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2篇
  免费   103篇
  国内免费   142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9篇
妇产科学   14篇
基础医学   154篇
口腔科学   61篇
临床医学   125篇
内科学   69篇
皮肤病学   15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3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49篇
综合类   523篇
预防医学   131篇
眼科学   11篇
药学   270篇
  1篇
中国医学   282篇
肿瘤学   6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107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以再度体验创伤为特征,并伴有情绪的易激惹和回避行为。PTSD的发生不仅伴随着行为学指标异常,机制研究表明还表现出神经生物学指标异常。PTSD的发生机制研究多集中在神经内分泌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等方面,主要表现为应激激素、促炎细胞因子、神经递质、神经保护因子的水平异常。中药因其具有多靶点、多成分和多途径的特点,在治疗PTSD方面表现出了许多优势。当前研究表明,多种中药能够改善PTSD模型中动物行为异常、逆转神经生物学指标。其中很多中药复方已经应用于临床并且具有很好的疗效,因此中药治疗PTSD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尚未有PTSD的专属治疗药物,且尚未完全厘清PTSD的机制。故本文对当前中药治疗PTSD的研究进行综述,并且从治疗的中药种类、作用机制、动物模型等角度,重点阐述PTSD的发生与治疗进展,以期为PTSD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中国汉族人群中糖原合成酶激酶3β基因(GSK3B)3'端非翻译区(3'-UTR)基因多态性与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直接测序的方法,对535例AD病例及464例正常对照的GSK3B基因3'-UTR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GSK3B基因3'-UTR各SNPs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分布在AD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rs60393216、rs56728675和rs3732361存在强连锁不平衡,其构成的三种单体型的频率在AD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SK3B基因3'-UTR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AD发病风险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生血管特异性结合肽GX1二聚体对胃癌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化学合成GX1二聚体、GX1单体、对照肽二聚体,CCK-8实验、管状结构形成实验、迁移实验研究GX1二聚体对胃癌血管内皮细胞(co-HUVEC)增殖、微管形成、迁移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学技术分析其对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的影响。结果:CCK-8结果显示,GX1二聚体与对照肽二聚体及PBS对照组相比,100~200 μmol/L可抑制co-HUVEC增殖,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呈剂量依赖性,GX1二聚体较单体抑制作用增强,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管状结构形成实验、细胞损伤迁移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肽二聚体及对照组PBS 相比,GX1二聚体及GX1单体,均可抑制胃癌内皮细胞管状结构的形成及迁移,且二聚体抑制作用强于单体;对照肽二聚体仅有轻微的抑制胃癌内皮细胞管状结构的形成及迁移。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与对照肽二聚体及PBS对照组相比,GX1二聚体及GX1单体均可诱导细胞凋亡(P<0.05),且GX1二聚体的诱导作用强于GX1单体(P<0.05),而对细胞周期分布则无明显影响。结论:GX1二聚体和GX1单体均可抑制胃癌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微管形成、迁移能力及诱导凋亡,且GX1二聚体较GX1单体作用增强。GX1二聚体有望代替单体成为胃癌新生血管靶向治疗小肽类药物。  相似文献   
4.
5.
