具尸体颈椎标本进行试验,制备后路椎管单开门模型,以右侧为轴,分别在左侧行新型桥接融合器(融合器组)、ARCH钛钢板(钛板组)和钛缆(钛缆组)固定,对三种固定以及原始标本进行6自由度的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四组间后伸、左侧弯、左旋转活动度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间在前屈、右侧弯和右旋转活动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钛缆组的各方向活动度均大于融合器组、钛板组和原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器组各方向活动度均小于钛板组,在左侧弯及左旋状态下融合器组的活动范围与钛板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后伸、前屈及右侧弯状态下的活动范围融合器组与钛板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力学试验中6自由度活动度测试显示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新型桥接融合器内固定能维持较好的颈椎活动度,同时术后拥有良好的即刻稳定性,完全满足目前经后路椎管成形术的治疗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