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19篇
  免费   185篇
  国内免费   81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51篇
妇产科学   30篇
基础医学   130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874篇
内科学   240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38篇
特种医学   68篇
外科学   91篇
综合类   1101篇
预防医学   538篇
眼科学   14篇
药学   635篇
  2篇
中国医学   434篇
肿瘤学   2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99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138篇
  2013年   191篇
  2012年   242篇
  2011年   223篇
  2010年   207篇
  2009年   206篇
  2008年   339篇
  2007年   281篇
  2006年   261篇
  2005年   328篇
  2004年   245篇
  2003年   205篇
  2002年   135篇
  2001年   103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慢性难愈合创面的治疗具有耗时长、 费用高、 难治愈等特点。 近年来,随着慢性难愈合创面发病 原因及防控关键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其诊疗技术逐渐呈现多样化,且最近研究发现,自体全血中含有的血浆及具 有生物活性、 生物相容性以及代谢活性等的活细胞能够通过促进修复细胞的增殖、 分化,缩短炎症反应期,加快 肉芽组织生长等多种途径加速创面的愈合,且具有经济成本低、 技术环境要求低、 操作简单、 安全有效等优点。 本研究主要针对自体全血在慢性难愈合创面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自体全血在慢性难愈合创面中的 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滤除白细胞全血一次性成浆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袋滤除白细胞一次性成浆全血设为观察组,再选取同期200袋滤除白细胞非一次性成浆全血设为对照组。分析滤除白细胞全血一次性成浆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血液存放时间<12 h、血液规格为300 ml/袋、空气排出方式为留存约8 ml、采血季节为冬季、严格遵守制备流程、离心方式为离心12 min占比分别为84.00%、74.00%、63.50%、69.00%、92.50%、86.00%,均高于对照组的51.50%、41.00%、34.00%、38.00%、54.50%、57.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采血者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液存放时间、血液规格、空气排出方式、采血季节为滤除白细胞全血一次性成浆的独立影响因素(OR=5.539、5.526、6.859、7.834, P<0.05)。结论血液存放时间、血液规格、空气排出方式、采血季节为滤除白细胞全血一次性成浆的独立影响因素,可对影响因素进行有效的预防,从而提高滤除白细胞全血一次性成浆率,提高工作效率,为全血制备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Logistic回归及ROC曲线综合评价溶积-黏度测试法对脑卒中口咽吞咽障碍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8年12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患者2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溶积-黏度测试法及视频透视检查(VFSS),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溶积-黏度测试中各项指标诊断口咽吞咽障碍的指标。然后得出口咽吞咽障碍诊断的回归方程,最后采用ROC曲线评价回归方程的最佳诊断分界值及诊断效能。结果 220例脑卒中患者中,经VFSS法检查确诊为口咽吞咽障碍98例,V-VST法诊断为口咽吞咽障碍89例(4例由吞咽造影诊断为阴性),阴性131例(13例由VFSS法诊断为阳性),即遗漏诊断13例,错误诊断4例,其准确率为92. 27%,特异性为90. 08%,灵敏度为86. 73%,多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血氧饱和度、口腔残留、吞咽次数及咽部残留与口咽吞咽障碍相关性分别为0. 134、19. 394/74. 301及172. 344,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 0. 05),最终胰腺癌的概率预测模型为P=1/[1+e~(-(181. 651-2. 010血氧饱和度+2. 965口腔残留+4. 308口腔残留+5. 149咽部残留))],新变量P的AUC为0. 999,远远高于其他变量,新变量P检验的诊断效能最好。结论行溶积-黏度测试法检查时联合血氧饱和度、口腔残留、吞咽次数及咽部残留的回归模型能够提高对口咽吞咽障碍的诊断效能,可提高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简便、灵敏、准确的全血中杀鼠醚的定量检测方法。
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线性离子阱-质谱联用法建立全血中杀鼠醚的定量检测方法。样品经乙酸乙酯萃取,以乙酸铵(5 mmol/L)和甲醇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C18色谱柱上进行色谱分离,质谱检测采用电喷雾负离子化模式、多反应监测及增强子离子扫描模式。
结果 方法的检出限为3.4 ng/mL,工作曲线在10~1 200 ng/mL范围内线性良好,三个浓度水平的样品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2.5%、94.3%和101.0%,血中杀鼠醚在4℃冰箱中至少可以保存7 d。
结论 建立的全血中杀鼠醚的定量检测方法,能减少杂质干扰,具有简便、灵敏、准确的优点,可以满足血中杀鼠醚的定量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全血标本红细胞浓度对不同放置时间后血糖测定结果影响,为科学分析不同红细胞浓度患者全血标本不同放置时间后血糖检测结果变化机理,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选择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四医院体检中心和住院部不同红细胞浓度的血糖正常人员的抗凝静脉血标本,根据标本红细胞浓度分为低红细胞浓度标本组(RBC-L组,n=20)、正常红细胞浓度标本组(RBC-N组,n=20)和高红细胞浓度标本组(RBCH组,n=20),各组标本即刻做血糖测定,然后放置1、2、3、4、5、6、7、8、12和24h后分别测定血糖(GLU)并记录,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同组标本不同放置时间血糖测定结果、平均每小时血糖下降量和血糖下降累积量变化。