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6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 要]青蒿素是从我国中草药中通过化学提炼开发出的有价值药物成分,在治疗疟疾方面目前已取得世界瞩目的成绩。但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一直非常关注因使用青蒿素类药物产生的疟原虫耐药性问题,并专门制定《全球青蒿素耐药性限制计划》等,以避免青蒿素耐药范围的扩大。本文拟从青蒿素的耐药性历史由来入手,分析其发展现状,以期展望该领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在抗疟疾药物青蒿素研发过程中的突出贡献, 获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 素的发现是在中国政府协调下, 利用现代药学技术挖掘中医古籍资源实现的重大突破。本文分析了当前全球抗寄生虫 病医药产品研发现状, 以及中国开展相关产品研发的需求和优势, 提出了中国应该利用政府筹资和研究能力的优势, 加 强寄生虫病相关医药产品的研发, 为促进全球健康公平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现代医院》2015,(12):5-7
屠呦呦获诺奖后引起的后效应表现在:西方有识学者看到了屠呦呦的双语优势;李国桥发出"给我十年,消灭非洲疟疾"诺言;南方药业集团总裁朱拉伊的巨额投入,志在社会责任;非洲高疟国家对屠呦呦获诺奖雀跃高兴,中国医药学正在大发展。我国医药学者还须百倍努力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屠呦呦作为首位获得美国拉斯克奖的中国女科学家,其成就极大地激励和鼓舞着中医界和中医学子们。系统研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过程,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研究方法:历史文献法、比较方法、实验方法和突破常规的思维方法等,这些方法对我们有重要的学习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年关将至的一个晴朗午后,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等陪同下,来到北京市朝阳区一个幽静的居民小区,敲开了新晋诺奖得主、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的家门.  相似文献   
6.
仵倚  章新友    政等 《中医药通报》2016,15(6):50-52
屠呦呦作为中医药界的代表人物,于2015年10月5日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医人”欢呼雀跃,信心倍增。但在兴奋之余,笔者对中医的自信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与探讨,旨在进一步巩固和增强中医的自信。  相似文献   
7.
正2015年10月5日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医学奖评委会宣布,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荣膺该奖,奖励她为"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的贡献。这是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上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中国人民为之欢欣鼓舞。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伟大意义在于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打开了通道,使我国中医药学为人类健康和防治疾病将作出  相似文献   
8.
屠呦呦与青蒿素,是2015年全球的一大亮点。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屠呦呦在瑞典著名的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发表了题为《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给世界的礼物》的演讲,多次提及传统中医药给她带来的帮助,说"中国传统中医药是一个丰富的宝藏,值得我们多加思考,发掘提高。"的确,传统中医药宝库里的"奇花异草"不少,这里给大家介绍几个充满"世界气质"的中药。黄芪、天花粉降低糖尿病风险32.1%  相似文献   
9.
《新中医》2016,48(10)
正2016年9月4日至6日,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在广东省惠州市罗浮山成功举办。惠州——惠民之州。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的召开使这座千年历史文明名城,再次变得光彩夺目。中医科学大会寄托了惠州——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的中医药基因与梦想,中医与科学在这里融汇,传统与现代在这里碰撞。这是一场"弘扬青蒿素精神传承创新中医药共促人类健康"的"罗浮论道",是一次智慧和思想的交流,是一场学术的盛宴。大会期间,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出席大会并做客"诺贝尔讲堂",与大家分享科研成果:屠呦呦团队代表、10余位两院院士、国医大师和众多中医药领域知名专家参会并作大会报告,就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融合发展进行了深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医院》2015,(11):5-8
我国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获诺贝尔医学奖,各国专家反映不一。西方学者肯定其首创、灵感来自中医与亚非高疟区的应用效果;国内专家认为,是对中医学的肯定。建议冷静省思,继续发扬科学家之献身、协作、国际主义精神;并提出留住根、洁环境、勇创新、防复燃等观点,以求抗疟事业与时俱进贡献全人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