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6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0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儒门事亲》文中有四穴,即水分、?谷、廉泉、中注。其中水分穴的定位是错误的,应当予以改正,而张从正治疗水湿疾病建议采用直接灸水分穴,并提出此类疾病此穴禁针。三阳络的别名有“?谷”和“骨空”,可治疗循经所过的疾病。《儒门事亲》中的廉泉穴,即是经外奇穴金津玉液,并提出火针此穴治疗火热舌肿为禁忌。虽然“中注”不能明确所指何穴,有“合谷”“阳溪”“大都”等穴的可能性,但是可以从中得到启示:运用某些四肢末端的腧穴(如张从正所说的“中注”和后溪)治疗风淫末疾。  相似文献   
2.
金元四大家论治咳嗽各有特色:刘完素主张治咳先治痰,治痰先治气;张从正认为嗽分六气,毋拘以寒;李杲认为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朱震亨认为嗽分五类,阴虚尤多。在病因上,刘完素、张子和偏于外感六气致咳,李东垣、朱丹溪偏于内伤脏腑致咳。四者皆注重痰湿对咳嗽的影响,但河间以枳壳、陈皮降气祛痰,子和以瓜蒂散等涌吐痰涎,东垣以补中益气汤补脾化痰,丹溪以二陈汤燥湿化痰,以知母、贝母、瓜蒌清金化痰。  相似文献   
3.
张从正是临床微观医学理论的一代宗师.其“血气流通”理论具有深刻的理论渊源和很高的学术价值,通过探索“血气流通”医学理论的形成,指出其源自《内经》“气血以流”观的微观思维理念,是创立张氏“攻邪论”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影响明清医家学术建树的承袭理论。进一步阐明其学术思想的源流问题,对开发和探索《内经》的部分医学观点,梳理中医历代各家学说的学术发展脉络,开拓中医学科学发展观的新思路、新方法,加快中医临床微观医学理论的确立和诊治微观化的进程,具有承上启下的现实意义和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张子和汗吐下三法的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代张子和以倡用且善用汗、吐、下三法而名噪于医史,成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其所著《儒门事亲》中记载了许多以此三法取效的病例,其中有相当多的疑难病似乎不宜用汗、吐、下三法,而张子和却用而取效。如下面几个病例:例一:新寨马叟,年五十九,因秋欠税,官杖六十,得惊气,成风搐。已三年矣。病大发则手足颤掉不能持物,食则令人代哺……夜卧发热,衣被尽去,遍身燥痒,中热而反外寒。……戴人曰:此病甚易治。若隆时,不过一涌,再涌,夺则愈矣。今秋寒可三之;如未,更刺腧穴必愈。先以通圣散汗之,继服涌剂,则痰一二升,至晚又下五…  相似文献   
5.
<正>"汗"、"吐"、"下"三法出自《伤寒论》,传承并广泛用于临床却独属张从正。张氏是攻邪派的代表人物,极善用汗、吐、下三法。张氏应用三法的范围和经验远远超过前人,尤其是下法与吐法。"下法"在"湿形"中的应用尤为显现,如"下五、七行"、"大下一斗"、"下三十余行"等不胜枚举[1]。通过对张氏在《儒门事亲》"湿形"之"下法"应用的浅探,希冀抛砖引玉,为祖国医学事业加砖添瓦。1张氏生平及"下"法观张子和(1156-1228),名从正,自号戴人,故又称张戴人,是"金元四大家"之一,也是"攻邪派"与"攻邪"理论的鼻祖。  相似文献   
6.
《内经》对张从正中医心身医学思想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儒门事亲》引用了内经原文多达216次.张氏对内经中心身医学思想的运用与发展主要体现在病因病机、治则治法、情志相胜、“痰迷心窍”学说4个方面,其对经典的继承和运用为后世学人树立了榜样.  相似文献   
7.
《儒门事亲》是金元著名医家张从正所撰.该书是张从正数十年行医经验的总结,书中对刺血疗法见解独到、应用广泛,为刺血疗法的深入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材料.本文笔者就该书中张从正刺血学说的特点进行了总结:(1)承《内经》,善创新,主攻邪,喜泻血,邪祛正安;(2)审虚实,辨气血,重养血,勿伤血,刺血补虚;(3)擅铍针,刺穴多,血量大,刺法猛,疗效奇佳;(4)广证治,明禁忌,传后世,道深远,功德无量.  相似文献   
8.
朱震亨在罗府门前"日拱立于其门,大风雨不易"三个月!最终,罗知悌打开大门,用一年半的时间,将其毕生所学传授与他! 朱震亨(1281-1358年),字彦修,号丹溪,元代著名医学家,因家乡有条美丽的小溪叫丹溪,死后,人们尊称他为丹溪翁。朱丹溪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丹溪学派,后人将他和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起,誉为"金元四大医家"。主要著述有《局方发挥》《格致余论》等。  相似文献   
9.
金代医家张从正全面继承并系统总结前人关于吐法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同时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总结出吐法使用的一整套经验,从吐法的适应证、用药及服药方法,到吐法的禁忌等,莫不详密周到。从张氏对吐法的运用,归纳出吐法的作用机理:(1)迅速驱除胃脘胸膈的积食、痰饮、毒物;(2)开发腠理,疏散寒热风邪;(3)祛除上部火热之邪;(4)宣畅三焦气机;(5)开上通下,升降阴阳;(6)条畅气血;(7)激发正气,安定脏腑,增强祛邪能力。这些理论与经验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至今仍不失其临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史料考证说明,金元四大家之一张从正,以字行世,出身医学家庭,约生于1167年,13岁学医,20岁左右独立应诊,长期侨居河南陈州,1206年曾参加宋金大战,兴定年间辞去太医的原因主要是他的性格和医术特点,约在1226年之后在郾城讲学并著书立说,1229年前后去世,终年63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