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8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3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51篇
内科学   10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25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115篇
预防医学   14篇
眼科学   152篇
药学   50篇
中国医学   83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观察滞针动法结合电针治疗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0例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5例给予常规西医对症治疗,观察组25例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滞针动法结合电针治疗,连续治疗4周。观察2组治疗后复视角度、睑裂高度、瞳孔直径及生活质量(SF-36评分)的改善状况,统计2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复视角度均显著缩小(P均0.05),瞳孔直径均显著缩短(P均0.05),睑裂高度均显著增加(P均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0%(P0.05);2组治疗后SF-36评分均显著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SF-36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P0.05)。结论滞针动法配合电针能明显改善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加患侧眼球睑裂高度,减小瞳孔直径,降低复视角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眶内电针治疗颅脑外伤后动眼神经麻痹的病案,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接受眶内电针治疗的头外伤后动眼神经麻痹患者临床资料,使用多因素分析等方法对性别、年龄、颅脑损伤程度、动眼神经麻痹程度、眼运动神经麻痹评分、病程、治疗次数等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90例患者中痊愈24例,显效及有效共46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77. 8%。患者眼运动神经麻痹各项评分均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01);其中眼睑运动和水平内收较下视运动、瞳孔散大及光反射改善明显。回归分析:GCS严重程度、病程为针灸有效的危险因素,(β=-3. 835,P=0. 016;β=-4. 618,P=0. 049)治疗次数为保护因素(β=0. 406,P=0. 006);病程90天的患者疗效差,针灸有效的可能性低,为≤90天的1/100 (P 0. 05)。结论眶内电针可有效治疗头外伤后动眼神经麻痹,其中眼外肌较眼内肌恢复更好。其有效性受颅脑损伤程度,病程和治疗次数影响,GCS评分重,病程长、治疗次数少者针灸有效的可能性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眼眶骨折手术患者术后复视康复护理效果,为后续临床护理开展提供方法参考。方法 45例眼眶骨折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科室接受治疗,按照收治先后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采取一般性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入康复护理,比较两组视力恢复状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视力恢复理想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5%,对照组为73.9%,组间差异显著(P <0.05)。结论眼眶骨折术后视力恢复期间采取针对性的康复护理可改善恢复效果,并获得患者高度认可。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复视疾病的病因进行分析,以提高其临床的治疗效果。方法:对80例复视患者进行红玻璃试验的检查、常规行血生化检查、血糖检查、甲状腺功能全套检查、头颅MRI加MRA检查、颅底CT薄层扫描检查等,确定复视的病因。结果:80例复视患者中,属于肌源性患者2例,属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有2例,其他76例为神经源性损害眼外肌麻痹,在这76例患者中,糖尿病引起的有32例,占40%,脑血管病的有24例,占30%,动脉瘤患者2例,多发性硬化患者6例,脑外伤、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感染患者各4例。结论:引起复视疾病的主要病因为糖尿病和脑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6.
强宝全教授为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强教授守道敬业,医技精湛,对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诊治有着独到的见解,临床疗效显著。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聆听教诲,受益良多,现将强教授治疗老年性复视验案1则介绍如下,以飨同道。代某,男,61岁,2018年7月10日初诊。主诉:复视16d。患者2018年6月28日因“复视4d”于他院就诊,头颅CT平扫未见异常。OGTT 2h血糖:11.60mmmol/L。头部MRA:双侧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走行迂曲。诊断:1)后循环缺血;2)2型糖尿病;3)颈动脉硬化。  相似文献   
7.
《中华眼科杂志》2022,(3):221-225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是一种急骤发生的特殊类型内斜视, 伴随复视。近年来, 患病人数具有明显增高趋势。伴随着年龄和屈光状态的不同, 儿童和成年人患病特征和自然病程在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分型、屈光状态、眼位、双眼视功能方面各具特点。然而, 目前关于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本文重点探讨了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 包括屈光不正、集合痉挛、眼外肌相关以及可能参与的视觉中枢机制, 并建议与颅内和全身疾病无关的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按照发病的主导机制重新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8.
蒋海  陈红  汤炜 《口腔医学研究》2007,23(3):311-313
目的:讨论眶-上颌骨-颧骨(orbital maxillary zygoma,OMZ)复合骨折的特点,以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总结影响OMZ骨折疗效的因素。方法:对华西口腔医院1989年以来收治的128例OMZ骨折进行临床回顾性研究。结果:128例眶-上颌骨-颧骨复合性骨折中,25.8%伴有眶部并发症,对症处理后症状大多消失,8例复视患者眶底或眶周行自体骨整复或Medicon种植体整复,症状消失。83例采用微型夹板坚强内固定,其中4例采用可吸收小夹板。11例陈旧性骨折采用正颌外科技术恢复其面形及咬功能。结论:OMZ骨折应早期复位、坚强内固定,恰当的软组织处理等是影响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3D打印钛网预成形联合术后严密护理对眼眶爆裂骨折患者预后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笔者医院收治的眼眶爆裂性骨折患者12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62例和6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钛网置入术,观察组患者予以3D打印钛网预成形,术后均予以视力监测、眼肌运动训练等严密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钛网贴合度,复视、眼球运动及眼球突出等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CT矢状位上修复眼眶底的钛网呈S形,对照组患者呈弯向眼眶内的弧形。术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患者复视、眼球运动受限情况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患眼眼球突出度差值均降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钛网预成形与眼眶爆裂性骨折患者眶底契合度更高,联合术后严密护理对复视、眼球运动受限及眼球突出等症状的改善作用更好,患者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10.
病例患者,男性,56岁。2014年4月8日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肢体活动障碍,伴头晕、乏力、恶心、呕吐、呈喷射样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量多,无咖啡渣样物质,无发热,晕厥、黑蒙、视物模糊、胸痛、胸闷、腹痛、腹泻、黑便。自发病后,遂立即到勐腊县人民医院就诊(具体不详),经治疗后症状无明显缓解,遂来我院内五科就诊,病情稳定后转入我康复科,进行康复治疗,经10d治疗后左侧肢体活动明显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