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1 毫秒
1
1.
目的 比较林下种植重楼和珠子参根际土壤与原生林地土壤特征差异,了解植被变化对土壤特征的影响。方法 以林下移栽种植重楼和珠子参为对象,测定根际土壤特征并与相对应的原生林地土壤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珠子参根际土壤有机碳(46.14 g·kg–1)、有机质(79.55 g·kg–1)、全钾(9.65 g·kg–1)和硝态氮(0.006 g·kg–1)质量分数较高,而全磷(0.49 g·kg–1)、速效磷(0.03 g·kg–1)和铵态氮(0.01 g·kg–1)质量分数的最高值出现在重楼根际土壤中。原生林地土壤中蔗糖酶(51.66 mg·g–1·d–1)、脲酶(372.6 μg·g–1·d–1)、过氧化氢酶(9.65 μmol·g–1·d–1)和亚硝酸还原酶(932.04 μmol·g–1·d–1)活性最高。重楼根际土壤脲酶活性高于珠子参根际土壤,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则与之相反,其他几种酶的活性在2种药用植物根际土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成分分析和冗余分析发现,3种土壤在养分构成、理化性质和酶活性方面的变化趋势不同。结论 土壤特征之间差异表明,植被类型养分需求和获取策略有所不同,酶活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受到植株自身生理状态和环境条件的双重影响,且往往出现复杂的网状联系。探明药用植物适宜的土壤类型差异能为引种栽培区域划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野生和林下种植金线莲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野生金线莲和林下种植金线莲水提液及醇提液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结果:野生金线莲和林下种植金线莲对DPPH自由基具有一定的清除作用,其活性均为水提液优于醇提液;野生金线莲与林下种植金线莲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活性总体差异不大。结论:林下种植可以作为缓解金线莲资源紧张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云南海口林场中药林下种植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选用滇黄精、何首乌、天冬3种中药不同的方式繁育种苗进行林下种植,以期为当地林下种植中药的可行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采用块根、扦插和种子3种方式繁育种苗进行中药材种植开展林下种植,同时开展大田栽培方式进行对比,观察3种中药的成活率、生长状况及产量,并对其经济效益进行比较。同时对林下栽培经济效益较好的品种进行药材质量分析。结果:相比大田栽培,林下种植的3个中药品种成活率、药材产量及经济效益均较低。但其中滇黄精成活率、产量及经济效益与大田栽培最为接近,天冬次之,何首乌最差。对经济效益最好的滇黄精进行质量评价发现,种植4年后,滇黄精药材质量符合药典标准,且其主要药效成分黄精多糖含量高达14.02%,高出药典标准2倍。结论:开展以块根繁殖的滇黄精林下栽培生产,其经济效益与大田栽培接近,且品质优良,认为滇黄精林下栽培是当地值得规模化推广的林药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总结重楼林下种植现有模式,分析重楼林下种植的技术原理,以期固化林下种植技术,为重楼的生态种植推广应用提供借鉴。方法:采用实地调研和文献调研的方法,对重楼生长环境适应性特征归纳汇总、对天然林下种植及人工林下种植两种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总结了适宜重楼生长的土壤、气候因子;分析出了天然林下种植重楼、人工林下种植重楼两种模式的优缺点;提炼出了重楼的林下种植技术要点;揭示了林下种植重楼是重楼与林木的立体互利生态系统。结论:林下种植重楼是其最主要的生态种植模式,实现了林木与重楼共生互利,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5.
说起"关药",人们自然会想到产于东北的道地药材人参、鹿茸、北五味子、辽细辛、关龙胆、关升麻、关防风、桔梗、蛤蟆油等。过去这些药大部分是野生的,近些年来由于药用量大,资源逐渐短缺,部分中药早已进行了人工种植或养殖。九月中旬笔者到东北本溪地区考察了部分野生或种植"关药"的生产情况,现将了解到的情况汇总如下,以资与业内人士交流。人参的性状及功效东北是人参的主产区,人参种植基地也是笔者这次考察的重点之一。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及根茎,多在秋季采挖,洗净经晒干或烘干可用。栽培的人参又称"园参";播种在山林野  相似文献   
6.
以建立高品质甘草林下规范化生态种植技术体系为指导,探索甘草林下生态种植的技术体系核心问题与关键技术,并进一步探讨了甘草产业的发展方向。通过实地调研对甘草生态种植的问题与现状进行归纳整理,对不同产地甘草种子种苗进行质量评价,对甘草生产过程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在传统大田种植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与修正。研究结果表明,“国甘1号”“蒙种2代”和新疆北屯的甘草可作为科尔沁地区的优质种源。推进甘草种植过程机械化可缓解甘草规模化产业生产劳动力缺乏,提升产地加工水平。在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处理下,甘草适宜种植密度为20~25 cm,适宜底肥为有机肥,可追施一定量的钾肥和磷肥。甘草林下规范化生态种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甘草种植侵占农田、与退耕还林政策冲突等问题,是甘草增产增效的有效手段。同时,推动甘草产地初加工的发展,对打造甘草产业生态化、信息化和品牌化,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