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6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46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15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111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92篇
中国医学   28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等古代资料,结合近现代文献,对经典名方中所用木通及通草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采收加工及炮制等不同方面进行了本草考证,厘清古今关系,为涉及该类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与依据。唐代之前历代本草中仅有"通草"之名,唐代出现"木通"别名,其药材基原均为木通木通Akebia quinata(Thunb.)Decne.。宋代木通、通草名实发生混淆,民间多以五加科通脱木Tetrapanax papyrifer(Hook.)K. Koch.作通草用,而将前代本草中的通草唤作"木通",来源为木通科、毛茛科等植物。元代正式将木通与通草分称。明代木通药材主流来源为木通科植物,通草来源则为五加科通脱木,陈嘉谟、李时珍等曾试图对两者名实进行纠正。清代本草中木通、通草分类逐渐清晰,木通基原多为毛茛科植物,木通木通的使用逐渐减少。近代出现关木通、川木通、小通草等药材,而关木通自马兜铃事件后被禁用。自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起收载木通、川木通2类,而通草亦分成通草与小通草2类。据记载,木通药材古代以江淮为道地产区,现代以江西、湖北资丘产者为最,农历正月、二月采枝、阴干,切粗片或剉细用,品质以色黄白而细者为佳。通草产地记载多为江南地区,秋季采茎,取出髓部,切片。  相似文献   
2.
黄海潮  何欣  周捷  聂阳  赵晋  徐单单 《中成药》2020,(5):1163-1168
目的 研究甘木通乙酸乙酯提取物对低糖缺氧诱导神经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 PC12细胞结合物理缺氧方式建立缺血性中风的细胞模型,CCK-8检测细胞活性,测定乳酸脱氢酶(LDH)漏出分析细胞膜完整性,流式细胞术和Hoechst 33258染色检测细胞凋亡,JC-1法测定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检测SOD、MDA水平分析甘木通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甘木通乙酸乙酯提取物可以有效提高缺氧PC12细胞的存活率(P<0.01),降低LDH漏出量(P<0.01),提高线粒体膜电位,增加细胞内SOD水平,降低MDA水平,增加Bcl-2蛋白表达,减少Bax,cleaved caspase-3蛋白的表达(P<0.05,P<0.01),降低细胞凋亡率.结论 甘木通乙酸乙酯提取物可抑制低糖缺氧诱导PC12细胞凋亡,该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细胞的线粒体凋亡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3.
关木通致急性肾小管坏死患者肾间质微血管病变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Yang L  Li XM  Wang SX  Wang HY 《中华内科杂志》2005,44(7):525-529
目的探讨肾间质微血管病变在关木通致急性肾小管坏死肾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及发生机制。方法取4例关木通致急性肾小管坏死患者(A组)、5例抗生素致急性肾小管坏死患者(B组)、5例非IgA型轻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C组)肾活检标本,免疫组化SP法观察肾小管上皮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及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PTC)密度及形态改变,电镜观察微血管内皮细胞和基底膜的结构变化。结果(1)A组PTC数目明显少于B组及C组(P<0.01),并可见管腔扩张变形或缩小、血管壁断裂。(2)A组电镜见PTC内皮细胞肿胀,有胞质空泡、致密颗粒,细胞局部与基底膜分离。基底膜有皱缩及增厚。(3)A组肾小管上皮VEGF表达明显少于B组,但2组VEGF表达均多于C组。(4)A、B组PTC密度与肾小管VEGF表达呈正相关(均r=0.793,P<0.01),与肾小管上皮再生呈正相关(r分别为0.880、0.802,P值均小于0.01)。结论关木通致急性肾小管坏死存在原发性肾间质微血管损伤,肾小管VEGF低表达可能参与了损伤过程。关木通致急性肾小管坏死中的微血管病变可能是肾小管中毒性损伤后修复不良及病变慢性化进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木通致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1年 6月我院收治 1例木通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 ,报道如下。1 病例  患者 ,男 ,6 1岁 ,因恶心、呕吐 15d于2 0 0 1年 6月 2 5日入院。发病前 1d因肩关节疼痛 ,自服中药 1剂 ,方剂为 :木通6 0g ,防风 10g ,羌活 10g。服后次日即出现恶心、呕吐、腹胀伴轻度颜面及双下肢浮肿。曾按“胃炎”给予“吗丁啉 ,健胃消食片”口服 ,效果不佳。恶心、呕吐加重 ,精神渐差 ,每日尿量约 10 0 0ml。患者既往体健 ,无高血压、糖尿病、肾脏病等病史。入院时 ,血压 12 0 /80mmHg ,颜面轻度浮肿 ,表情淡漠。B超 :右肾大小 11 7cm× 5 6…  相似文献   
5.
木通引起肾损害1例报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草药的临床疗效无容置疑 ,也相对比较安全 ,但也有一定的毒副反应 ,某些中药 (如防已、厚朴、木通及雷公藤等 )引起的肾损害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现将木通所致的肾损害 1例报道如下。1 病例介绍男性 ,34岁 ,因多尿、夜尿增多 9个月 ,肾功能异常 1 .5个月入院。患者 1年前因病毒性心肌炎予中药治疗 ,方中木通 1次用量 1 0 g,治疗 3~ 4周 ,患者出现多尿、烦渴、多饮 ,尿量40 0 0~ 5 0 0 0 ml/d,外院查尿糖 ,低血钾 ,高血氯 ,口服糖耐量试验正常 ,肾功能及血压正常 ,未治疗 ,而病情加重。半年后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肾穿病理示 :急性…  相似文献   
6.
自从比利时学者Cosyns等及Vanherwegher分别于1994年及1995年各报道了1例"中草药肾病"伴泌尿等肿瘤,前者为肾盂,输尿管及膀胱乳头状移形细胞癌,后者为肾盂移行细胞癌.随后国内外大量学者开始关注引起"中草药肾病"的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其中尤以关木通、广防己中药最为多见.在此,主要讨论3种不同木通的临床应用及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现代人误以为中草药及中成药均安全、无副作用,属绿色药品,所以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乐于使用,可近来有不少反映某些药物产生不良反应,并引起严重不良后果的报道,其中较引人瞩目的便是关于使用关木通使人发生肾衰竭的报道,有资料表明仅2000-2004年国家药物不良反应监察中心,就收到龙胆泻肝丸含关木通在内的药物不良反应270多例弓引起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中药饮片及制剂应用日益广泛。由此近年来中草药毒副作用所致的药源性疾病明显增多,特别是一些传统本草及现行药典未标明有毒的药物,如含有马兜铃酸成分的一类中草药,马兜铃、青木香、关木通、广防己等药物;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例不断出现,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减少中草药的毒副作用的发生,笔者将在临床所见的中草药毒副作用,作一介绍,并提出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
基层医院对粉防己与广防己、木通与关木通的鉴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粉防己与广防己的鉴别 防己是常用的利水消肿,祛风止痛药,自1993年比利时学者的研究报告,他们在2年内共报道45例因服含"防己"的减肥药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甚至肾功能衰竭病例,直接导致"中草药肾病"的提出,而导致肾损害是由含马兜铃酸药物成分的广防己(木防己)、汉中防己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用竹叶散、木通丸联合应用对复发性阿弗它性口腔溃疡(RAU)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择600例RAU患者,分为两组,各治疗一疗程,一次溃疡好转为一疗程.结果 竹叶散、木通丸治疗RAU疗效明显优于冰硼散.结论 竹叶散、木通丸联合应用治疗RAU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