结果 3组血标本放置4h后血糖结果均低于该组即刻检测结果,且RBC-H组血标本放置同样时间后的血糖结果低于RBC-N组,RBC-N组血标本放置同样时间后的血糖结果低于RBC-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血标本放置4h后的平均每小时血糖结果下降量和血糖下降累计量均低于放置2h内的改变量(P0.01),且RBC-H组血标本放置同样时间后平均每小时血糖结果下降量和血糖下降累计量高于RBC-N组,RBC-N组血标本放置同样时间后平均每小时血糖结果下降量和血糖下降累计量高于RBC-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全血抗凝标本放置时间越长,血糖结果越低,但随着标本放置时间延长,血糖下降速度变慢。全血抗凝标本离体后血糖下降速度与标本内红细胞浓度呈正相关,红细胞浓度越高,血糖下降速度越快,提示对于高浓度红细胞患者血糖检测标本更需要及时检测,高红细胞浓度全血标本离体后血糖下降速度快可能与红细胞摄取葡萄糖速度快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对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与血管新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10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2例,按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联合应用麝香保心丸。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水平的变化情况;相关血清血管新生因子指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的水平变化;发病频率及发病持续时间;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纤维蛋白、血浆黏度及全血黏度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纤维蛋白、血浆黏度及全血黏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NO、NOS及VEGF的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血清NO、NOS及VEGF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组发病频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发病持续时间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6.1%高于对照组7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联合应用麝香保心丸,可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的相关血液流变学指标,增加相关血清血管新生因子指标水平,进而促使机体建立冠脉侧支循环,降低患者的发病频率、缩短患者的发病持续时间,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热灭活对血清和全血两种不同类型标本中输血相关感染标志物结果的影响。方法 收集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和丙型肝炎病毒(HCV) RNA阳性血清标本共57份,HBsAg、抗-HCV、抗-TP和HBV DNA阳性全血标本共38份。将标本56℃水浴加热30 min灭活(可有效灭活冠状病毒)处理后,采用化学发光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分别检测相应的项目,比较热灭活前后各指标的差异。结果 血清灭活后HBsAg、抗-HCV、抗-HIV、抗-TP、HBV DNA和HCV RNA检测结果与灭活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血灭活后HBsAg、抗-HCV、抗-TP和HBV DNA检测值与灭活前相比,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land-Altman散点图显示 所有的差值数据均位于95%一致性界限(95%LoA)内,各指标灭活后与灭活前存在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56℃水浴加热 30 min的处理方法对输血相关感染标志物的检测无明显影响,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可考虑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9.
目的了解全血捐献过程中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DRVR)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对福州地区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间全血采集的75 784人次进行描述性分析,重点分析DRVR发生人群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各类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8%(2 091/75 784),其中DRVR发生率2.7%(2 024/75 784);女性DRVR发生率(3.2%)高于男性(2.3%);初次献血者发生率(4.3%)高于重复献血者(1.2%);采血地点高校发生率最高(6.1%);年龄分层分析显示:18~19岁组发生率最高,随着年龄增长发生率呈下降趋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1.10)、初次献血(OR=2.15)、低龄献血(OR=2.85)和高校献血(OR=1.80),是DRV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女性、初次、低龄献血者是全血捐献过程中DRVR的易发人群,加强关注特殊人群并采取干预措施,有助于降低DRVR发生率、改善献血体验、更好地保留献血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基于中医血热证的病因,复合银屑病症状,建立银屑病病证结合的豚鼠复合模型。方法 采用多因素复合造模法,ig给予豚鼠复方热药造成血热证模型,豚鼠耳部皮肤涂抹5%盐酸普萘洛尔乳剂造成银屑病模型,从体征、血流变、肛温及耳部皮肤病理变化对模型进行评价,并采用消银片(2.1 g/kg)对其进行反证。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豚鼠出现典型的血热证银屑病症状,肛温明显升高(P<0.05、0.01),全血黏度低切(LS)、中切(MS)、高切(HS)值均显著升高(P<0.01),耳组织质量和厚度均显著增加(P<0.05、0.01);Baker评分及炎细胞浸润数显著升高(P<0.01);肉眼观察,模型组豚鼠耳部潮红,皮肤表面形成结痂,出现白色银屑,触之耳组织表面粗糙、质地变硬、厚度增加;镜检结果显示,模型组豚鼠皮肤角化过度形成较厚的结痂,颗粒层不完整,棘层显著增厚,表皮突下延,乳突伸长呈杵状,新生毛细血管不同程度增多且血管充血,伴有不同程度水肿及炎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消银片组右耳厚度及质量,耳组织平均厚度及平均质量均显著下降(P<0.05);Baker评分及炎细胞浸润数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豚鼠血热证银屑病模型既有银屑病的病理特征,又具有中医血热证的证候表现,是适用于中药的疗效评价和作用机制研究的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