急性白血病是一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细胞遗传学是判断其预后独立的最重要的因素。近年来,研究发现单体核型患者普遍完全缓解率低、复发率高、生存期短。单体核型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存在多重耐药基因和TP53改变有关。目前尚无针对单体核型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案,部分学者认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和以大剂量阿糖胞苷为基础的化疗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4个基因位点:-800G/A、-509C/T、+869T/C、+915G/C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及其构成的单体型与中国广东地区汉族女性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生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7年3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产科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广东地区汉族女性240例(正常对照组120例,GDM组120例)。利用SNaPshot基因测序技术对各组TGF-β1的4个基因位点(-800G/A、-509C/T、+869T/C、+915G/C)进行基因分型检测,并对各个位点的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及其构成的单体型与GDM的相关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GDM组与正常对照组TGF-β1的+915 G/C、-800G/A 2个基因位点暂未发现SNP多态性,而-509C/T、+869T/C 2个基因位点存在多态性。②GDM组+869T/C位点的CC基因型、C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55.83%vs 32.50%、75.42%vs 54.58%),而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5.00%vs 23.33%、24.58%vs 45.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统计分析提示,CC基因型(OR 2.626,95CI 1.553~4.439)、C等位基因(OR 2.553,95%CI 1.731~3.764)可能是GDM的危险因素,TT基因型(OR 0.173,95%CI 0.069~0.435)、T等位基因(OR 0.392,95%CI 0.266~0.578)可能是GDM的保护因素。③GDM组与正常对照组-509C/T位点的CC、TT、CT基因型频率及C、T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单体型分析发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869T/C、-509C/T 2个位点构建的C-T单体型在GDM组明显增加(65.83%vs 49.58%),而T-C和T-T单体型明显下降(19.58%vs 31.25%、5.00%vs 14.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统计分析提示,C-T单体型可能是中国广东地区汉族女性GDM发生的危险因素(OR 1.959,95%CI 1.356~2.830),T-C单体型(OR 0.536,95%CI 0.352~0.815)、T-T单体型(OR 0.319,95%CI 0.161~0.632)可能是其保护因素。结论:GDM发病是多个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TGF-β1+869T/C SNP位点和+869T/C、-509C/T两个SNP位点构成的C-T单体型、T-C单体型、T-T单体型可能和中国广东地区汉族女性GDM的遗传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中药(单体/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医药现代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然而,目前运用的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很难诠释其多靶点、整体性和动态性的整合调节作用。课题组提出的"证治代谢组学"假说理论指出,不同的证候存在"证相关代谢谱群"和"证相关生物标志物",这可能是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所在,辨证论治后偏离的代谢网络功能呈现回归趋势。基于"证治代谢组学"假说开展中药(单体/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这将为阐释中药(单体/复方)防病治病和养生保健的科学内涵及其对疾病个体的整合调节作用提供新的思路。本文以冠心病为研究载体、气阴虚血瘀证为切入点、活血保心丸为干预措施,就该研究思路的内涵与总体模式、提出的背景与依据、实践的方式与可行性、创新与特色及其研究意义等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难治性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具有一定程度的癌变倾向,其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环境、免疫及微生物等有关。现代医学尚无理想药物治疗UC,而中医药对此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优势。笔者就文献报导统计的最常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及其单体成分进行整理,探讨相关中药及其单体成分的治疗机制,并对此作一综述,为中药应用于UC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活性三七饮片指纹图谱及单体皂苷含量测定结果.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活性三七药材的五个指标成分含量,分析指纹图谱,并测定单体皂苷含量.结果:传统干燥三七供试液与活性三七供试液67min内均呈现所有成分的色谱峰,指纹图谱峰数无明显变化;相比传统干燥三七药材,活性三七药材中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Rb1、Re及Rd含量明显提升,分别为0.28%、1.84%、1.88%、0.24%、0.45%.结论:活性三七指纹图谱峰能用于活性三七饮片的质量控制,且活性三七饮片中皂苷药效成分可最大限度保留.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4种暂时冠桥材料戴用后的单体释出特性.方法:用4种暂时冠桥材料给犬进行暂时冠修复,建立实验动物模型,分别在戴冠前及戴冠后1周、2周、1个月,用红外光谱仪定量测定4种暂时冠桥材料中残余的单体种类和含量.采用SAS6.1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在戴冠早期,化学固化型丙烯酸树脂(自凝塑料)及热固化型丙烯酸树脂(热凝塑料)暂时冠中残余单体(主要为有机叔胺及甲基丙烯酸甲酯)含量显著大于DMG-TEMP树脂及松风SWIFF-TEMP树脂暂时冠.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距逐渐减少.DMG和松风树脂暂时冠中的残余单体量在戴冠前后无统计学差异,维持较低水平.结论:自凝塑料冠及热凝塑料冠在戴冠早期均有明显的单体释出(自凝塑料尤为明显).DMG-TEMP树脂及松风SWIFT-TEMP树脂冠戴用后,未见显著单体释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