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6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基于FangNet平台,对全国名中医刘茂才治疗中风病后遗症的有效病案的处方资料进行药物频次、性味归经的统计, 并通过分析处方药物的权重等级、药物共现性与互斥性、药物-症状关联规则以及药物聚类,总结刘茂才教授治疗中风病后 遗症的用药规律。结果共得到105首处方,涉及95味中药。处方用药以性温、味甘、入肝经的药物为主。挖掘得到17味主 药,分别为黄芪、天麻、山茱萸、党参、杜仲、牛膝、川芎、远志、姜黄、石菖蒲、麦冬、白术、丹参、茯苓、钩藤、法 半夏、女贞子。药物共现性分析结果得到牛膝-杜仲等12对药对,药物-症状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天麻-头晕等9组药物-症状 关联组合,聚类分析得到4个药物组合。分析结果提示刘茂才教授治疗中风病后遗症用药温和,以扶正补虚的药物为主,常 以黄芪、党参大补元气,山茱萸、牛膝、杜仲等补益肝肾,同时兼顾痰瘀同治,攻补兼施。  相似文献   
2.
3.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华,也存在其不足和待完善之处。通过病例分析认为,既要重视传统中医辨证方法,又要重视现代科技和思维对揭示疾病的作用,在临床中有时可采取无“证”求“证”,有“证”舍“证”,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方法,才有望不断完善、充实中医辨证论治体系,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黄燕  卢明 《新中医》2000,32(7):14-15
刘茂才 ,男 ,1 937年 1 0月出生 ,教授 ,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中医院老年脑病研究所所长 ,广东省省级重点中医急症实验室负责人 ,是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二批继承工作的老中医专家 ,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会理事、脑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省中医药学会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在临床实践中 ,运用中西医诊疗手段 ,对中医脑病潜心研究 ,重视“脑为元神之府”学说 ,主张创立新的中医脑病学 ,以代替传统的“以心代脑”论 ;对于中风病 ,主张坚持辨证施治原则 ,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发表论文 30多篇 ,主编专著《现代疑难病中医治疗…  相似文献   
5.
余佳彬  朱少芳  伍犹梁  谢学敏  卢明 《新中医》2022,54(16):199-203
总结介绍刘茂才教授运用阴阳虚实分治法辨治癫痫的临床经验。刘茂才教授认为,癫痫病因以虚为本,以风、痰、火、瘀为标,“顽痰胶着”为核心病理因素。临证应根据矛盾主次,分阶段辨治。急性期以阴阳为纲,阳痫属风火痰热,治以清热泻火、平肝熄风、涤痰开窍,可选用其创制的院内制剂通腑醒神胶囊;阴痫属虚寒痰瘀,治以温化寒痰、熄风活血、开窍醒神,可选用其创制的院内制剂益脑安胶囊。缓解期应辨虚实,实治心肝,虚补脾肾。其创制的院内制剂通腑醒神胶囊可用于阳痫急性期,而益脑安胶囊可用于阴痫或癫痫的缓解期治疗。在遣方用药上,灵活运用虫类药物,并强调用药应求平和而避毒性,注意时刻护本,顾护脾胃。  相似文献   
6.
刘茂才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内知名中医脑病专家,广东省名中医。刘教授从事中医脑病学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理论功底扎实,临床经验丰富,尤擅治疗中风,证治思路独特,谴方用药精妙,兹将刘教授分期治疗中风病经验整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刘茂才教授重视脾肾在难治性汗证中的作用,从调补脾肾论治汗证,自拟芪萸止汗方治疗难治性汗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刘茂才,男,1937年10月生,广东兴宁市人。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历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科主任、内科教研室主任、老年脑病研究所所长、广东省中医急症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香港东华三院顾问中医师、香港中文大学  相似文献   
9.
连新福  黄燕  刘茂才 《新中医》2002,34(9):13-13
介绍刘茂才教授治疗神经症的经验。刘教授治疗神经症强调病位在脑,以阴阳为钢,重视脏腑之间的辨证,抓住病机本质,取得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总结刘茂才教授治疗多种内科疾病,尤其是中老年患者内伤杂病时采用扶正补虚的经验.刘茂才教授在临证时注重人身正气,运用补法灵活多变,在决策是否当"补"时,主张治病求本、不囿表象,认为应综合分析患者一般资料及体质,细察"虚象",并从病因病机及发病规律把握"虚证".在处理挟正与祛邪的关系时,力求揆度虚实、进退有度,即祛邪时,衰其大半,注重护本;扶正时,以平为期,稳中求效.在具体运用补法时,擅长补中寓通、不拘一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